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一门双翰林!
古彭高门大院,名族望门气魄
户部山崔家大院,明清两代,一门双翰林!
在徐州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住户部山”。古城之南户部山,因靠近城池且地势较高,成为了有钱有势的官宦之家和富贾豪门争相趋居之地,久之,在户部山居住便成了富贵和身份地位的象征。
沧海桑田,历史演变,经过2000多年的风云变化,户部山上官宦云集、会馆林立成为过去,但车水马龙、人流熙熙,一派繁华景象延续至今。在斑驳的高墙大院里流连,依稀可见千古繁华之地的古彭遗韵。
明清两代 一门双翰林
世家书香 一代望族文风传
户部山西麓,在戏马台与彭城路之间有一条街巷,那便是崔家巷。崔家巷15号、21号,就是崔家大院,包括翰林崔焘故居,又称翰府,俗称崔旗杆。整条街巷的北侧几乎全被崔家大院所占据。
2012年崔家大院修复后,在门前形成一个小广场。广场上有上下马石,左右两侧立着两根数丈高的旗杆,徐州百姓称之为“崔家旗杆”。这旗杆可不是随意可立的,也不是有钱就可立的,在中国,家门前立起旗杆,是功名的象征,因此旗杆也被称为功名旗杆。某人在科举中功名后,在宗祠前竖立旗杆,一是说明该户考取了一定功名,旗杆是一种标志、一种荣耀,一种社会地位,受人景仰。
徐州崔氏世代书香,诗礼人家,科甲鼎盛,明清两代共有2位翰林,5位进士,为官者达13人之多。一般人家贡生即可立旗杆,崔家旗杆是翰林旗杆,双翰林双旗杆,规格甚高。由于崔家出了两位翰林,崔家大院也称为“崔氏翰林府”。这双翰林,一是明代嘉靖崔海,一是清代道光崔焘。
崔家大院的主人崔氏可追溯到山东濮州(今鄄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嘉靖皇帝任用严嵩为相,残害忠良。为官清廉的北直吏宛平府尹、翰林崔海深感仕途艰险,遂辞官。其三子崔赞携夫人程氏与四个儿子及女婿由濮州(今山东湮城)孟山前大柳头辗转迁居至徐州东吕梁城头村(今铜山县张集城头村)。
迁徙徐州后,崔家以道光年间的崔炘、崔焘兄弟两人最为有名。崔炘以增生任广东高州通判,升广州同知,后以老父病重为由还乡。次子崔焘17岁师从徐州窑湾人王廷珍,在其的弟子中,只有崔焘“幸擢巍科”,“非比寻常”。清道光九年(1829)崔焘中进士,入翰林院,被钦点为庶吉士,历任河南通许知县、裕州知州、郑州知州、怀庆知府等职,为政宽简,放赈救灾,深受百姓爱戴,咸丰四年(1854)卒于任上。
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历经嘉庆、道光年间扩建,有三个相对独立的大院即下院、上院和客屋院。上院即为翰林崔焘中进士后兴建,院落呈南北向分布,在下院东侧地势高爽处,院门亦南向。客屋院位于下院和上院的北侧,大门西向,院落依山顺势分布。现存下院和上院的南半部,有房屋100余间,建筑面积3100余平方米。
岁月留痕 百年古宅
一砖一瓦亦乾坤
崔家大院的建设,经历了从明清至民国初年的三个历史时期,20余代400多年的经营,从茅屋草舍到深宅大院,形成东西长约112米。南北宽约44米,占地约4928平方米的建筑群,是徐州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处清代建筑群。在徐州这座兵患、水患频发的千年古城,崔家大院百年古宅仍然保存相对完整,实属罕见。
走进崔家大院,正面是一座影壁,转过影壁穿二过邸,就进入了祠堂院。院中坐落着硬山顶五开间的大殿,殿内摆有神龛和牌位。祠堂院内向东穿过三过邸,是主人生活的后宅堂楼。堂楼是崔焘的出生地,典型的徐州民居风格建筑,南墙上伸出一对斗拱,托起鸟翼般舒展开来的屋檐,两侧山墙上镶有'狮子滚绣球’的山花,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
堂楼以东地势起伏,穿过粮仓、马号、凉亭,拾阶而上,可达上院。上院是崔氏专设的学堂,依山而筑,小巧玲珑,有牌坊、花厅、鸳鸯楼、后花园等建筑。花厅的横梁上雕有龙凤、牡丹的图案,精雕细刻,寓意深远。厅前的院中有游廊,游廊正中设有圆门一座,颇具江南园林神韵。鸳鸯楼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上下叠加,内无楼梯,楼上下各开一门朝向相背,即为鸳鸯。它巧妙解决了地面落差大给设计施工带来的困难,错落有致,独具匠心。
客屋院是崔氏为迎接圣旨专门兴建的礼仪性建筑,其背依户部山,面朝繁华的南关上街(今彭城路),是崔焘故居三院中最气派的院落。院落中一条清晰的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三座过邸。穿过这三座过邸,才可看到一座歇山顶三开间的大殿,崔氏家族在这里接受朝廷的圣旨和诏书。大殿一周绕以檐廊,就连石砌的踏步侧面,也雕满了云纹图案,气势恢宏,美轮美奂,客屋院北侧有藏书楼,学堂屋是客屋院的后半部分,它的后门厅直通上院的后花园。
客屋大门前有一对威武的石狮,南关上街的过往行人,经过这里都能感受到一品京官府邸的气势和威风。街西原有一条河流碧波倒映着户部山的亭台楼阁,也使客屋院占尽“背山面水”的地势。而坐北朝南的下院与上院,属于“负阴抱阳”的地势。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崔氏大院“背山面水朝阳”的最佳居住地标准。
以戏马台为中心,东到解放路,西至彭城路,南沿劳动巷,北至马市街的范围内尚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房屋400余间,民国房屋700余间,较为完整的院落20余处。这些院落古房负载着徐州城几千年的风雨沧桑,是明、清、民国时代徐州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古城徐州最后的遗存。
2001年,崔家大院修复改造工程中,发现清嘉庆十三年(1808)一方《永远示禁》碑:“郡城古迹,凡有关风水者,俱不准附近居民擅自拆毁。户部山旧存玉铃、右节、左丽、金雉四门,历经重修,更应仍存旧制保护。特出示禁止,以使附近居民及乡保人等知悉”。
崔家大院记载着崔氏家族的历史,反映了古城徐州明清数百年的建筑风貌,见证着国家民族的曲折社会进程,它也是一部浓缩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史书,值得后人珍稀。
来源:部分素材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