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失传千年的道家心法《恒先》, 原来竟然是《周易》的内篇!

1994年,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一批战国竹简。
经上博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的科学测试与比较分析,这批竹简当为战国晚期楚国贵族墓中的随葬品。
竹简中,出现了完整的一篇道家文献,题名为《恒先》。
与《恒先》同时面世的,还有迄今为止最早版本的《周易》。
巧的是,这两部书的笔迹,明显出自同一人之手。——这也表明,即使它们不是同一部书,抄录它们的人也必然将它们当成了同一类作品。类似的情形,就如郭店楚简中的《太一生水》与《老子》抄在了同一篇中,印证了老子之学中原本就有的“太一”理论。
如果我们能够接受《周易》原本就是战国时期作品的观点,那么接下来的结论虽然非常惊人但却顺理成章:
《周易》和《恒先》是同一时代(战国早期)的作品,它们的作者,很可能是同一人,至少是同一个学派的人!甚至可以说,《恒先》一篇可以视为《周易》的内篇!
不信?不妨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失传两千多年的经典吧!
一、《恒先》之“虚”
《恒先》一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恒先无有,朴、清、虚。朴,大朴;清,太清;虚,太虚。
这段话,完完全全是道家的心法。
而且,它与马王堆帛书中出土的黄老道家经典《黄帝四经》之《道原》篇的开头几乎雷同。
《道原》篇也是以“恒先”二字开头的,但更加强调和突出了一个“虚”字。
恒先之初,迥同太虚。——《道原》
很多人以为,《恒先》和《道原》中描述的,是宇宙混沌初开,一片虚空时的状态,但实际上,它们从来、一直、肯定、绝对、百分之百、百分之一千、百分之一万,是在描述的是古代丹家修道的状态。
我国古代的所有道经,从来不关心宇宙如何产生,它们只关心每个人内心的宇宙。
“虚”,是古人修心的最高原则。
“唯道集虚”,这是庄子的心斋之法。
荀子也说:“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在虚静的心态下,方能见真我本来面目,同时也见天地万物之情状。这就是所谓的“不诚无物”,诚者就能“万物皆备于我”。
在虚静的状态下,“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与外在的宇宙如何生成无关,它生成的是内在的宇宙。
老子也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完完全全是修道的心法。
巧的是,《周易》内第一篇《咸》卦的主题,恰恰就是“虚”!(详见本号系列文章相关论述)
由此可见,《周易》和《恒先》一样,是一部正宗的道家内丹心法!!!
二、《恒先》之气
在《恒先》一篇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气”。
气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
浊气生地,清气生天。气信神哉,云云相生,信盈天地。——《恒先》
那么,产生天地万物的气,又是从何而来的?《恒先》中解释,气是“自生”的。
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恒先》
但只需我们将《恒先》开头的一段与《道原》篇对照着看,就会发现这个“气”产生于“虚”。
恒先无有……未有天地,未有作行、出生,虚清为一,若寂水,梦梦清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恒先》
“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道原》
由此可见,《恒先》等道家经典中提到的“气”,就是先天一气(炁)。
丹家有言“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对于得到先天一气之后的状态,历来丹家都将之比作乾坤开辟,重塑天地万物的过程。
修道之士能够“致虚极”,才可以得到这个先天一“气”。
巧的是,“以虚受人”的《周易》下经的第一卦《咸》,其卦象是“山上有泽”,也就是《说卦》所谓的“山泽通气”,是一个“通天下一气”的卦象!!!
三、《恒先》之“复”
先天一炁又被称为“一”,被视为道的化身,而“虚”就是道之所集。
“一者其号也,虚者其舍也”——《道原》
数字“一”,又被道家称为“太一”、“大一”,是“道”的化身。
《周易》的上经第一卦乾(“健”),以数字“一”为卦序,本身也就暗喻着道。
易传《大象》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本卦象征着“天行”。
巧的是,在《恒先》中,“天行”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复”。
业业天地,纷纷而复其所欲;明明天行,唯复以不废。——《恒先》
天道既裁,唯一以犹一,唯复以犹复。——《恒先》
更巧的是,《周易》也将“天行”的特征归纳为“无往不复”,并将这句话写在了以“复”为名的卦中。
更更巧的是,这个《复》卦,以及《周易》中另外一个以《中复》命名的卦,都是象征着冬至的卦。
冬至,是周而复始的天行每一轮的起点和终点。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太一”。
本文为“也说《周易参同契》系列” 不造第N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回下回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