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地方,用烈士的名字命名
作者:董文浩
山西省,有两个地名是以烈士命名的。一个是左权县,是为了纪念抗战中牺牲的八路军总参谋长左权;另一个是乡宁县的光华村,是为了纪念抗战中牺牲的乡宁二区区委书记董光华。
我的家乡万荣县前小淮村,古称尚孝村,是著名的《董永传说》故事的原生地。西汉时,出了个明扬四海卖身葬父的大孝子董永;抗日战争中,出了个民族抗日英雄董光华。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山西抗日牺盟会武装的一部,长期活跃在我老家的稷王山一带,坚持敌后武装斗争,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军展开殊死的战斗,英雄的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英雄的光辉事迹千古传诵。
1940年初春,时任乡宁县二区区委书记的董光华,我的同村族人,由于坏人告密,在景家坡遭阎锡山61军416团围捕,于正月二十九日遭敌残酷杀害,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一十九岁。
董光华,原名董贻光,字叔华,又名董光。1921年出生于山西省运城万泉县(今万荣县)前小淮村一个书香门第富贵之家。董光华在日记中,对他的家庭进行过一番阶级阵营划分。一派是以先贤为代表的教育世家,一生从事教书育人,贤达乡绅,惠泽乡里;一派是以大哥为代表的“希特勒”阵线,嗜赌如命,生意做到外县,最后败光家产;一派是以二哥董贻度为代表的革命阵线,投笔从戍,投身革命洪流。1946年,时任平陆县武委会主任的董贻度,因叛徒告密,被阎锡山反动地方武装还乡团包围,与敌人激战中子弹打光,负伤被捕。为保护党的机密 ,宁死不屈,后被敌人残忍杀害,与六位革命志士一起被敌人抛尸井中。一家三派,大哥董贻型1945年正月十五去世,二哥贻度和贻光为国英勇捐躯,光耀千秋。老四贻濮家乡解放那年参加教干训练队,因故没有随大军南下,一辈子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去世那年,全国各地的学生闻讯,不远千里赶回为恩师隆重送行,一时传为佳话。
今年正月回村过年,我在烈士侄儿我的校友董迎旗家中,有幸见到保存了半个多世纪之久的董光华日记,为烈士于1938年2月27日——11月9日所写。日记长短不一,有的仅数十字。大部分为钢笔手写,部分为铅笔书写,牛皮纸包皮,内页大部分脱落。迎旗大哥说,还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家人刨开二伯埋藏在地下缸中包裹着的烈士遗物,尚见保存完好。翻看其中书信日记,完整记录了烈士成长的心路历程。因其中记载,涉及当时敏感社会话题,家人恐受其连累,撕之大部焚烧,现仅余38页49篇日记和部分书信。翻阅烈士留下的日记和留下的书信,烈士胞弟我的老师董贻濮先生写的回忆录……,带你走进一个让人高山仰止的世界。倾听烈士后人对先烈的追忆和怀念,我的心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抗日烽火的峥嵘岁月。
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七七事变”。第二年3月13日,侵略者的铁蹄踏上我家乡的土地。家乡来了抗日的八路军,“……站在人多的地方,便可以听到许多八路军游击的故事。”董光华,要抗日,要保卫家乡,毅然走进八路军的战斗行列。
1937年,董光华在运城读书期间,在其兄贻度的影响下,东上稷王山,参加了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在临汾集训期间,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了来自延安红色作家丁玲的演讲和教诲。由此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和跟党走的决心。其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这一难忘的历史瞬间。
1938年4月1日的日记中,他开篇写道:“晨光从窗上的空中透了过来,像灯光一缕,照在西北角的墙壁上,红亮的,象征着旭日初升的蓬勃的气象”。那个时候,董光华灵魂深处,革命的萌芽已经萌发生长,革命激情不可阻挡,这一篇日记之后一个月不到,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5月之后,董光华大多时间在荣河、万泉、河津及稷王山一带活动。5月24日,他在日记中这样记述参加八路军后的战斗经历:“回到贾村庙,大约是半夜十二点钟,……解开衣服,脱掉袜子,躺在床上和衣而睡,……想起六七天奔波的苦状,……忽然队长下了命令,叫我们开往河津边境去。”“在神秘的夜里,在依稀有点月光的夜里,惨白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中间流动着往河津边界开去的我们的队伍,像长蛇一样缓缓地进行着。”这“开去”的回忆里,充满抗日热血青年的战斗激情和革命者的浪漫情怀。
1938年6月24日的日记中,记述了董光华参加八路军太岳军区游击队后的喜悦心情:“费了几天的准备,因着我们同志的努力,我们的壁报——烘炉,终于在今日登刊了,我们真是十分的高兴。”他与在八路军部队工作的兄长、后来同样成为革命烈士的董贻度在通信中写道:“现在夜已深了,想起军队中血肉横飞的生活,真是有点深(神)秘奥妙,至少总有些使人神往。”面对战斗中随时可能的牺牲,他抱着一种献身革命的神往,对党和人民事业至死不渝的追求。
1938年10月9日的日记中,董光华谈自己读书体会时写到:“我想没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被环境压迫的意识的转变是必要的,对于我们的党,对于社会革命,对于建立新的共和国的中国,对于无产阶级,对于民族,都有着很有利而且是迫切的需要的。”。从这篇日记里看出,丁玲对董光华的影响力。可以看出董光华读书,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从他的日记字里行间中,我读出了董光华烈士为了全民族解放所做的不懈追求和努力。
让时间回到1938年。
1938年5月,由当时的万泉县委组织部长杜思忠介绍,董光华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命在稷王山一带从事抗日宣传、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发展组织、联合抗日活动。他参加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杜思忠、秦居信直接领导下,创办了游击队“烘炉”壁报,宣传党的主张和政策,教游击队员拼音识字学文化……。
1938年6月22日,日寇在前小淮村放光烧房近二百间 ,他家被毁房28间,大车两辆,拉走牛马骡5头,家中连一双筷子一只碗也没有留下。后来,曲沃、绛州两店铺也被洗劫一空。贻光和贻度两兄弟劝母亲只留下少数土地,自己耕种,把其余土地无偿分给家里长工和村里缺地少地的人家耕种,只让负担交公粮。他和二哥动员两个妹妹走出家门,跟随他们到稷王山参加212旅,报国仇家恨。后因兄弟俩因战事紧急,紧急奔外地执行任务,兄妹一同参军参战的愿望没有成行。
1938年10月,通过地下党组织秘密培训和考察,1939年1月,董光华到中共乡吉特委机关驻地乡宁县担任乡宁二区地下党(即现在的乡宁县光华镇、台头乡、双鹤乡一带)区委书记。
1938年,乡宁县蝉峪河村来了一个身穿黑土布衣服 圆口黑鞋,扎黑土布腰带,一身扛长工打短工的装束的年轻人。他耕磨耙犁手提肩挑样样在行,爱和穷人拉家常,老百姓都很喜欢这个吃苦能干和气老成的年轻人,有事爱找他办,有活爱找他干,他就是新上任的我党地下工作者牛王庙区区委书记董光华。他以打工帮工、货郎等身份做掩护,这里是他开展工作的立足点。
此时南面,汾河沿岸,日寇不停地上山烧杀抢掠;黄河东岸,阎锡山也在疯狂镇压革命力量。在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中环境中,董光华以超凡的毅力、过人的胆识,冒着时刻会被抓捕和杀头的危险,和他的战友们以各种方式坚持敌后斗争,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减租减息,领导二区的党建和抗战活动。
蝉峪河后村里,钱家院挨着景家院,周围住满国民党军队,景家院北门有个后门,后门外是大麻园子,走几步上山坡就钻进大山林子。董光华常和衣睡觉,由村里的地下党担任警戒,他多次身处险境,都从后门逃脱,躲避国民党军的搜查。在二区党的会议上他提出:“10天内发展一个党员”的口号。在蒋阎匪帮白色恐怖下,二区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诵,在蝉峪河村发展王庆堂等,在要里村发展郝仓保等十多名党员。破窟烂庙,荒草野坡,高山深谷,遍布董光华的足迹,他亲手创建了老二区第一个党支部并兼任支部书记。在牛王庙一带,他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创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他像漫漫长夜中的星星之火,点燃劳苦大众追求光明的希望。其卓越的成绩,多次受到上级党的组织的嘉奖和表彰。
1939年12月中旬,阎锡山悍然发动“晋西事变”,宣布解散牺盟会,大肆捕杀共产党员。乡宁的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共乡吉特委决定将大部分地方干部随213旅撤退转移到太岳革命根据地。“乡吉特委”秘书阎佐江、中共乡宁县委宣传部长杨耀和牛王庙区委书记董光华留守乡宁,领导游击区党的武装和抗日群众,在极端凶险的环境中继续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当时,阎锡山部61军的414、416团,驻扎在牛王庙一线,放着河对岸的日本人不打,疯狂抓捕我牺盟会人员和破坏地下党组织,对共产党人和抗日群众极尽武装围追堵截,我游击区笼罩在日伪顽的血雨腥风中。
1940年初春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盘踞在景家坡根下的敌416团重兵围捕董光华和牺盟中心区的闫佐江等同志。董光华、闫佐江等人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被捕,被敌人押解到腰里村后,关在一个窑洞里。敌人用高官厚禄,金钱美色诱骗董光华等人交代地下党组织,屡遭其痛斥拒绝。恼羞成怒的敌人把他和同伴们吊在一棵大槐树上,用荆条和鞭子轮番抽打,打得皮开肉绽几番昏死过去,然后又用冷水泼醒。手指头被刽子手用钢签扎得血肉模糊,骨头粉碎,鲜血染红了树下的泥土。面对10天10夜非人的各种折磨,董光华、闫佐江等共产党人正气凛然,毫无惧色,痛斥敌人的卑鄙无耻,坚信革命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面对严刑逼供的敌人,董光华说:“你们说我是共产党员,我就是共产党员,但什么都不知道。”黔驴技穷,一无所获的敌人,面对宁死不屈的钢铁战士,无计可施,无可奈何。
1940年农历正月十三,在乡宁县崖下蝉峪河前湾,群众看到年仅十九岁的董光华满脸血迹,宁死不屈,视死如归,无不流下悲痛的眼泪。为了民族解放,为了新中国,人民英雄董光华、闫佐江等共产党人“砍刀只当风吹帽”,视死如归,把生命的最后一滴血抛洒在家乡的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乡宁二区区委书记董光华,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9岁的芳华。
烈士牺牲的当天晚上,共产党员王青堂带人避过阎军的监守,将董光华烈士的遗体掩埋在蝉玉河前湾的一块高地上。此后,当地民众每逢清明上坟的时侯,都自发地在河边祭奠这位人民英雄。
董光华同志虽然牺牲了,但他在生死存亡时刻表现出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他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英雄壮举,将永远受到党和人民的称颂和怀念!
烈士壮举撼山河,英名永世映光华!
附录:
蝉玉河春秋
冯 扬
六十一年前牛庙冒黑烟,
光华是英杰,崖下斗敌顼;
地下战无烟,蝉玉河血染,
飞雪松柏翠,风卷旗更艳。
马烽人烟少,黄岭蹄声断,
崎岖路不平,借风上高山;
烈士留足迹,后人马加鞭,
忠骨早失散,英名留民间。
丰 碑
粟玉清 张秀英
光华故里小淮村,抗日英雄数十人。
为国捐躯热血洒,永记史册留功名。
年方十八董贻光,受党委托赴牛王。
区委书记他担当,领导民众抗战忙。
秘密发展党组织,巧扮货郎串村园。
吃苦耐劳走向前,田间地头做宣传。
减租减息除奸恶,机智勇敢斗敌顽。
为保党委得安全,坚持斗争留一线。
叛徒出卖被监牢,严刑拷打不屈挠。
壮志未酬遭惨害,英雄虽死魂犹在。
鲜血入流蝉峪河,脚下青山忠骨埋。
故里小淮祭英灵,丰碑永驻世人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