科学研究:父亲每天陪伴孩子两小时以上,孩子智商更高?原来如此
文/诺妈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提出这个严峻命题的人叫鲁迅,1919年的时候,他就说做父亲是“极其伟大而要紧的事,也是极其困苦艰难的事!”
一个世纪过去了,这个命题似乎也并没有找到令众人满意的答案。如果说《爸爸去哪儿》,把公众的视线拉到呼唤父亲回归家庭教育的层面,但实际上,电视节目与生活实际隔了一个屏幕,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每一个父亲的行动里。
现状:“爸爸,你今天回家吃饭吗?”
我老单位有个部门领导,饭局周周有,临近年底更是天天安排,连他自己都抱怨,看到饭局就想吐。可是为了工作没有办法,特别是跟各企业打交道,不趁年底套近乎,第二年的业绩怎么保证?
偶尔有几次,我随同出席,一般车子刚启动没多久,他的电话会准时响起:
“爸爸,你今天回家吃饭吗?”
然后变成:
“爸爸,你为什么又要在外面吃饭?”
最后又转变为:
“爸爸,那你什么时候回家吃饭吗?”
领导在电话里头,好声好语安慰女儿,挂下电话,然后笑言:“一个礼拜都难得和女儿吃顿饭,小家伙意见很大,每天都过来查岗,嘿嘿!”
因为有女儿的牵挂,老爸的心里挺甜,可却让我觉得,孩子心里其实挺酸。
“爸爸,你今天回家吃饭吗?”这个看起来并不难的要求,现实中,我们的爸爸却无法轻易满足孩子,在一连串的抱歉声里,甚至用买玩具买礼物作为对子女的内疚补偿。
这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爸爸的真实状态,有时间陪客户应酬、唱歌,没有时间陪孩子吃饭、聊天。
研究:父亲每天陪伴孩子两小时以上,孩子智商更高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智商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汉,女孩长大以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
提出这个论点,不无道理。
其一、及时规避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很多父亲,为了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整天在外奔波,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了母亲。甚至不少年轻父母为了事业,干脆孩子一生下就交给老人带,这必然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等问题发生了,父亲又往往容易急躁,采取一些粗暴、强硬的手段来责罚孩子,导致父子关系的对抗,使孩子更加叛逆。
相反,一个每天都能与孩子待上两小时以上的父亲,则可以随时发现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及时做到纠正。究其根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源于早期的习惯养成。现在家长烦恼的,几乎都是因为忽视了早期好习惯培养,导致孩子养成了坏习惯,受到纠正艰难的困扰。
其二、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自信心发展
父亲给予孩子的自信和鼓励,是孩子一生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父亲在孩子教育上所扮演的角色他人无法替代,父亲是规则的制定者,是孩子主要模仿的对象,孩子往往更崇拜父亲,更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在与父亲的交往中,孩子能学到什么是规则,这对孩子学会社会交往十分重要。
其三、开阔孩子胸襟与气概
与孩子相处时,母子间更多的是语言交流,父亲则多是通过运动、游戏与孩子进行交流。父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更多在于情感和个性塑造,以及自我意识形成。这对孩子个性发展,有着正面的积极作用。
行动:爸爸,你该这样做
台湾曾发起“爸爸回家吃晚饭”运动,卓有成效。我们的爸爸,又该如何回归家庭教育呢?
如果说,父亲的忙碌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无法做到时刻陪伴,那么就从重视陪伴质量开始。爸爸需要做到的是以下三点:
一、树立陪伴孩子的意识
工作应酬,恐怕是很多爸爸的现状,并渐渐成为爸爸不愿意参与家庭教育的借口,甚至形成一个“应酬惯性”。爸爸们首先要做到的是:经常问问自己,今天我有没有时间陪孩子吃饭?多想想孩子在看到你进门的雀跃之态,在繁忙的应酬中,剔除一些可有可无,无效的交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二、放下手机专心陪伴孩子
很多爸爸回家后,身在曹营心在汉,低头刷手机,成为普遍现象。有效的陪伴,关键在陪伴孩子过程中的质量。
我经常看到很多闺蜜晒在朋友圈的无奈,父亲低头打游戏,孩子凑在身边看游戏,父子或父女俩“其乐融融”!关心并不在于是否天天陪着孩子,陪伴的质量更重要。
三、设定一个“爸爸专属时间”
这就需要妈妈们的配合,把爸爸在家的时间,从解放爸爸的家务开始。爸爸起床到上班前,下班后到孩子睡觉前,尽可能地陪伴孩子。哪怕每天只有十分钟,只要做到走心,都能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爸爸们,与其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不如每天多花点时间与孩子沟通,引导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