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中国史:⑰秦朝的建国规模

先秦的诸子虽然思想观念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狭隘的国家主义精神。从孔子开始,他们改造社会的目标始终是以整个天下为范围的。这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代虽然周的政治统一已经不复存在,但华夏民族文化上的趋同倾向仍有其力量。到了战国末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游士的活动,军事斗争的频仍,各国的政治和文化都在逐渐趋同。这种情况下中国已隐然有统一的趋势,秦国统一天下不过是顺其势而竟其功,并非全因其武力之盛。

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扫平六国只是第一步,真正要建设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还有很多内政的工作要做。其一是废封建而行郡县。战国时代纷扰数百年,当时人已认识到封建之害,故秦朝立国即不行封建。其时亦有人谏秦廷效法西周封建,秦始皇则反驳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封建既不行,秦廷乃于六国之地设郡,及天下大定,总划全国为三十六郡。郡守长官权力虽大,但任免受制于朝廷,郡中又受御史监察,遂无专擅之机。这种分级行政的形式加强了中央集权,也提高了政府的行政能力,遂为历代所沿袭。

其二是收军器,堕城郭,决川防,夷险阻。秦国虽然以武力压平六国,但是地方上仍有潜在的反抗力量。为了消解这种内患,秦廷一方面在郡置兵以为震慑,另一方面就收缴天下兵器来瓦解民间的武装。战国中各国交攻,多在边境上筑长城,或沿河筑堤以御敌,动辄千数百里,这样就人为的将中国割裂为许多部分。秦廷统一了天下,即将这些人为的障碍全部毁除,使各地之间能做自由的交通。在一个交通便利的区域内,用分散的据点控制缺乏武装的民众,这在内政安全上当然是比较理想的。

其三是统一思想。要使天下长治久安,最理想的当然是使民众与政府同心。所以法家讲“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民众的所知所想皆出于政府,那当然能同心同德了。不过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在古代的政制中,统治阶级是要压迫和剥削被统治阶级的,换言之就是政府与民众的利益是相抵触的,如此两者岂能同心?秦廷当时并不了解这个道理,而以为战国诸子的言论太多太杂,扰乱了民众的心理,使其有反抗政府的行动,因此遂有焚书案。其实战国时代的法家即有焚诸子书的主张,不过到秦始皇时才真正实行。结果民间的《诗》、《书》、《诸子》等关于社会政治的书籍全被秦廷收缴毁灭,只有医药、农耕、卜筮、植树等技术类书籍许民持有。《诗》、《书》、《诸子》的书虽然不许民间保存,但秦廷自有收藏,且置博士官加以研究,所以这些书到底没有失传。不过战国诸侯国各自的官方史书,因为其中多视秦为侵略者,所以全被毁灭。后代学者研究战国史即颇感史料之匮乏。先秦古籍流传下来的只剩下儒家《五经》和诸子之书,这也为稍后的儒家兴起创造了条件。

其四为促进民族融合。战国各国内斗的同时亦皆向外拓边,也就是侵夺过去夷狄的领域,秦向西北,魏、赵、燕向北方,楚、越向东南都有所开拓。到了秦统一时,中国南北两端边疆地区的文化仍很落后。秦廷既在边地设郡,亦置官改易其风俗,使与中国同。同时有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以促进各地经济和文化的融合。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自然要考虑帝国对外的问题。法家的思想是很讲求实际的,而当时中国人对国境外的事务也甚少了解,所以秦始皇首先要做的是为中国建立一条安全的国界,向外开拓之类的武功还在此之后。这种安全的界线,最理想的当然是海洋。所以秦人逾五岭而开拓今两广和越南之地,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郡,又取今福建之地设置了闽中郡。两广、福建在战国时代尚不在华夏文化的范围之内,中国人是视之为蛮荒的,自此以后始有开发。秦廷对于北方边疆的处置又与南方不同。战国诸国逐渐趋于统一的同时,被驱逐到北方去的戎狄亦逐渐融合为匈奴游牧民族。在战国末期,匈奴趁中国内乱进占河套之地。秦始皇使蒙恬用兵将匈奴从河套逐出,然后连接战国时代秦、赵、燕三国北疆的长城,建成一条东起朝鲜境内,西至甘肃的防线,又在长城内多筑要塞,使防线获得纵深。以长城防御边患当然是下策,但以秦朝初创,内部尚未稳定,则亦不失为权宜之计。

(0)

相关推荐

  • 长城修了多少年?秦始皇为什么要修长城?

    蒙恬打败匈奴,拒敌千里之后,他带兵继续坚守边陲.蒙恬又根据"用险制塞"以城墙来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筑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并重新加以整修 ...

  • 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全国的秦始皇是暴君或是千古一帝?

    西周末年,幽王烽火戏诸侯,其岳父联合犬戎族攻下镐京,幽王死,西周亡.幽王之子继位,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此后数百年,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各诸侯国势力互相兼并,迅速膨 ...

  • ​精读系列第五篇: 秦朝的策略和困境

    ​秦朝建立之后,对内经济文化方面,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增强了中原文化的融合:国家政策方面,沿用商鞅变法的政策,以法家治国,废止分封制,消灭王国.设立郡县,强化中央集权秩序:地方治理方面,施行& ...

  • 简单中国史:①中国人起源时的情况

    关于人类的起源,现代比较流行的是单地起源说,大约在距今20万年前,古人种在东非的一支发展为"智人",也就是现在所有人类的祖先.大约在距今5.6万年时,智人开始从东非向外界迁徙.这个 ...

  • 简单中国史:②中国古代史早期的情况

    任何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向上追溯最远就是其远古的神话和传说,神话传说虽然不能确信,但其中到底留有一些真实历史的线索.此事好比一个人虽然无法说清自己极幼小时的事,但在他的记忆中却留有那些事的影子.中国古代 ...

  • 简单中国史:③夏代的情况

    古籍中说尧传舜.舜传禹,皆是以德禅位,所谓"官天下",恐怕并非如此.尧.舜能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所依赖的是其氏族的力量,一旦氏族力量有所消长,氏族首领在部落联盟中的地位也跟着有所升降 ...

  • 简单中国史:④殷代的情况

    早在清末的时候,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就有农民从田地中挖掘出带字的甲骨片,这种甲骨文字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从其中就考证出小屯其地就是古籍中所谓的"殷墟".到了1928年,中国学界始对殷 ...

  • 简单中国史:⑤西周的情况

    <史记·殷本纪>载殷代几经兴衰,后来传到武乙,就是纣的曾祖.武乙也是个暴君,<史记>载他"猎于河.渭之间,暴雷,震死".事实大概并非如此,殷君的领地在河南东 ...

  • 简单中国史:⑥东周的情况

    周幽王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为<史记>所载,但是并不可信,关于褒姒的身世,<史记>的记载也颇为传奇,也不可信.但是褒姒其人或许有,周幽王因宠爱偏室而引起宫廷动乱的事也颇合于 ...

  • 简单中国史:⑦春秋初期的情况

    天子是古代国家的政治重心,也是封建法理的代表和维护者,现在天子丧失了威望和力量,自然要造成政治失衡,封建法理也失其作用.在诸国分立的政治环境中,失去了法理的约束,祸乱自然要接踵而至了.东周政治失序的第 ...

  • 简单中国史:⑧春秋霸政的情况

    <史记>所称春秋五霸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这是五位武功强盛的君主.其中宋襄公昙花一现,武功不彰:秦穆公称霸西戎,东向为晋所阻,对中原事务少有影响:楚庄王则始终是诸夏之敌 ...

  • 简单中国史:⑨战国时代的情况

    春秋时代的社会发展,使早期只有一城一地的诸侯国膨胀为有很多城池.地盘广阔的大国.为了管理广阔的领土,各诸侯国就又各自分封其大夫.天子式微,诸侯各行其是,诸侯式微,强势大夫亦各行其是,所以到弭兵之会时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