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丧棒'是怎么来的?丧事活动中的功能作用什么?
'哭丧棒'就是孝子手中拿着的丧棒,长短规格没有定数,主要为木质竹质,也有使用秸秆的。现实生活中,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丧事活动都使用'哭丧棒'。
1、'哭丧棒'是啥?怎么来的?
从形状、材质和丧事功用上讲,'哭丧棒'应该是从古法丧礼的'杖'发展演进而来。
《仪礼---丧服》有:'丧服,斩衰裳,苴绖(jū dié)、杖、绞带,冠绳缨,菅屦。'这就是丧礼最重的一等斩衰三年男款孝子丧服全套的基本款式和套式。
苴是麻,绖即带子,苴绖就是用粗麻做的带子。苴绖有两条,一为腰绖,用作腰带;一为首绖,用以围发固冠,有绳缨下垂。绞带,是以绞麻为绳作带,与腰绖相似。冠绳缨,指以麻绳为缨的丧冠,冠身也是用粗麻布制作。菅屦,是用菅草编成的草鞋,粗陋而不作修饰。这里的'杖',就是后世的'哭丧棒'。
《礼记--问丧》有:'杖者以何为也?曰:孝子丧亲,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羸,以杖扶病也。'意思是说,杖是扶持孝子的,有拐棍的作用。这是用杖的由头,不是丧礼的根本。
关于'杖',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杖'是丧服的组成部分,即也是丧礼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杖'的丧事意义主要是一种仪式和标识。在《仪礼--士丧礼》《仪礼--士虞礼》《仪礼--既夕礼》中,'杖'的使用是有严格的礼仪规定的。
从秦汉隋唐到宋元明清,丧事用'杖'都是规范丧礼的法定事项,一直没有根本性变化。'杖'在民俗中,演义为'哭丧棒'。现实丧事活动中的'哭丧棒',也是礼仪性质的,与'杖'的丧事功能和作用完全相同。
2、'哭丧棒'的规格和材质
丧礼的规范文本中,有'哭丧棒'有明确的材质要求,但没有严格的长短粗细等规格要求。《礼记—问丧》有:'为父苴杖,苴杖,竹也;为母削杖,削杖,桐也。'即是说,为父亲执杖是竹子做的,为母亲执杖是桐木做的。按照《礼记》'以杖扶病'的说法,'哭丧棒'应该很长,至少要齐胸以上,不然无法住持。
现实城乡丧事活动,'哭丧棒'的使用长短不一。各地习俗不同,有的长到一米以上,有的短到几公分十几公分。材质的使用较为复杂,南方地区,用竹的较多;北方地区,用柳树的较多。习俗上,大部分地区,用'杖'材质一般不区分父与母。
一般习俗要求,哭丧棒外面包粘白纸或草纸,包纸大约是一种标志,做好后放在停尸床头或棺柩前面。用时拿走,不用时放回。有的还要求将白纸或草纸剪穗,意义和出处不清楚,可根据当地的习俗情况来实施。
3、'哭丧棒'的使用范围
《仪礼--丧服》关于一等斩衰三年女款丧服的全套为:'布总,箭笄,髽,衰,三年'。没有'杖'。说明在丧礼的原始设定上,家有丧事,女性人员是不用'杖'的。
《礼记—丧服四制》有:'杖者何也,爵也。或曰担主,或曰辅病。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言而后事行者,杖而起。妇人童子不杖,不能病也。身自执事而后行者,面垢而已。'意思是说,丧杖是为有爵者而设的。有的说是担持主人,有的说是辅受病体。不需办事的时候,过于哀痛,需要人扶而起;需要办事的时候,杖而起。妇女小孩不会因哀痛而病,所以不需用杖。要自己料理丧事的一般庶人,蓬头垢面表示哀痛即可。
按《仪礼---丧服》的规定,二等齐衰丧服也有'杖期'的要求,即为祖父、叔伯、兄弟等服丧,也要用'杖'。其他等级的丧服,如'大功''小功''缌麻',都不需用'杖'。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地区,'哭丧棒'的使用仅限于孝子孝孙,但有些地方,有女性人员使用'哭丧棒'的,可能是传承过程中解读有差异。
4、'哭丧棒'使用的礼俗要求
现时丧事操作,对于何时持棒,持棒的意义是什么,大都不究其底,一般的操作是,入殓以后,所有规模性丧事仪式,如入殓、上庙、招魂、哭丧、堂祭、路奠、下葬等,需要孝子孝孙伏地哀哭的,都必须持哭丧棒。从丧事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持棒是尊礼,也是孝子孝孙的身份标志。哭丧棒的长短、粗细、大小等可以是不同的,可以按丧服序列,丧重者棒长棒重;不加区分的,也可以。
持棒者何时弃棒,现行操作中没有统一的严格规定。一般意义上讲,丢在下葬的墓地最为合适。但在现行城乡丧事活动,许多地方出殡不直接到墓地,而是到火葬场火化,火化后进墓地。这样一来,出殡以后处于流动状态,哭丧棒无处放置,要孝子孝孙一直拿在手里,很不方便。可以讨论权衡权变一下,是否可以在出殡时弃棒。
《礼记---丧大记》有关于弃杖的要求:'弃杖者,断而弃之于隐者。'意思是说:下葬以后,要把丧杖折断丢弃在隐蔽的地方。可以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