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植树节的古代怎样植树造林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虽然古代没有明文规定的植树节,但植树造林、护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植树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联……
我国历来重视植树造林。植树甚至被誉为一种美德。如“孟春之月,盛德在木”(《礼记》)。据《尚书》、《史记》等古籍记载,早在舜时期即设立“虞官”,成为据载最早的“林业部长”。有关保护林木的行政法规最早出现于有关夏禹时代的记载中:“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周书》)。
进入西周,国家机器愈发完善。“林衡”、“山虞”等官职掌管丈量、种植、护理林木等事务。与此同时,国家也对采伐林木的时间作了更详尽的规定。
古人种植树木亦非常讲究。在众多植物品种中经济林木成为“香饽饽”,其中桑树尤甚。
受男耕女织的传统自然经济影响,桑树因可作蚕饲料而成人们普遍种植的经济树木。广种桑树也为获得制衣所需的丝织品创造了条件。
历朝政府亦非常重视桑树种植。如《汉书》曾记载汉景帝时期诏:“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推行了对后世极具深远影响的“均田制”。均田令在分授土地的同时也对种植的经济林木作了详尽规定:“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奴各依良,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于桑榆地分杂莳余果及多种桑榆者不禁。”
初唐继承并发展了均田制,同时政府也要求土地所有者在“永业田,树以榆、枣、桑及所宜之木”。
古人植树不仅讲求经济效益,还非常注重栽植技术与经验。
早在《战国策》中就有研究栽柳技术的记载:“夫柳,纵横颠倒,树之皆生。使千人树之,一人摇之,则无生柳矣。”
东汉崔寔所著《四民月令》里就有在正月“移树”、“不可伐竹木”,在二月“掩树枝”等保养树木的方法。
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种树”的农谚,还对果树和用材树的栽植就有了专章记述,至今仍具很高的实用价值。
此外,王祯的《农书》、俞贞木的《种树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有关于植树的专门记述,总结了许多植树造林方面的经验。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植树造林的固堤作用,因而也非常重视河堤造林。《管子·度地》有载“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可见春秋时已在河堤造林。
唐末五代钱塘江河堤造林是古代较大的河堤造林活动。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即有论述:“钱塘江钱氏时,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余行,谓之滉柱。宝元、康定间,人有献议取滉柱,可得良材数十万。杭帅以为然。既而旧木出水,皆朽败不可用,而滉柱一空,石堤为洪涛所激,岁岁摧决。”由此可见钱塘江护堤林的重要作用。
明嘉靖年间治理黄河专家刘天和“浚河三万四干七百九十丈,筑长堤,缕水堤一万二千四百丈,修闸座一十有五,顺水坝,植柳二百八十万株……” 他还在专著《植柳六法》中总结了在堤坝植柳的方法。
清乾隆年间修治的永定河工程特别重视植树栽柳,《永定河志》记载了河兵每人每年种柳百株并发动近河百姓大力植树的事迹。
永定河初次建堤浚河图
([清]陈琮《永定河志》)▼
除了中央政府,许多地方官在任职期间也极力为民植树,获得百姓赞许。白居易调任杭州刺史时率民众筑堤植柳。时至今日,当你漫步西湖时依然可见白堤与西湖相映,波光与柳绿成趣的美景。
看到这里相信不难发现,我国自古就有良好的植树造林传统。孟春之月好种树,面对当代越来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大家不妨以实际行动为大地添绿……
文案:李佳滨 | 编辑:廖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