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摇篮》里托儿所真实老照片 海清饰演的丑妈妈守护革命火种

近日,由海清主演的革命历史剧《啊摇篮》正在热播。该剧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向我们讲述了三四十年代,为了保护革命后代,丑子岗接受中央委托,在延安成立中央托儿所,带领一批革命者开启保育革命后代的传奇故事。

中央红军于1935年长征抵达陕北后,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1937年国共合作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成立,由林伯渠任主席,下设教育厅,专门负责边区的教育事业。

随着大批青年为了投身抗日救亡,追求真理来到延安,延安的新生儿数量开始增加。最初因为战争年代的特殊原因,革命者的后代大多寄养在老乡家中,但因百姓对育儿知识的缺乏导致幼儿发育不足,甚至因忙于农活,将孩子拴在炕上,边上放上一碗米汤,便不管不顾的下地干活去了,尿布湿透了也不及时更换,甚至满头秃疮,长满虱子。这样的育儿方式不但导致了幼儿成长不好,甚至出现了较高的死亡率,也直接影响到了边区干部和将士的革命情绪,使得无法全心的进行战斗和工作。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前线将士和革命干部的子女进行集中养育便成为了形势所需。

1940年丑子岗和傅连暲在得知上述情况后,将中央办公厅的六孔窑洞作为场地,并调曹和静等几名年轻女同志为保育员,便在这样仓促之中在兰家坪的山坡上建立了起来,并命名为中央托儿所。

因为条件有限,陕甘宁边区不可能与抗战大后方的儿童保育院一样,大量地对社会上的流浪儿童进行收养,只能优先对干部子女进行教养。因为当时在延安市区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聚集了5-7万的常住人口,除了原有居民外,大多数都是需要吃“公家粮”的干部将士以及奔赴延安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当时要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保证这些人的日常供应和开销已经十分困难,因此只能在保育工作开始之初优先照顾党政机关子女、抗战遗孤。

中央托儿所的第一批孩子仅有七人,他们分别是李铁映、毛娇娇、贾丽丽、谢定定、王苏云、傅维芳、小胖。别看孩子不多,但因为年纪小,保育员又缺乏专业知识,依然手忙脚乱,工作繁重。中央托儿所的负责人丑子岗也成为了孩子们口中亲切地“丑妈妈”。

后来在中央的支持下,托儿所保育队伍得到充实,窑洞也扩大到了20多孔,入托的幼儿也增加到了几十个。这其中就有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左权的女儿左太北、邓小平的女儿邓琳等。抗日名将子女多也成为了中央托儿所的一大特色,也让这些前方的抗战将士能够专心地抗日杀敌。

1941年5月18日,美国援华联合总会发起了援助中国伤员、妇女儿童和难民的“中国周运动”,募集到了500万美金的捐款。这些捐款也送到了延安中央托儿所。为了感谢美国人民和华侨的援助,经中央决定将中央托儿所更名为洛杉矶托儿所,并于1942年9月举行了命名大会。

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期间,曾下令活捉洛杉矶托儿所里的所有孩子,并妄图以他们为人质要挟党的主要领导干部和前线将士。不过托儿所方面早就做好了撤离准备,将96名孩子用40多头毛驴在托儿所40多名同志及彭德怀手下独立营的护送下安全撤出了延安,才没让胡宗南的这一奸计得逞。

洛杉矶托儿所在撤离到瓦窑堡三个多月后,1947年3月11日又开始了紧急撤离。随后经清涧县,到绥德,又到吴堡,最后经啧口镇渡过黄河,暂时落脚在了三交镇。1948年春再次随着中央机关迁往河北平山。

一年以后,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1949年洛杉矶托儿所的孩子们由中央派汽车随部队迁进了北京,最终落址在了北京万寿寺。1950年洛杉矶托儿所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改名为军委保育院。1955年改名为万寿寺幼儿园,后于1969年与西直门幼儿园、地安门幼儿园合并为了总政幼儿园,迁往黄寺。

成立于抗日烽火中的中央托儿所,以“丑妈妈”为首的托儿所工作人员为了保护这些革命的火种,无畏地守护着每一个孩子,献出了自己全身心的爱,并保护他们安全的完成了1000多公里的战略转移,为新中国培养了一代接班人。

-------------------------------------------------------------

请点一下右下角的“在看”,这对我们很重要,文章将被更多朋友看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