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百巷(166)通关坊
通关坊的西口在人民路,与大石头巷相望;东出锦帆路,与皇废基相望。
旧时,这里有宋前六十古坊之一“通阛坊”。唐宋时,巷子也因“通阛坊”立于西口,与坊同名。所谓“通阛坊”,意思是通阛阓之坊,即通商市的街坊,西口在古代正是闹市区,但后来不知怎么就误作了“通关坊”。
《溧粟手牍》里有一段提到金姆桥,在城中通关坊,这个地名与古时一则传说有关,说是昔日里吴王齐玄好道,王母就尝试与齐玄在此碰面,命仙女房奴唱《毒南》之曲,弹橐钵之琴。后人呢,就顺势把这座桥命名为“金姆”,即西王母的意思。
据王謇援引清同治《苏州府志》认为,明代“吴中四大才子”之一祝允明的丈人李应祯的宅子就在这条巷子里。
这个李应祯可不是什么泛泛之辈。他除了是祝允明的岳父,同时也是祝允明和文征明的书法老师,李应祯是苏州人,中过举人,官至南京太仆少卿,人称李少卿,博学好古,尤擅书法。朱谋垔(yīn)《续书史会要》中称:“少卿书真、行、草、隶,皆清润端方,如其为人。”
他35岁即入太学成为中书舍人,奉诏命写佛经的李应祯,早期书法还在台阁体范围之内,但随着对书法的深研,逐渐脱去了时风的羁绊。他的可贵之处在于十分重视传统古法的学习,研习的大家由宋至唐甚至溯源到晋代。
文征明说李应祯“凡运指、凝思、吮毫、濡墨,与字之起落、转换、大小、向背、长短、疏密、高下、疾徐,莫不有法。盖公虽潜心古法,而所自得为多,当为国朝第一,其尤妙能三指尖搦管,虚腕疾书,今人莫能及也。子虽知之,而心手不逮,盖数年来未始有得。”文征明十分佩服李应祯对古法的掌握。但文征明指出,李应祯在传统学习上“自得为多”,这也正是李应祯本人所主张的,反对奴书,而欲求自家面目。
可惜的是,李应祯的书法过分追求意趣,又为时代所压,并未恰到好处地将传统与独创结合起来,又耻于以书法传名,所以他的作品风格并不鲜明,传世也很少。他的传世作品以尺牍为主,秀丽而又有气度,行笔自然大方,横向取势的撇、捺、横都生动有致,字的大小、粗细变化自然。不多的几件传世作品,大多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说了这么多李应祯的书法,再回到通关坊这条巷子本身。其实,我们如今见到的很多苏州街巷,已经不是本来面目了,它们大都经过了改造。比如通关坊,巷长120米,原来宽不过3米,1993年改为干将东路西端回车道后,拓宽到了10米。通关坊7号的控制保护建筑也就不见踪影了。
通关坊5号、7号的旧宅原本始建于明代。清嘉庆四年,也就是1799年前后,丁道员重修此宅,因此房子就称“丁宅”。 丁宅坐北朝南,原为五进。第一进,在拓宽通关坊时拆除了。第二进,建沿街办公楼时也拆除。第三进,大厅移建到了盘门景区。现仅存大厅后面五开间带两厢楼厅两进。
而盘门景区内,有中央庭院“姑苏园”,园中四瑞堂与丽景楼之间,有座叫“涛隐翠埜”的临水茶室,就是由通关坊丁宅大厅移建而来。
如今的通关坊,巷子不长,交通十分便利,离地铁站、公交站仅一步之遥,巷子里美食小店倒是不少,还有几家水果店、体育用品商店,巷头巷尾甚至有好几家便利店,完全是一副写满现代感的模样了。
主播:梧桐 清秋
摄影:晓冬
2019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