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乙型肝炎病毒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 危害程度分类

1. 1 分类等级

依据《中国传染病防治法》, 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于乙类传染病。 在卫生部 公布《人间传染病原微生物名目》中将其列为危害程度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运输包装仅病毒培养物为A类, UN编号为UN2814。

1. 2 试验室操作生物安全试验室等级要求

依据《人间传染病原微生物名目》 要求: 乙肝血清学检测未经培养感染材料操作, 应在Ⅱ 级生物安全试验室(BSL-2) 试验室中进行。

2. 背景资料

2. 1 通常生物学特征

乙型肝炎病毒属嗜肝 DNA 病毒, 有包膜, 病毒颗粒为直径 42nm 圆球形。 在病毒感染者外周血中还有直径 22nm 圆形和管形颗粒。 这种颗粒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没有核酸, 无传染性。

1) 大球形颗粒: 亦称 Dane 颗粒, 它是一个由一个囊膜和一个含有 DNA 分子核衣壳组成病毒颗粒,直径约 42nm。 核衣壳为 20 面体对称结构。 游离核衣壳只能在肝细胞核内观察到。 血中 Dane 颗粒浓度以急性肝炎潜伏期后期为最高, 在疾病起始后则快速下降。 Dane 颗粒表面含有 HBsAg, 关键中还含有双股有缺口 DNA 链和依靠 DNADNA 多聚酶。 现在认为 Dane 颗粒即完整 HBV。 HBV DNA 两链长短不一, 长链(L)完整, 为负链, 长度恒定, 约 3200 个核苷酸。 短链(S) 为正链, 长度可变, 约为长链长度 50~100%,链增生按 5′ -3′ 次序进行。 在不一样分子中短链 3′ 端位置是可变, 而短链和长链 5′ 端位置固定点为

粘性末端, 经过 250~300 个核苷酸碱基配对, 以维持 DNA 分子环状结构。 在粘性末端两侧, 两链 5′ 端各有一个由 11 个 bp 组成直接反复序列(Direct repeat DR) -5′ TTCACCTCTCC, 该 DR 在第 1824 个核苷酸者称 DR1, 在第 1590 个核苷酸者称 DR2, 在病毒复制中起作用。

2) 小形球颗粒: 直径约 22nm 小球形颗粒是 HBV 感染后血液中最多见一个。 它由 HBsAg, 即病毒囊膜组成。 化学组成为脂蛋白, 可按其特有密度和正常血清蛋白部分分离。 在此颗粒中未检出达 DNA 多聚酶活性。 现在认为 HBV 小颗粒不是 HBV, 可能是它感染肝细胞时合成过剩囊膜而游离于血循环中。

3) 管形颗粒: 直径约 22nm, 长度可在 100~700nm 之间。 实际上它是一串聚合起来小颗粒, 但一样含有 HBsAg 抗原性。

2. 2 对外界环境稳定性

HBV 对外界抵御力环境抵御力较强, 对干燥、 紫外线、 75%乙醇等全部有耐受性, 60℃可存活 2 小时,30℃-32℃最少可存活 6 个月 , -20℃可存活 5 年。 但 100℃煮沸 10 分钟; 高压蒸汽灭菌、 0. 5%过氧乙酸、 5%次氯酸钠等均能灭活病毒, 所以, 注射器具、 医疗用具经过高温消毒、 煮沸或蒸汽消毒完全能够达成消毒目标。

2. 3 传输路径及致病性

乙型肝炎病毒通常是经过肠道外路径传输, 其经典传输路径是输入污染血及血制品。 HBV 传染性很强, 外科和口腔手术、 针剌、 使用公用剃刀、 牙刷等物品, 皮肤微小操作污染含少许病毒血液, 均可成为传染源。 另外, 因为乙型肝炎患者和 HBsAg 携带者精液、 阴道分泌物均可检出 HBsAg, 所以, 两性接触传输乙型肝炎可能性是存在。 最近有些人汇报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 HBsAg 携带者唾液标本中检测到 HBsAg 及 Dane 颗粒, 所以, HBsAg 随唾液经口传输路径应该重视。 孕妇在妊娠后期患急性乙型肝炎,新生儿易感染此病。

2. 4 乙型肝炎预防、 诊疗和诊疗

2. 4. 1 预防方法

1) 健康教育: 应向群众宣传乙肝知识, 认清乙肝病毒传输路径复杂性和乙肝在中国人群中普遍性,树立预防为主,自我保护意识。

2) 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 做好产前检验, 尤其是 HBsAg 伴有 HBeAg 双阳母亲新生儿, 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阻断母婴传输。

3) 献血员筛选: 献血员必需做到每次献血前检测血清转氨酶(ALT) , 以敏感方法(ELISA) 检测HBsAg, 两项中任何一项阳性均不得献血。

4) 预防医源性传输,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 应严格实施一人一针一管。

2. 4. 2 试验室检验及其诊疗

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形式多样, 诊疗依据除病人症状, 体征外, 须依据流行病学, 试验室检验和或肝活检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动态观察诊疗。

1) 流行病学资料: 六个月 内接收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它医源性感染, 生活中亲密接触, 尤其是性接触。

2) 症状: 近期出现无其它原因可解释连续一周以上显著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3) 体征: 肝肿大, 伴有触痛或叩痛; 皮肤, 巩膜黄染。

4) 肝功效检验: 谷丙转氨酶(ALT) 显著增高。

5) HBV 标识物检验: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阳性。

2. 4. 3 诊疗

病毒性肝炎现在还缺乏可靠特效诊疗方法。 各型肝炎诊疗标准均以足够休息、 营养为主, 辅以合适药品, 避免饮洒、 过劳或损害肝脏药品。

1) 急性肝炎以通常及支持疗法为主。

①休息和隔离 应强调早期卧床休息, 至症状显著减退, 可逐步增加活动。

②饮食 饮食宜清淡, 热量足够, 蛋白质摄入争取达成每日 1-1. 5g/kg, 合适补充维生素 B 族和 C,不强调高糖和低脂肪饮食。

2) 轻度慢性肝炎除通常及支持疗法以外, 还需要进行对症和抗病毒诊疗。

①休息 无需绝对卧床休息, 宜用动静结合疗养方法。 处于活动期患者, 应以静养为主; 处于静止期患者, 可从事力所能及轻工作。 症状消失, 肝功效正常 3 个月 以上者, 可恢复其原来工作, 但仍需随访 1-2 年。

②饮食 应合适进食较多蛋白质, 避免过高热量饮食。 以预防肝脏脂肪变性。 也不宜进食过多糖,以免造成糖尿病。

③对症诊疗 包含降低转氨酶制剂, 如联苯双脂、 垂盆草、 齐墩果酸等, 含有非特异性降低 ALT 作用。 这些降酶药品即使可能含有护肝作用, 但停药后轻易产生 ALT 反跳。 故在显效后应注意逐步停药。通常非特异性护肝药品, 关键包含维生素类(B 族、 C、 E、 K 等) , 促进解毒功效药品如葡醛内脂(肝泰乐) 、 还原型谷胱甘肽、 维丙胺、 硫辛酸等, 促进能量代谢药三磷酸腺苷(ATP) 、 促进蛋白质合成药品(肝安、 水解蛋白等) 以改善微循环药品(丹参、 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可作为辅助诊疗, 但宜精简,

避免使用过多药品。

④抗病毒诊疗: a. 干扰素 慢性乙型肝炎时干扰素使用指征为: HBV 在活动性复制中; 肝炎处于活动期; HBV DNA 血浓度低; 抗-HBc IgM 阳性。 使用干扰素诊疗时剂量应偏大(300 万-600 万 U/次) ,疗程应偏长(6 个月 -1 年) 。 干扰素通常仅能抑制 HBV 复制, 使 HBeAg 和 HBV DNA 转阴, 而难以使 HBsAg转阴。 b. 核苷类似物 拉米夫定(lamivudine, 3TC, TM) 关键经过抑制 HBV DNA 逆转录酶活性及抑制共价闭合环 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le DNA, cccDNA) 合成而抑制 HBV DNA 合成。 它不抑制线粒体DNA 和骨髓, 无直接调整免疫作用, 所以基础上无不良反应。 长久(6 个月 以上) 用药可使 HBV DNA 发生变异而产生耐药性。

3. 从事试验室活动危险性分析及对应预防方法

3. 1 试验室试验活动背景资料

本试验室关键从事 HBV/HCV/HIV 病毒及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

HBV 抗体筛查试验: 酶免法(ELISA)

3. 2 可能危害

在试验操作过程中, 接收样本时样本包装密封性不好造成样本泄露; 操作过程中如打开容器盖时样本外溅, 加样、 孵育、 震荡、 分离保留血清等时因为操作不慎造成样本溅出、 离心管破裂崩溅、 气溶胶等。 试验室工作环境污染, 试验人员假如接触污染试验仪器表面、 冰箱、 加样器、 试验台、 门把手及试验废弃物等均可能被感染。

3. 3 预防及处理方法

3. 3. 1 预防

避免职业性血液及体液暴露是试验室预防 HBV 传输关键方法。

1) 试验检测过程均应在生物安全防护Ⅱ 级试验室内进行。

2) 操作者在试验全过程包含样品接收, 全部应穿戴好一切生物安全防护装备, 一次性口罩、 帽子、乳胶手套, 防护衣、 必需时配戴防护镜等, 操作全过程应严格实施试验室标准操作规程(SOP)。

3) 尽可能避免在试验室使用针头、 刀片、 玻璃器皿等利器, 以防刺伤。 假如必需使用, 在处理或清洗时应采取方法预防刺伤或划伤, 并应对用过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4) 完成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程序, 而且进行抗体检测。

5) 经过规范生物安全培训, 并经过严格考评和取得上级主管部门人员许可; 近期较深开放性伤口人员应该严禁或限制其进入相关试验操作区。

6) 限制在妊娠早期工作人员进行病毒相关感染性材料操作。

7) 如接触物传染性危险大, 可戴双层(两付) 手套以增加保护。 操作时手套破损, 应立即丢弃、洗手并戴上新手套。

8) 严禁采取口腔吸液管, 必需使用移液器来操作试验室全部液体。

9) 工作完成, 要对工作台面消毒。 工作台面应该用 0. 1%~0. 2%次氯酸溶液消毒; 用消毒液清洗后要干燥 20min 以上;

1 0) 工作完成, 脱去手套后洗手, 再脱去工作衣, 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3. 3. 2 处理方法

1) 全部血液、 血清(血浆) 均应视为有潜在传染性, 全部应以安全方法进行操作。 应按操作未知有传染风险样品一样, 小心存放、 拿取和使用全部可能有传染性质量控制和参考物质。

2) 接收样本时, 查对样品和送检单, 检验样品管有没有破损和溢漏, 如发觉溢漏应立即将尚存留样品移出, 若样本外漏到标本容器外面, 应立即用浸有 5%含氯消毒液多重软布及擦拭标本容器, 必需时通知重新留取标本。 打开标本容器时要小心, 以防内容物泼溅。 废弃标本视为高危物质放置到高压灭菌锅内消毒, 同时立即更换污染手套, 污染手套也应放到高压灭菌锅内灭菌。

3) 在进行操作时, 若发生液体外溅, 应将被溅地方用 5%含氯消毒液浸泡物质覆盖, 待消毒液起作用 10-15 分钟后清理该地方, 移走吸水性物质。 全部试验用具应按污染物质处理, 放入高压灭菌锅内灭菌。

4) 在离心过程中, 若发生离心管破裂及样本外溅, 应立即停止离心, 待离心机自动停止并发出提醒信号 30 分钟后, 确保穿戴好一切防护用具后, 方可打开离心机盖, 用止血钳子夹出离心碎片, 被样本污染地方, 防置浸泡有 5%含氯消毒剂吸水性物质, 待消毒剂起作用后 10-15 分钟再清理污染处, 移走吸水性物质, 并用 0. 5%含氯消毒剂或 2%戊二醛数次消毒污染处全部消毒处理用过物品应按高危物质处理, 放入高压灭菌锅内灭菌。

4. 试验室职业暴露后立即处理

职业暴露发生后, 应立即汇报。 立即地使用 HBIG、 乙型肝炎疫苗。

1) 皮肤针刺伤或切割伤: 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流水冲洗, 过程中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连续 15—20min 后并用 75%酒精或 0. 5%碘伏进行消毒。

2) 皮肤污染: 用水和肥皂冲洗污染部位, 并用合适消毒剂浸泡, 如 75%乙醇或其它皮肤消毒剂。

3) 粘膜污染: 用大量流水或生理盐水根本冲洗污染部位。

4) 衣物污染: 立即脱掉污染衣物, 进行消毒处理。

5) 污染物泼溅: 发生小范围污染物泼溅事故时, 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发生大范围污染物泼溅事故时, 应立即通知试验室主管领导和安全责任人抵达事故现场查清情况, 确定消毒程序。

5. 职业暴露后预防和管理

5. 1 职业暴露后预防

应考虑多个原因: a. 暴露源 HBsAg 状态、 暴露者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和疫苗反应状态。 对未免疫接种工作人员血液或体液暴露, 应开启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并对暴露者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和疫苗反应状态进行评定。

测试抗-HBs, 假如有, 不需处理; 不然施和疫苗增强和在 1-2 个月 后再检测抗体滴度 HBIG(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剂量 200U, 肌肉注射。

* 有反应者为 HBsAg 血清表面抗体阳性暴露者

* 无反应者为对免疫接种反应不足暴露者(检测表面抗体为阴性) 。

当需要应用 HBIG 时, 应在暴露后尽可能快地使用(最好在二十四小时内) 。 在暴露 7 天后 HBIG 有效性不明确。 当需要应用乙型肝炎疫苗时, 也应在暴露后尽可能快地使用(最好在二十四小时内) ; 而且可和 HBIG 同时注射。

乙型肝炎疫苗是安全,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最常见副反应为注射点疼痛和轻度至中度发烧, 严重副反应发生率很低。 对免疫球蛋白有过敏反应史暴露者不应接收 HBIG。 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暴露者全部可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和 HBIG。

5. 2 职业暴露后管理

职业暴露事故事故发生单位应建立“医务人员职业血液暴露记录表” , 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保留和上报。 具体统计职业暴露发生时间、 地点及经过; 暴露方法; 损伤具体部位、 程度; 暴露物种类(血液、 血清或血浆) ; 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 是否采取暴露后预防药品, 并具体统计用药情况、 首次用药时间、 药品毒副作用情况(包含肝肾功效化验结果) 、 用药依从性情况, 定时检测(暴露后立即、4 周、 8 周、 12 周检测乙肝两对半) 及随访情况。 对包含职业暴露者, 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每一个得到信息机构或个人均应做好保密工作。

胡桥乡卫生院

2021年3月11日

(0)

相关推荐

  • 常见病指南极简解读3/2019中国乙肝指南

    中国乙肝指南之前已经出了2005.2010.2015三版,2019是最新版.现代医学有个好处,我们只需要学习最新版就可以了,至于以前的N版,除了有考据癖的小众外,谁care? 乙肝目前仍然是中国发病数 ...

  • 专家访谈 | 许洁:乙肝防治的“四不曲”

    乙肝防治"四不曲" 去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估计,全球有3.25亿人患有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现有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约7000万例,乙型肝炎患者超过2000万.如何 ...

  • 艾滋病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危害程度分类 在卫生部公布的<人类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此类病毒列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属能引起人类严重免疫缺陷的病原微生物.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未 ...

  • 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与致病 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急性临床型和无症状的亚临床病人,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一般病人发病前12天,其血液即有感染性,并可带毒12年以上.HCV主要血源传播,国外30-90%输 ...

  • 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生物学特性 梅毒螺旋体学名为苍白密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是梅毒病的病原体. 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idum)1905年由法国 ...

  • 检验科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检验科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为保证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保证危害性物品不外泄,对检验科工作环境进行评估, 以鉴定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保证生物安全. 一. 危害程度分类及生物安全防 ...

  • 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乙型肝炎病毒长时间使用一种抗病毒药物,病毒就会发生变异,使其对这种抗病毒药物发生了耐药.导致乙型肝炎病毒变异的原因有以下三种: 1.自身因素: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在 ...

  • 科学家揭示乙型肝炎病毒自限性新机制

    近期,Journal of Hepat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胡荣贵课题组的最新合作成果--Translatomic profilin ...

  • 科研 | 日本香川大学:MicroRNA-210-3p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肝细胞癌中的作用

    编译:小北,编辑:十九.江舜尧. 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肝细胞癌(HCC)是癌症引发死亡的第三个主要疾病,也是全球第五大常见的癌症.尽管肝细胞癌的早期临床治疗已有改观,但是受高复发因素的影响 ...

  • 乙肝难治不难防,把好乙肝预防关,远离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指的是身体感染了乙肝病毒之后导致的肝功能的损伤.如果身体携带乙肝病毒超过了半年,肝脏功能反复的不正常的话,这就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如果身体携带乙肝病毒没有超过半年的话,肝功能反复的不正常的话,这 ...

  •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2021年)

    中国围产医学网 中国围产医学网是中国妇产科在线旗下的网站,专注于中国产科领域的学术传播,面向全国的产科医院.医师,提供权威前沿的专业学术资讯.发布内容有权威专家学术文章.指南共识.病例讨论.国外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