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养出温暖快乐、人格健全的孩子?李玫瑾一语道破:眼里有什么心里就有什么

3岁前的孩子需要依恋,家长要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

3岁之后的孩子需要学会看世界,家长要常带孩子去看看。

因为孩子长大后的行为和心理,都是小时候经历中的一种表现、一种折射,就像李玫瑾教授所说的:孩子眼里有什么心里就有什么。

因为孩子的眼界决定格局,格局的大小又决定结局的好坏。

近年来,旅行教育越发火爆,不少家长开始意识到,一味地让孩子在书堆里苦读,并不能完全吸收书本上的知识,真正有见识的孩子,不止会读万卷书,还能走万里路。

在旅行中长大的国民才女黄多多,不仅性格温柔体贴,对年龄差距较大的弟弟妹妹照顾有加,还在养成了一种喜欢探索的精神

在这种精神的加持下,绘画、钢琴、设计、烘焙、手工样样精通。

被问及是如何养成如此优秀的女儿,黄磊说,最重要的,是是每年都必须带孩子去旅行。

欧洲、新西兰、美国、马尔代夫......一家人几乎走遍全世界。

最会富养孩子的李湘,每月都会用一大笔生活费带王诗龄出去看世界,去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像最大的著名皇陵—秦兵马俑。

现在不仅是明星家庭分外注重旅行教育,普通家庭的父母也开始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

前段时间,上海一位5岁小朋友的简历火了:学识渊博,履历丰富,不可思议的是,年仅5岁,就已经和父母游过全世界36个城市,走遍了全国各个省份。

不久前,一个#40岁父亲辞职带厌学儿子环游中国#的话题,火速霸屏家长圈。
市民徐先生因14岁儿子学习状态不佳,便辞职驾驶房车陪孩子游中国。
20多天里,父子二人从丹东东港出发,途经山海关、济南、开封、洛阳、西安,最终到达云南丽江,全程4000多公里。
“儿子不愿意读万卷书,那我就带他行万里路。希望通过看世界的方式,从思想上改变孩子对学习和人生的看法。”
从辽宁丹东,到山海关,再到洛阳、西安……一路上这位父亲把旅途当课堂,教孩子做饭、摄影,学习六朝古都文化,体验真实生活。
与父亲旅行50多天后,14岁厌学少年终于找回学习动力。
最不该偷懒的是父母,最应该放养的是孩子。
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旅行中的经历和体验,终将成为孩子人生中的财富
——看过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元与辽阔,便不会拘泥于眼前的方圆;品味过人间百态,便不再轻易把眼前的困顿看作永恒的困局。
哈佛大学校长,也是300多年来唯一一位女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认为,了解世界,是孩子们的必修课。
她曾说过:
“世界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我们去熟悉和探索,绝对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他国的语言。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学习陌生的文化与历史,他国的人文与生活。
当我们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宽容,更加坦荡。”
但是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想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游遍祖国大好河山并非易事,紧张忙碌的工作,还没结束的疫情,难得的假期又不想外出人挤人
怎么样才能让孩子走遍祖国大地,增长见识呢?
简小知深知家长们的难处和孩子的需求,专门为大家带来了《畅游50个中国地理之最》,不用苦恼规划旅行,每天在家10分钟,就能探寻祖国壮丽山河!
《西游记》中的“水帘洞”——黄果山瀑布
可以变大变小的“神秘湖泊”——青海湖
巍峨壮观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
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用眼睛就能丈量,每天都能在家环游祖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