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山微展 | 戴文 精巧奇逸 烂漫自然
戴文 复归于朴
4.1cm × 4.2cm
戴文 富贵小神仙
4.3cm × 3.1cm
戴文 古化为我
3.3cm × 3.3cm
戴文 几生修到梅花
5.1cm × 5.1cm
戴文 乐以忘忧
4.6cm × 4.6cm
戴文 明道若昧
3.7cm × 3.7cm
戴文 琴罢倚松玩鹤
4.1cm × 4.1cm
戴文 素处以默
2.5cm × 2.5cm
戴文 万事都若遗
4.0cm × 3.1cm
戴文 息心取慧
2.9cm × 2.0cm
戴文 相见亦无事
3.8cm × 3.8cm
戴文 游目骋怀
3.7cm × 3.7cm
戴文 执中用权
3.0cm × 3.0cm
戴文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8cm × 4.0cm
石开
职业书画篆刻家
戴文的印章古雅劲秀,用刀率意,疏密有致 , 神清气朗,有超迈峻拔之气。虽然个人的风格面目目前不是很明显,但达到的审美境界却很高。他擅用冲刀深刻,所谓深刻,就是字口陡削,陡削的结果是线条比较健挺。健挺与浑朴、灵秀之间有矛盾,能在矛盾中达成和谐便具有审美价值。特别是当今印坛许多人用浅刻法的时候,能坚持自己的主张,也不失为一种治艺的态度。
丛文俊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
戴文的印我很喜欢,篆书倒是初见,但觉得眼熟,有印文字形和以笔作刀之感。入时,有个性,也有情趣。观之如同隐逸作村夫状,徜徉街市,粗俗的外表与内涵的尔雅,要用心去感会品味,即所谓行浊而神清、混迹人中而与众异者。自清代以降,以印法入篆者颇为多见,而资取非一,要把握好似与不似之间的“度”,却不容易。
戴文能以笔意冲淡刀味,以变化放纵字形,虽佳,却易丢失篆法精髓,当有所节制。
董国强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董事长
与战国玺印为伍,无异于划地为牢。皆因入古易,出新难,清代印人大多避之尤恐不及,百年来有大成者唯黄士陵、乔大壮几人而已。而戴文兄知难而上,化古出新,形神兼备,烂漫自然,是为高手也。
范正红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
西泠印社理事
山东印社社长
戴文篆刻以商周金文、秦汉诏版为主,更取法砖瓦楚帛,将之印化,归为己用。治印随机生发,了无滞碍。刀法雄肆劲健,用刀如笔,淋漓酣畅。章法不拘常规,出奇制胜。戴文多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聘为重大展事的评委,新作一出往往为篆刻界所瞩目和效仿。戴文书画印兼修,皆有成就。愿戴文艺术之花常开。
翟万益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甘肃省文联副主席
戴文是以书画兼修,游刃于篆刻艺术之中而活跃在当代书坛上的。
戴文的篆书创作以商用金文、秦汉诏版、砖瓦楚帛文字为底蕴,加之玺印文字之构成,添之以道教符箓之神秘,携此入印章的方寸领域,构造出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篆刻艺术表现天地。
从戴文的篆刻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创作是严谨而得理法的,其创作的状态通过印面得到了清晰的表述。创作的准备阶段,创作过程和创作完成的各个环节都能区别对待。在整个过程中又以古代经典作品为参照,使作品的创作和印史这一大背景联系起来,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眼光。一个作者的作品放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加以自我认定,才有了存在的价值。这里我们通过对戴文篆刻艺术的解读,更加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邹涛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
《中国书法》《艺术品》杂志编委
戴文创作古玺之成功,首先在于他的古文字功夫。这原本是古玺创作的基础,但擅长于此道并非易事,需要对古文字有全面深入的认知和把握,且需要有化甲骨文等各种字体为特定且统一的金文体系甚至新造古文字的本领。戴文金文书法可以看出他已完全掌握了这种能力。其次,戴文很好地把古文书法导入篆刻创作,使其创作的“古玺”具有戴氏书风,真正做到“印从书出”,合理地把古文字“印化”,穿插安排于印中。尤其是多字印,更见其布局本领。试看戴文的每一方古玺作品,均可看出其源自金文书法又精心布局于一印的能力,均整而富变化。再次,戴文刀法的多变丰富了其作品的金石意趣。篆刻不同于书法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以刀刻石,因人而异而形成了各种不同“刀法”。单刀、双刀,冲刀、切刀,还有披削刮擦等等,这些都为戴文所综合运用且非常得当,无论朱白,驱刀如笔,徐徐冲切,生涩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