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坚决不看CC王家卫七部电影套装碟!
CC(The Criterion Collection)公司出的王家卫七部电影套装的狂欢,似乎只剩余温了,相关资源已在网络星罗棋布。
不买昂贵的正版碟,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欣赏墨镜王“再生”的《旺角卡门》《阿飞正传》《重庆森林》《堕落天使》《春光乍泄》《花样年华》《2046》七个片子。
不太好奇这个系列,之前看到了一些吐槽。找了一两部瞅了几眼,只能说不出意外地,确实不喜欢啊。
就像大家说的一样,墨镜王重新调整了影片的色彩,单方面修改了大家一直以来的记忆,在略微陌生的淡漠气氛中,心底不禁开出一份失望的花朵。
关于修复这个事情,一开始就不看好,甚至是带着抗拒色彩的。但王家卫早就动手了,十年前的《东邪西毒终极版》进院线就是一例。我连去影院的兴趣都提不起来,一直没看。
《东邪西毒终极版》不是简单的画面修复的问题,等于二度创作了,配音、配乐、色彩、叙事方式都有大变动,喜忧参半,王家卫满足了个人创作欲,但对影迷的记忆进行破坏性的摧毁。
现在CC出的七个片子,是重蹈覆辙?
听闻王家卫大名,是20多年前的事了。县城上中学,课余时间听同桌说,他们最近看了一盘张学友、刘德华主演的录像带,叫《旺角卡门》,名称看不懂,内容更不明白,原本他们期待的是《英雄本色》《纵横四海》《天若有情》《整蛊专家》《黄飞鸿》那种“爽片”。
我作为无心的旁观者,记住了王家卫。
后来换了学校,在世纪末的学校电影院,看到了内陆引进的《重庆森林》,中途一头雾水的观众跑了一半,我倒是越看越喜欢。《重庆森林》是那段时间我自认为看到的最有情调的电影之一,另外一部最有情调的电影叫《非常侦探》,方令正导演,张学友、范晓萱主演,也是大银幕看。
VCD时代到来了,租到了《旺角卡门》,喜欢,明白中学同学为什么说看不懂了。
不久,互联网时代也来了,别人在网吧里聊天、打游戏,我只喜欢看电影。戴着耳机看全了王家卫作品,包括不久前获奖的《花样年华》,自此成为拥趸。
CC公司出的王家卫七部电影套装,华丽是华丽,清晰是清晰,墨镜王也再次满足创作欲,按照自己的意愿,把电影变成另一种色彩。如果一开始看的是这个版本,可能会流失部分影迷。
回到母题,叩问一下,电影修复的底线在哪里?过度修复是不是另一种矫枉过正的失真?
我理解里,修复的最大意义是,将残片拾掇拼凑还原,将老旧渣画质升级,蓝光左右的画质就差不多足够了,4K那些不太必要。
过分高清一定是失真的,胶片之美不在于清晰的数码之美,在于氤氲绵长的物理之美记忆之美。
如果每一部老电影都搞得像家电超市里高级大电视上播放的超清样片一样,画面纤毫毕现,那太吓人了,那么明亮,那么清晰,那么逼真,人类稚嫩的眼睛受不了,也完全没必要。
也许在纠结狂和完美主义者墨镜王看来,修复可能不仅仅是画质修复的问题,他要从主观上去改变一部电影,实实在在地来一次再创作。他心中的完美不一定是影迷心中的完美。这种改变满足了自己,却多多少少没尊重初始的观众。
这种改变,就像记忆中失散失联已久的初恋,某一天突然跑来你面前说,以前咱俩在一起时的合影不够精美,让我美颜、修复一下再还给你,我要把想象中最美样子留给你。这时的你,除了目瞪口呆的惊吓,就是无可奈何的膈应了。
作为一个原教主义的怀旧者,修改记忆这件事,不论是电影故事,还是现实世界,都不太能接受。
一部作品,当作者决定“生”下来,把它丢进人潮人海给芸芸众生审视,它就有了自己的命运和暗通款曲的知音。时过境迁,老去的作者把作品抓回来,就像训小孩一样重新加工鼓捣,某种意义上是过分自恋或者过分溺爱。
多年前,听到金庸修订小说的新闻,据说老人家对作品修改了很多内容再版,就大惑不解。首先想到的是,老先生不缺这个钱,何必吃力不讨好。个人态度,自然是坚决不看,90年代看的三联书店版本金庸小说,已经是永恒记忆,不接受修改和破坏。
面对CC王家卫七部电影套装,我的态度就像对待金庸修订版小说,依然是坚决不看,其他蓝光版本,已经满足了我的观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