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法则战拖延:简单、粗暴、有效

文/宋晓东

我曾不止一次的聆听某些同学向我悲情的诉说下面的场景:昨晚为了完成某个老师所布置的某项作业或是为了赶在截止日期完成某个项目,熬了整整一个通宵,一夜未睡。开始的时候,初为人师的我总是不免感叹:现在的大学生可真是超级辛苦啊,学习压力可真大啊。后来,我开始带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听这些所谓“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然后问过来向我诉苦的同学:作业真的有那么多吗?任务真的有那么重吗?再到后来,尤其是当我了解到了不少熬夜同学的时间使用和分配策略之后,我已经开始对这种自我感动式的熬夜学习不再抱有任何同情心了。因为在这一幅幅看似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熬夜苦读的画面背后,隐藏着的却是极低的学习效率、无药可救的拖延毛病、几乎没有任何章法的时间管理策略等一系列不忍直视的悲惨现实。

亲,先别急着把自己感动!

当我详细的了解过很多同学的熬夜经历之后,一副典型的熬夜情景浮现于眼前。一位同学端坐在书桌前,准备把压在心头多日的一个活动的策划书在今晚完成。但是苦于大脑里面没有任何思路,于是便打开电脑准备寻找一些灵感,结果被某网站所弹出来的某条娱乐八卦新闻所吸引,接下来这位同学便挥动着鼠标,哪里开心点哪里,很快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就过去了。忽然间,这位同学忽然意识到自己的今晚的主要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内心升腾出一股强烈的罪恶感,而这股罪恶感让这位同学感觉超级的不爽,于是便考虑着找点什么乐子去抚慰一下自己感到焦虑的心情。接下来这位同学便掏出手机狂刷微博或微信朋友圈,怀着焦躁的心情在拖延的漩涡当中越陷越深。最后拖到实在不能再拖的地步,这位同学痛下决心开始忙正事,这时一看表已经凌晨2、3点钟了,结果忙着忙着天就亮了。

在上述的场景中,你是否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很多人在说出自己熬夜做完某项任务的时候,脸上总是会不经意间流露出某种自豪的神情,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被自己熬夜苦读的形象所深深的感动了吧。如果是因为拖延症而不得不熬夜的情形,我觉得这种自我感动百害而无一益。不仅祸害了身体,还养成了低效率学习或工作的习惯。这种自我感动式的熬夜,很多时候只是在为自己的拖延症寻找一个看起来高大上的幌子而已。

人类这个物种为什么会拖延?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控制不住拖延呢?这主要是由两个原因所造成的。第一个原因是追求即刻满足(即刻满足)的人类本性。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需求能够得到及时、快速的满足,如果需求不能得到即刻的满足,那么所追求目标的吸引力就会下降。刷微博和微信简单易操,可以快速的满足人们找点乐子的心理需求。而完成一个艰巨的作业或任务则需要费时费力,即使完成任务之后会带来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但是这种酸爽的成就感必须要要建立在延迟满足自己的各项需求之上。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教授做了一个著名的棉花糖的实验。参加该实验的孩子们面临着两个选择:马上吃掉盘子中的一块诱人的棉花糖,或者是等待15分钟,延迟满足自己的需求,最终得到两块棉花糖。实验结果显示,最终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成功的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一直等到得到两块棉花糖为止。当然,这三分之一懂得延迟满足需求的孩子,10年之后表现得更受人欢迎、学习成绩更好,而且更加擅长处理压力。

造成拖延的第二条原因是追求完美主义的心态。我们知道,完美主义是高效工作的大敌。太多的人总是倾向于准备到100%的时候才开始动手去做一件事情。如果感觉自己状态不好或是准备不充分,一想到没有办法拥有一个完美的开局,就会忍不住去拖延。可现实情况是,如果想要等到准备到100%再去做一件事情,那么事情就会一拖再做,最终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去完成了。对于一个有志创业的青年来说,如果想要等到准备到100%的时候再去创业,什么绝佳的机遇都会被错过了。如果一位作家总是想着一下笔就写出精彩绝伦的文章,也许他永远都没有办法鼓起勇气去写作了。

10分钟法则战拖延

网上战胜拖延的方法千千万万,但学了之后能够马上运用的不多。现着重介绍一个简单、粗暴、直接、有效的方法:10分钟法则。所谓10分钟法则,就是指下次在忍不住要拖延的时候,不管开头有多难、心情是多么的不情愿,都立刻、马上动手开始做一件事情,并且告诉自己只要坚持10分钟就可以了。

万事开头难,但一个人一旦开始动手做一件事情,就会不自觉的顺着做事情的既定轨道不断前进。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在坚持了一个10分钟后,又忍不住坚持第二个10分钟,结果事情越做越有感觉,根本停不下来。当我在幸福课向学生介绍了这一法则之后,有一个同学竟然在作业中向我反馈道:”老师,你治好了我的拖延症,10分钟法则超级管用。”那么,10分钟法则为什么管用?

第一个原因是10分钟法则的落脚点在于去做。不断的拖延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不断增大,而事情本又不会因为你不停的焦虑而有丝毫的减少,只有具体的行动才是化解焦虑的最好方法。一旦开始行动,心理压力就会开始慢慢减少,心情就会越来越好。感觉良好的心理状态反过来又会不断推动积极的行动,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就打破了心情越糟糕,就越不想去做正事,进而不断拖延的恶性循环。

第二个原因是人的自信心就像是一个零存整取的银行。一个10分钟的投入就可以带来自信心一点点的提升,再一个10分钟的投入就可以带来自信心的进一步提升,随着一个个10分钟的投入,人的自我效能感就会不断的增强。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意味着解决难题的决心在不断提升,最终拖延的毛病也就无影无踪。

第三个原因是“把大目标切割成小目标,目标更容易被实现”的理念。当人们面临一个大目标的时候,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而这股畏难情绪就会导致人们不同程度的拖延。连续两个小时的工作量看起来有些吓人,但是如果把两个小时的工作量分解成12个10分钟的工作量,看起来就没有那么唬人了。

日本有一个叫做山田本一的马拉松选手,它曾两次夺得过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冠军,而他的秘诀就是把40多公里的马拉松赛程分解成一个个8公里的赛程目标,第一个8公里目标是到达“银行”,第二个八公里的目标是到达“超市”……,这样以来,大目标就被分解成了小目标,而每一个小目标的顺利达成最终又促进了大目标的成功完成。

知而不行,不如不知。要不今晚忍不住要拖延的时候,就先拿“10分钟法则”练练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