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玉文化版塊課題綱要(三)
第七節:小河沿文化:距今5000~4000年。
小河沿文化,得名於1974年遼寧省博物館等單位發掘的敖漢旗小河沿村南臺地遺址。
燕山以北地區經過正式發掘的小河沿文化遺址和墓地共有6處,分別為南臺地遺址、白音長汗遺址、克什克騰旗上店遺址、大南溝墓地(包括石棚山墓地和老鷂窩梁墓地),哈拉海溝墓地和石羊石虎山墓地。小河沿文化新惠石羊石虎山遺址發現於1960年,1974年又對敖漢旗三道彎子、四棱山、南臺地遺址進行了發掘,並將其正式命名為小河沿文化。
白斯朗營子遺址是小河沿文化的命名地。1973年沿京通鐵路考古調查時,由蘇赫先生發現。
小河沿文化的房址皆為橢圓形半地穴式建築。中間有圓形竈址,竈址兩側為柱洞。
陶器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占很少的部分,器形有瓮、罐、尊、器座、缽、豆、盤,以及陶塑熊首、狗首紐器蓋和紡輪等。
夾砂陶中器表紋飾多拍印交叉繩紋和劃紋。彩陶多泥質陶,彩陶尊上繪以三角形、八角星形圖案。
石器有砍砸器、斧、錛、鏟、刀、圓形有孔器、磨石、杵等,還有豐富的細石器。
1994年,敖漢旗博物館在新惠鎮西山清理被盜掘的墓葬20餘座,出土玉、石、陶器等隨葬品40餘件。
小河沿文化斂口缽、深折腹缽、直領雙耳壺(罐)和筒形罐等典型器類可以在紅山文化內找到原型,而且紅山文化晚期開始出現的黑陶豆、鏤孔和朱繪等新器類、新紋飾,在小河沿文化也都獲得了發展,成為重要的特徵。
小河沿文化的半圓形垂環紋應是由紅山文化晚期鱗紋簡化而成。
扎魯特旗南寶力皋吐墓地從2006~2008年連續發掘3年,揭露面積總計達1萬多平方米,共清理墓葬395座,如果算上被盜掘的100多座墓葬,實有墓葬數量不少於500座。內蒙古東部和東北中部新石器時代晚期兩支重要遺存—小河沿文化和偏堡子類型共存的實例。它既不是小河沿文化的變體,也不是偏堡子類型向西流布的文化變異,而是多種文化成份融為一體的多元組合。
背景
南寶力皋吐墓地(小河沿文化晚期)多隨葬玉器,以墜、環、璧、璜等小型飾件為主,並有綠松石製品。鄧聰先生指出,這批玉器的原料、工藝和器形較之紅山文化玉系統疏遠,而與呼倫貝爾的哈克文化甚至更北的俄羅斯遠東地區出土的玉器聯繫密切。
小河沿文化玉器的原料、工藝和器形,與紅山文化玉器系統較為疏遠,而與呼倫貝爾的哈克文化,甚至更北的俄羅斯遠東地區出土的玉器聯繫密切。
器型:
小河沿文化出現很多玉鐲,還出現斷面為內平外圓與內、上、下為平面外側圓弧者。
內蒙古喀啦沁旗大牛群遺址出土一件有領玉璧~可能受大汶口文化影響。
內蒙古赤峰市寶山區哈拉海溝墓地出土製作精美的併合骨簪。
環鐲斷面出現方形與長方形斷面。
第八節:夏家店下層文化:距今4100~3300,龍山晚期到早商時期。
夏家店下層-大甸子遺址遺址築有近長方形的夯土圍牆,總面積7萬平方米。城門位於城牆之南側,寬2.25米,在門道中間以碎石塊鋪砌路面,寬1.2米;門兩側貼靠夯土牆壘砌石塊壁面,方形和圓形兩種半地穴式房址。
大甸子遺址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大墓的填土中葬有豬、狗,墓兩側也挖有壁龕。
夏家店下層文化發現了石砌的火牆。
夏家店下層文化代表了夏商之際燕山南北地區文明發展的最高成就。
器型:
斧鉞成為最基本的禮器,被廣泛地用於上層社會,成為生前的權杖和死後的禮器。
出現紋飾繁縟的玉圭;有領玉臂環;玉柄形器;玉蟬;聯珠紋玉飾;銅耳環;尤其是一件鏤孔精美的斜口短筒形器。
夏家店下層文化大量出土玉髓玦;紅瑪瑙珠。
出現有肩石器。
※ 朱開溝文化
內蒙古鄂爾多斯腹地的青銅時代文化~朱開溝文化與甘肅齊家文化、四垻文化大體相當,年代為公元前19世紀~公元前13世紀。
朱開溝文化中的典型器類蛇紋鬲、花邊鬲,向北波及到蒙古和俄羅斯外貝加爾地區,向南也影響到甘肅地區。
※ 夏家店上層文化: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戰國之交。
為中國重要文化遺址之一。該文化遺址因在內蒙古赤峰市夏家店發現,依照考古慣例,以發現處所為名。另外,此於1960年發現的遺跡,之所以命名為「上層文化」,乃是為了同樣在夏家店垂直出現;年代稍早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相區隔。
夏家店上層文化,是西元前8世紀~西元前3世紀之青銅文化,分佈地點為內蒙古遼河一帶。
夏家店上層文化的陶器技巧已經明顯純熟,隨葬戈、矛、短劍、鏃、飾牌青銅器常常於墓葬品中發現,因此視為青銅時代的晚期。
在西元前1500年之後,老哈河、大小凌河流域的人類活動,都有減少的趨勢。這個現象一直沿續到西周中期,隨後才出現夏家店上層文化的人群。目前知道的遺存年代都大致在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戰國之交,尚未發現西周早期的遺存。因此,夏家店上、下層文化之間的空白,大約即在商中期到周初這一時段。
近年克什克騰旗、林西、翁牛特旗、赤峰、扎魯特旗等地多次發現的商周青銅器:與大凌河上游的凌源、喀左發現的商末周初青銅器,及魏營子類型遺存的發現,使許多考古學者認為這個缺環已被填補。
2007年在內蒙古赤峰市西郊松山區上官地鎮三義村西南5公里的岱王山頂發現集祭祀、墓葬、居住于一體的岱王山祭祀遺址。
岱王山祭祀遺址橢圓形主體建在1083米的山頂,面積8000平方米,三層臺面呈階梯狀。主體外側為石墻砌築,依山而建。圍墻有兩處馬面。普通墓葬總數約在450至500座。形制為典型的夏家店上層文化石板墓。普通居住區,面積約25000平方米左右。
敖漢旗古魯板蒿鄉周家地村西800米的老哈河南岸丘崗北坡上的墓葬,大多數墓穴中殘存木質葬具,系下葬時先在墓底墊2根木條,其上鋪板為底,四周立板為壁,上口搭板作蓋。葬式大多為仰身直肢,個別側身直肢。葬狗、牛、馬頭及馬蹄等。
周家地村45號墓墓主為12~13歲的男性,頭部保存部分髮辮。墓主頭部右側有樺樹皮器,頭頂和面部有釘綴銅泡和綠松石的麻布覆面,其上蓋1扇大蚌殼。兩耳均戴耳環,左耳環下又用皮條繫掛1銅耳環。頸部佩帶箕形蚌飾,頸胸部散見黑、白石串珠,當為項鏈。腰部有2條革帶,分別繫於腰間的內、外衣上。外側為寬帶,其中段繫掛皮蔽膝,左側拴掛皮革刀鞘,正面釘綴7個方形銅帶銙。內側為窄帶,帶上釘綴小銅泡,部分銅泡為雙聯式。
西漢楚國因中央王朝集權的不斷加強而導致王國權力和疆域的逐漸削弱縮小以及王陵建築和規模不斷收縮。
※ 夏家店上層文化或相當階段考古學文化結束之後的遼西地區
燕山山地以北、大興安嶺南端及科爾沁沙地以南、遼河平原以西和大興安嶺餘脈以東的區域,包括了努魯兒虎、七老圖和醫無閭諸山以及周邊。在水系方面則以大、小凌河和西遼河上游的老哈河和西拉木倫河流域為範圍,行政區域大體包括了遼寧省的錦州、錦西、朝陽和阜新的一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的大部和通遼市的局部。
山戎與燕之間的關係大多發生在春秋偏早時期,主要是齊桓公稱霸前後。此後關於山戎的具體記述基本不見,一直到戰國時期才開始有東胡出現。
大體在戰國早期到戰國中期這樣一個時間段內至少存在着七類文化面貌有別的考古學文化遺存。
1.以水泉北區墓群為代表的遺存:水泉墓地位於赤峰市敖漢旗四家子鎮水泉村西。戰國早期。
2.以烏蘭寶拉格墓群為代表的遺存:位於敖漢旗四家子鎮查干哈達行政村烏蘭寶拉格自然村的東南。戰國中期和中晚期階段。
3.以鐵匠溝墓群所代表的遺存:發現於敖漢旗新惠鄉房申村鐵匠溝。年代大體在戰國早期。
4.以三官甸墓群為代表的遺存:遼寧凌源三官甸墓群發現於1976 年。年代在戰國中期。
5.五道河子墓群:同在凌源,年代相當於戰國中晚期。
6.以北山根墓葬所代表的遺存:1977年遼寧喀左縣市大城鎮北山根戰國燕墓。
7.以黃家店土城子墓葬所代表的遺存:喀左縣黃家店土城子,年代為戰國早中期至戰國中期。
第三章:津冀地區:
※ 燕山地區:雪山一期文化
燕山以南地區發現的遺址當中,現有6處出土了與小河沿文化相關的遺存。它們分別是雪山遺址、鎮江營遺址、張家園遺址、午方遺址、姜家梁遺址和中賈壁遺址。
雪山一期文化以燕山為中心,分佈在北起內蒙東南,南至冀中,西起晉北,東至遼西的燕山南北的廣大地域。
大司空文化通過太行山的滏口徑進入汾河流域時,冀中地區的雪山一期文化則通過井徑西進入晉中盆地。沿汾河河谷南下將觸角伸至臨汾盆地。
燕山南側冀中地區的雪山一期文化西進晉中盆地後,燕山北側的雪山一期文化也沿着燕山北麓,繞過太行山北端西進至後套盆地。繼續沿黃河溯河西進將觸角伸至銀川盆地。
以岱海地區為跳板,西進的雪山一期文化繼續西行抵達黃河南折處,海生不浪類型主要分佈的兩岸地區。
燕山以北的小河沿文化與燕山以南相關諸遺存不屬於同一種考古學文化,也不是同一文化的不同地方類型。
※ 東寨遺址距今7000年
打製石器出土數量最多,特徵較明顯的是一種用扁平橢圓形成圓形的河卵石,兩側對稱打成缺口的石墜。
這種石墜在灤河流域分佈較廣,數量較多,在東寨遺址中已是俯拾皆是。
東寨遺址出土了石容器數件,選用石質硬度較低的滑石琢製而成,器形與筒形陶器相同。
早於紅山文化 。
興隆窪遺址出土數量較多的鋤形器、鏟形器,鑿形器和具有特點的斧形器,而這些石器在東寨遺址中出土極少,甚至不見。
而在東寨遺址出土數量最多的石墜,小型石斧等,在興隆窪遺址中卻不見。
以燕山為界做為兩種文化類型的分水嶺,
燕山以南有東寨遺存→西寨遺存→安新莊遺存→
燕山以北有興隆窪遺存→趙寶溝遺存→小山遺存。
陽原縣姜家梁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河北省著名的泥河灣盆地東部。河北省發現並發掘的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年代大致相當於內蒙古赤峰市大南溝墓地。
1995、1998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其進行了兩次發掘。
出土玉石器21件:種類有玉豬龍、石錛、石鏃、石環、石紡輪、石核、石片。
※ 白燕文化:
中原農耕區與北方遊牧區之間的交流形式可稱為「交錯分佈」與「勢力進退」,因為在內蒙古中南部的岱海、河套等地區既有當地土著文化又有典型的中原文化。
中原農耕區與東北地區的交流形式則不然,考古遺存中只看到東北地區對中原農耕文化的大幅度吸收,紅山文化中出現了中原地區彩陶影響下的紅頂缽和紅山式彩陶。而沒有典型的中原文化交錯分佈在遼西地區。北京、天津地區在當時都屬於「東北文化區」。這裡的史前遺址都出有東北地區特有的壓印紋筒形罐。類似的陶器還廣泛分佈於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俄羅斯的遠東地區的新石器文化中。
東北文化因擁有文化發達的遼西區,特別是紅山文化而成為史前時期中華大地上一個有影響的重要文化區系。
大約在龍山時代晚期,晉中的龍山時代遺存在來自陜北的朱開溝甲類遺存和豫北冀南“澗溝型”龍山晚期的影響下逐漸蛻變成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即白燕文化。進入夏代早期,白燕文化得到了初步發展,向晉北的游邀類型遺存進行了強烈的文化滲透,同時向豫北冀南進行文化滲透,促使了下七垣文化的形成。到了夏代晚期,白燕文化向晉北的文化擴展取得了成功,可能將整個忻定盆地納入了自己的文化圈。向東繼續對下七垣文化進行着深刻的文化滲透,向南白燕文化越過太岳山,將漳河以西的長治地區納入了自己的文化版圖。此時,白燕文化和商文化已經形成了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聯盟關係。在早商一期偏晚階段,白燕文化向北收縮,長治地區可能納入早商文化的版圖。白燕文化和早商文化再次正面接觸,文化交流與融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這個時期,不僅僅典型的商式鬲進入白燕文化居民日常生活,而且,商式鬲和土著鬲經過長期的交流和融合後形成了“中間型鬲”。進入早商三期,白燕文化很可能隨早商文化的南縮進入晉南地區。整個晚商時期,白燕文化和商文化都保持着密切的關係,在禮制意識上依然與商人保持高度一致。到了晚商晚期,白燕文化在禮制意識、喪葬習俗上雖然與商人保持着較強的一致性,但是,出現了一些明顯的背離傾向,開始較多的接受來自關中地區先周文化的影響。隨着商王朝的滅亡,西周王朝的建立,西周在晉南建立了西周晉文化,部分白燕文化也融入了西周晉文化中,白燕文化逐漸從歷史舞臺上消失。
第四章:遠東地區:
俄羅斯貝加爾湖地區的布列特(Buret’)及距今24000年~23000年的瑪利塔(Mal’ta)遺址,出土了使用透閃石、蛇紋石、片岩、方解石、煤精製作的女神像、璧、珠、墜、手鐲及仿赤鹿齒等裝飾品。
1930年末在布列特遺址發現了玉器作坊遺址。
蘇聯考古學家Anatoly P. Derevianko指出,在俄羅斯阿爾泰地區Denisova洞穴前廳距今三至四萬年的層位內出土了大量貝殼、牙齒、骨角及使用高嶺岩、葉臘石、頁岩和滑石製作的珠及墜等人體飾物。
俄羅斯阿爾泰Denisova洞穴出土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38,000年前高嶺岩葉臘石墜飾。
璧環類玉石器最早發源於貝加爾湖地區距今24000~23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馬爾他遺址(Mal′ta)和布列契遺址(Buret′)都曾出土透閃石軟玉小璧,其外緣呈不規則圓形,中孔很小,內外緣均較陡直。
公元前6千紀的基托伊文化(Kitoy)也出土過大理石質的璧。
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白玉環狀飾比吉林、黑龍江地區稍晚,在距今7000~6000年前開始出現。
魯德納亞文化的俄羅斯濱海地區鬼門洞遺址曾發現璧形飾,遺址年代在距今6500年前。
哈巴羅夫斯克區沃茲涅謝諾夫卡遺址(Voznesenskoya)也出土了距今約6000年的白玉環。
沃茲涅謝諾夫卡遺址的玉環與野店遺址M22、M31、M47所出的部分玉石環在工藝和形態上均非常接近,應當存在密切的聯繫。
距今5500年前後,貝加爾湖地區格拉茲科沃文化也開始出現外緣呈刃狀的玉璧。
從貝加爾湖東入黑龍江流域進而繼續向東南延伸直至海岱地區的文化通道最遲形成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有着超過兩萬多年的歷史。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