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人生困局,从改变思维开始
翻阅历史,有些茫然,我们为何一再陷入困境,而同样的事,别人总能解脱呢。有人说,开始决定了结局,此言有理。
我们遇事,从一开始就是妥协、妥协、妥协,到了最后没有了退路,又一个困局就这么形成了。为什么第一反应就是妥协,那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个体是群体的一员,离开群体,个体无能为力,这种对个体的不自信,导致第一反应就是维护群体的利益,妥协意味着抛弃原则,而没有原则,就是所有困局的根源。
而地球的另一半,情景又有了变化,他们遇事开始就是不妥协、不妥协、不妥协,又一次合作就这么形成了。为什么第一反应是不妥协,因为在他们的文化中,个体构成了群体,没有个体的奋斗,哪来群体的成功,这种个体的自信,导致第一反应就是维护个体的利益,不妥协意味着原则,而原则是合作的基础。
人和人群就是这么奇怪,一开始的妥协,想要的是群体的利益,而最终造成群体的困局,累及个体;一开始的不妥协,想守住的是个体的利益,而最终形成群体的合作,惠及个体。
这就是,个体的初衷,经过群体的作用,走向反面。个体看似重大局的动机,在群体的作用下,聚合起来却没有得到群体的利益;相反,个体自私的动机,在群体的作用下,聚合起来却得到群体的利益。
为什么会这样?一切源于文化,文化源于思维,思维源于经验,经验源于经历,经历和环境密不可分。
人类之初,想要在一个相对稳定但贫瘠的环境中生存,就需要群体的力量,个体守规矩,群体才能力聚一处,保持相对稳定的生存状态。这种成功经验告诉每个个体,离了群体,个体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就是个体的不自信。
想要在一个相对动荡而贫瘠的环境中生存,需要个体去探索,个体去创造,群体才有力量,力汇一处,群体才有了活力,才能保证群体的生存。这种成功经验告诉每个个体,离了个体,群体就没有力量,这种个体的自信是群体活力的基础。
在解决生存问题时获得的第一次成功经验影响了今后所有的人生。当多个群体的能力增强,也就相当于环境由贫瘠走向相对富庶,这两种不同的思维,就会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
遇事的第一反应体现了思维的直接反应,第一步决定了结果的大半,而这种思维反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比如,我们的地址是国省市区街道门牌号,我们的姓名是先姓后名,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从群体到个体,而另一群人正好相反,他们的地址是门牌号街道区省州国,他们的姓名是先名后姓,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从个体到群体。这种思维表现在商业就是扎堆,干别人都干的事,过早地在发展的低级阶段展开充分竞争,消耗社会资源;表现在职场上就是无处不在的以人身依附为核心的朋友圈,没人自信一个人能发挥自身的作用,从而产生巨大的内耗。
我们最初的妥协,以求得群体发展,最终换来的是群体的发展,却伴随着巨大内耗,没有达到惠及个体的预期;他们最初的不妥协,以求得个体的发展,最终换来的是群体的发展,内耗很小,得到了惠及个体的预期。
而我们个体一开始的妥协,这种个体的没原则将会出现投机者,投机者成为凝聚上下左右的连接,这种没有底线不讲原则的存在,是个体妥协的必然。社会财富倒向投机者,因为投机者解决了重大问题,那就是群体的凝聚。
我们是勤劳的人群,却由于惯性思维,变得不自信,他们多数没我们勤劳,却由于惯性思维,变得自信。不自信的缩手缩脚,生怕个体影响了群体,危及自己,自信的放开手脚,自信个体促进群体,惠及自己。
明白了最初的思维对后续的巨大影响,我们就可以从改变思维开始改变教育,给孩子们探索的机会,让孩子们凭着自己的力量体验成功,在成功中产生自信,这第一次的成功就是不妥协的基础,不妥协的个体多了,群体的内耗就小了,活力就大了。
改变是多么容易,一代人通过教育就可以彻底变化,改变又是那么难,一个人改变,往往在成年后,在多数人不改变时,显得那么突兀另类,分分钟用情商低的说辞打回原形。
我们的民族文化并非从开始就没有个体的自信,可惜的是,自从夸父逐日,口渴而亡,我们就选择了以群体为主导的文化,直至今日。
个体的潜能是无穷的,我们是勤奋的,改变思维,哪怕在某个局部,比如管理规则的改变,就能迸发群体的活力,华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教育开始吧,改变思维,这是目前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途径,20年后,一个个黄皮肤黑头发,充满了自信的人,立于金发碧眼的人群面前,不卑不亢,平等地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不是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