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啤酒为何越来越“难喝”了?无非3个原因,难怪没以前好喝
啤酒,作为年轻人第1个接触的酒品,年少无知的时候,对啤酒没啥要求,有的喝就觉得很不错。
当时喝的啤酒,都以国产啤酒为主,但随着心智、年龄、财富、认知的不断提高,很多喝惯啤酒的酒友,慢慢都转头喝进口啤酒了,因为都觉得现在的国产啤酒,越来越难喝,反而价格稍微贵点、更好喝、啤酒文化底蕴更深厚的进口啤酒更受酒友们欢迎。
这里的一个大问题,国产啤酒为何越来越“难喝”了?我认为无非3个原因,难怪没以前好喝。
第1个原因:品牌间的低价竞争变大,压缩酿酒成本
啤酒的主要酿造材料是啤酒花、酵母、清水和麦芽,这是最基本的啤酒酿造配方。
而有资料显示,通常一罐国产啤酒所用的酿酒材料,只占成本的1/5。
既是说比如一瓶卖5块钱的国产啤酒,生产环节的成本大约占2~3块,这个成本中包括了人力水电的成本,包装费用以及原材料和制作成本,换算下来,其实原料占比可能还不到5毛钱。
一罐啤酒是否好喝,体现在麦汁浓度上,麦汁浓度越高,啤酒所带有的麦香味、啤酒味会更醇厚香浓,更好喝。
大部分进口啤酒的麦汁浓度都维持在11~12°P甚至更高,而绝大部分国产啤酒的麦汁浓度只维持在8~10°P,达到11~12°P的很少。
事实上,麦汁浓度维持在8~10°P比维持在11~12°P相比,麦芽用量大约可以节省50%,所以很多国产啤酒,会大大方方的往配料表中添加大米、玉米淀粉、糖浆等辅料,只为了保证酒精度数不太低,但啤酒的品质堪忧。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从国产啤酒转到喝进口啤酒的时候,喝的第1口就明显感觉到差距,进口啤酒的麦香味和酒香味更纯粹更香浓,完全两种体验。
第2个原因,啤酒行业“大整合”,可供选择范围小
国内的整体啤酒市场,销售都聚集在五大行业巨头里:华润雪花、燕京、百威、青岛、嘉士伯
有的人说,啤酒市场上不是还有哈尔滨、奥古特、纯生、崂山、金龙泉吗?
不好意思,这些啤酒品牌,很多都是五大啤酒行业巨头里所收购的子品牌。
以青岛啤酒为例,是现在名头最响的国产啤酒品牌,而我们的认知中可能还只知道青岛绿罐、奥古特、青岛纯生等是青岛啤酒产的,但其实崂山、北京五星、山东汉斯、河北嘉禾等等啤酒品牌,都属于青岛啤酒的子品牌。
百威英博,这个百威集团和英博集团合并后的全球第一啤酒制作厂商,旗下覆盖了哈尔滨、湖北金龙泉,福建雪津、江苏三泰等耳熟的啤酒品牌,都已经是大集团的子品牌。
最近几年火爆全网的乌苏啤酒,也已被嘉士伯收购了。
所以,市面上你能看到的、能买到的70%啤酒品牌,基本都是这些集团旗下的子品牌。
大集团的整合及介入,让一些地方啤酒品牌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如四川的金威,湖北的行吟阁,浙江的钱江啤酒,吉林的雪豹啤酒等等一系列地方国产啤酒品牌,好喝的真心多,还充满着地方特色。
但出现整合之后,这些好喝的地方啤酒品牌,要么被收购、要么被逼倒闭,剩下的,就是让消费者喝着如出自流水线上差不多味道的工业啤酒,也让酒友们戏称为“啤水”。
第3个原因,国产啤酒品质的持续下滑,让精酿啤酒有了翻盘机会
精酿啤酒,其实就是“手工啤酒”,最早期时只是民间小作坊,自酿一些精酿鲜啤来自饮或周边销售。
但慢慢地因为国产啤酒的品质下滑,口碑变差,让这些“手工啤酒”的品牌,在最近10年里慢慢浮现在大众眼前,品牌数量也多了起来,甚至,让很多酒友喝过一次精酿啤酒后,就直接放弃再喝工业啤酒了!
原因无它,精酿啤酒与工业啤酒相比,用上更好的原材料酿酒,一般都采用《纯正啤酒法》的配方“啤酒花、酵母、麦芽、清水”酿造,为了调整啤酒风味,会添加类似陈皮、芫荽等辅料调味,酿造出丰富口感。
酿酒工艺、发酵时间,精酿啤酒都要比工业啤酒严格且复杂,出酒量相对要低,造就了精酿啤酒的价格比工业啤酒要稍微高点。
但也有例外,有些精酿啤酒品牌,又像工业啤酒那样打着“精酿”的噱头来营销。
比方说青岛的原浆精酿鲜啤、泰山8°P 7日鲜啤的价格都不便宜,啤酒味道也算好喝,但又无端添加一些工业啤酒才会用的辅配料如大米、酒花制品等,感兴趣的自行去查,卖价高却对品质不重视,其实一样的自掘坟墓。
对于喝习惯国产啤酒的你,有觉得越来越“难喝”吗?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感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欢迎下方留言你的看法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