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怀着满腔热情坐上了“冷板凳”……
1
接到比赛通知,拿着学校新发的球服,放学一回家,小诺便迫不及待拆了包装换上,还在镜子前比对,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之情。
“教练说周末要参加比赛,晚上会把比赛时间表发到群里。”
爸爸特意请假陪同,如约按着赛程表带孩子来到比赛现场。一天三场,因为时间不上不下,于是来回接送,也就是说,从家开到球场,来回六次,单程半小时。
但实际上,真正轮到孩子上场的时间,却没几分钟。特别是最后一场,孩子压根就没上场。
江浙的冬天,是冷到骨子里的那种,而这几天,刚刚是是第一波寒潮。
球场上,队员踢得满头大汗,而球场边,候补队员和家长观众则冻得瑟瑟发抖。
当最后一场的下半场休息时间已过,教练依然没有叫小诺上场的迹象,我明显可以看到儿子脸上的失落与失望,但我也能看到孩子在尽力克制自我情绪。
席间,有同样作为候补队员的同学提前回家了,小诺却坚持要看完整场球赛,因为他还期待最后全体队员上场致谢的环境。遗憾的是,最终连这个也没有实现。
心疼,是自然的。尽兴而去,败兴而归。且不说来回路途的奔波,更让人心疼孩子因此受到的信心打击。
一腔热情被浇灭,是一种什么感受?
有网友回答:满怀期待去做一件事情,耗尽了我的一腔热情,最后事情失败了,会感觉很崩溃。
孩子再小,也一样有心理承受能力,比失败可怕的是,连失败的机会都没有。
2
孩子天生都是充满自信的,如果没有一个尺度去衡量他们的成就好坏,那么每一个孩子都会自认为 “自己是最棒的。”
然而,比赛是残酷的,它势必要选择最优秀的队员上场,它还关乎名次荣誉。
在比赛面前,昔日一同训练的队友之间有了差别对待,这种内心承受的不仅有失落、失望,还有压力和自我否认。
回家的路上,小诺情绪低落,沉默不语。作为家长,我能理解这其中的利害得失,但孩子未必能够接受。如何排解孩子内心的挫败感,让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在当下好好跟孩子聊一聊。
“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上不了场吗?”
“因为我球踢得不够好。”
小诺明显不太想展开这个话题,但我和孩子爸爸坚持聊了下去。
“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在场上踢球的主力队员,他们花在训练上的时间有多少吗?”
这个问题,似乎一下子让小诺释然了。他认真地想了想,告诉我:
“他们每天放学后在踢,周末也在加强训练,而我只是每周训练两次。”
事实上,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原因,比他们知道失败的原因更重要。
找到了自己之所以作为替补队员的原因,其实是让他看到了“努力对于成长的重要性。”
就在这个时候,孩子他爸也对小诺进行心理抚慰。
他问小诺,在所有踢球的队员中,谁的学习成绩最好?
小诺一一细数下来,发现自己虽然球技不如队友,但是学习成绩还是能够让他感觉骄傲。
“你要记住,一个人精力有限,你把时间和功夫花在哪个地方,哪里就会有回报。所以,虽然今天坐了冷板凳,也不用失望,不是你没有实力,只是你在踢球方面,不够努力而已……”
侧脸看着小诺,发现那层忧郁的神色悄然已经散开,笑意渐渐漾上孩子脸庞,他重新又成为了那个没心没肺,有说有笑的孩子了。
心下释然。
3
文字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亲爱的小课桌》里,主持人傅首尔在说到“起跑线”问题时的一番话:
“人生最重要的三样,持续自信,持续努力,保持一颗平常心。”
付出就要有所得,是我们一贯的认知。这个功利的社会,也让我们越来越用“所得”去衡量一个人的成就大小。
在对孩子的思想灌输中, “得到”与“优秀”之间仿佛划了等号,却其实,这样的做法在激励孩子前行的同时,也让孩子在得失之间,患得患失。想到了几点,与父母们共勉。
1)维护自尊,就是维护自信
孩子再小,也有自尊,那些不经意间的失落情绪,都有可能成为挫败孩子自信的“贪吃蛇”。因此,特别是在孩子失利的情况下,及时洞察孩子情绪,排解孩子的情绪,需要家长“高敏反应”。
2)让孩子明白“努力”的真正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会用“努力”作为正面的鼓励词去鞭策孩子,让孩子明白“我好是因为我努力了”;那么同样,家长也要让孩子明白“我之所以不好,是因为我不够努力”。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让孩子在胜利时不自满,在失利时,不自弃。
一场球赛,其实也带给我作为家长的思考,培养孩子兴趣纵然重要,但随着孩子年级增高,对自我渐渐有认知,要学会取舍,毕竟有“专”才会有“一”。
我是诺妈,希望育儿路上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