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为何首先到了卫国?《大梦春秋》132

在轻轻腾起的灰尘中,车辆驶出鲁境,缓缓奔向卫国。没有人知道此时孔子在想什么,但他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这失落如灰尘般漂浮弥漫,久久不去,只是在有风忽然吹来的某些时刻,这灰尘的幕布会撕开一道裂隙,让几许希望的清新空气透进来。

这希望促使孔子上路,把他带到了卫国。

河南濮阳,春秋时卫地

这是孔子此行到达的第一个国家,他之所以选择这里,除了路途较近,很大一个原因是对卫国抱有好感。孔子曾说过:鲁卫之政,兄弟也。鲁国是周公姬旦之后,卫国乃卫康叔姬封之后,这两个人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是同出一母的兄弟。这两个兄弟之邦,国情国势自有许多相类之处,而最吸引孔子的一点,是卫国也如鲁国一样,出过许多正直贤能之士。当年吴公子季札北上,遍历中原诸大国,曾在卫国见到了蘧瑗(字伯玉)、史狗、史鱼、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等人,并大发感慨:卫国多君子,不会有什么大患的。孔子对于卫国的这些贤人君子,也是敬慕有加,心向往之,他曾评论说:

直哉史鱼!

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孔子的话

在孔子看来,史鱼和蘧伯玉的处世哲学是令人赞赏的,那就是无论何时都应当以直道事人,若邦有道,就出来做官,邦无道,就退隐以自洁。孔子欣赏他们的所作所为,但对于退隐却持保留意见,他从无道之邦出来,就是为了另寻有道之邦,而并非“卷而怀之”。

只是公元前497年孔子初抵卫国时,等待他的只有失望。卫国多君子,也多昏君,彼时的卫国之君正是著名的无道昏君卫灵公姬元,他是卫襄公姬恶之子,公元前535年即位,至今已在位近四十年。

孔子在卫国待了十个月,没有等到做官的机会,卫灵公姬元很可能见都没有见他。

这段时间,孔子心情很不好,有一次他在临街的住处击磬,一个人挑着草筐经过,听见了,停下脚步,说道:你这么击磬,显然有心事啊。过了一会儿,又说:你这样硁硁地敲个不停,也未免太俗气了,不就是那点心事不被理解嘛!你难道没听古人说过吗——深则厉,浅则揭。

最后六个字见于《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意思是说:河水深,就穿着衣服渡过,河水浅,就撩起衣衫走过。

《孔子圣迹图·适卫吉磬》

这个挑着草筐的人多半是位隐者,他用这六个字告诫孔子:世事如同河水,有深有浅,你要过河,自然应知深浅;有些事由不得你,何必非要求得别人理解呢?独善其身就行了。

孔子对那人说:你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我不说了,反正辩论不过你。

孔子的回答有点赌气,他显然觉得那人所言有理,但自己又不甘于做个隐士,心中郁闷,难免在语气上表现出来。

居卫十月之后,孔子选择离开。他要到另一个国家去寻找机会。

(《大梦春秋》132,待续。原创,盗用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