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练武之人当真会武功吗那些武林秘籍又是怎么回事

在清朝之前,所谓的武术其实就是战技,也就是杀人技。很多人都知道清朝施行了文字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迄今证实的清朝施行的“文字狱”一共有200多起,贯穿了整个清朝250多年的历史,基本上可以说是一年半就有一起。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不仅仅是篡改、销毁文化上的书籍,甚至连历经千年的各种武技都在限制的范围之内。

所以若是有能力,翻阅到明代时期的武技书籍就会发现,在明代时期,并没有所谓的气功存在,少林寺以棍法出名(“以拳棍授以匾囤和尚”)。明嘉靖时抗倭明将俞大猷在《新建十方禅院碑》中记载:“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长剑即棍)而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程宗猷的《耕余剩技》,朝鲜的《武艺图谱通志》等这些武技书籍中也没有所谓的练气、内功的方法。这些武技书籍中,都有图谱和介绍,均是以躯体技巧或运用武器作为战斗手法,也就是说在清代之前,并没有什么比武演技的说法,只有杀人技或战技!且“武术”这个词,根据著名大V冷兵器研究室的探究,认为在清朝之前的所谓“武术”其实指军事。他们的考究发现,最早出现“武术”这个词,来源于南北朝时期,南朝人颜延之的四言诗《皇太子释奠会作》中,诗中写道:“偃闭武术,阐扬文令”。

内有“使拳”、“舞斫刀”、“舞剑”、“舞蛮牌”,还有“射弓”、“乔相扑”、“射弩”、“使棒”,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实战格斗培训场。关键是弓箭社,只是名称是宋朝所独创的,可史实中,早在唐朝末期就已经有,是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的以练习各种战斗技巧的、用来保家卫国的演练场所。而“武术“这个词,从军事角度转化成现代意义上"武术”的原因在清朝之前,史书上极少有所谓的门派出现,来来回回都是宗教上面的,如宋朝时期的白莲教,只不过是佛教中的一支分支而已,就连全真教,也是在蒙元时期才建立的。可当雍正宣布禁武令之后,之前民间的各种类似“弓箭社”的拳师或拥有武技的人,就成为违法之人,禁武令的颁布反而是逼这些人选择加入了反抗组织或黑社会性质的教门之中。

可到了清朝,这些教门中的记载,就出现了武教、文教的说法,其中武教就是拳师或武技师傅在传授各种武技,而文教则是由教首等传播各种练气、或各种旁门左道的戏法。因此在研究摩尼教(白莲教)时,清朝中后期的教门多是以传授武艺为名,暗中吸引民众来加入教派的方式,即传播教义的方式出现了转变。也是这段时间,教门中糅合了道教的练气、佛教的修行等方式的气功就逐渐与武技开始结合了。以太极拳为例。在明代时期的太极拳,极少有述说练气的,明代时期的太极拳更像是一种民间战技,可到了清朝,太极拳就融入了练气的说法,甚至到了当代还出现所谓能打出“气”,以“气伤人”的说法。

正是因为清朝时期,施行的文字狱和焚书(乾隆以编《四库全书》为名,焚毁了15万册各种类型书籍,还没加上顺治、康熙、雍正时期的),大量的“兵书”被销毁,使得民间只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播,且教门的介入,有使得被曲解的道、佛练气、养生技巧被灌入武技之中。且有清一朝均未将统治渗透到民间(农村),使得这种糅合而成的武技获得了传播的土壤,到了晚晴时期,慈禧为了能对抗西洋的入侵,又去抬高教门,所以到了清末民初时,这样的“武技”反而成为所谓的民族自豪的代名词。也是这个时期,原先的“杀人技”、“战技”转换成为了“武术”,被人们所熟知。

换句话来说,截拳道的创始人李小龙先生所使用的寸拳,根据西方的研究发现一拳能打出400磅的力量,且李小龙先生也确实展示出一拳将一个150斤的壮汉打出5、6米远的最高记录。可不是所谓的“气”,而是寸拳的战斗技巧,是在长时间训练下,使得手臂各肌肉能在瞬间迸发出的力量。所以寸拳又成为西方各国军方的学习技巧之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