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中国历史上的“最热夏天”,曾出现在乾隆八年,热到了啥程度?

近几年来,一个令人不安的词汇频繁出现,那就是“极端天气”。根据术语解释,它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区,出现了历史同期极为罕见的极端气候变化,其中包括酷热、极寒、干旱、洪涝等自然现象。

时值炎炎夏日,提及夏天出现的极端酷热,令人印象最深的当数本世纪席卷全球的热浪风暴。据相关资讯显示,2013年全球多地气温直逼40摄氏度,而当时美国的部分地区,更是飙升至53.3摄氏度的极限高温。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国在两百多年前就曾出现过极端酷热天气,且至今仍是我国气温的最高纪录,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那么,当时究竟热到什么程度了呢?

一、超过20万人死于极端酷热

公元1734年,乾隆皇帝执政的第八个年头,以京畿为中心的周边多省出现了极端酷热天气,造成大量平民丧生,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这一段极端气候虽然在《清史稿》中鲜有提及,但却被如实的记入了地方县志中。

据《天津县志》记载,该地区五月出现了酷热天气,土石被热气烤焦,高处的金属出现熔化迹象,很多人都因酷热脱水而死。

《高邑县志》记载,从五月底到六月初,该地区被连续八天的酷热笼罩,屋里屋外及阴凉处都像在火中炙烤一般,尤其是中午的时候,铅锡器具都被炙烤变形,许多人在干渴中死去。

《高青县志》记载,酷热的天气造成千里旱灾,大部分林木被热浪烤死,就连屋里的生活器具都摸着烫手,很多被迫逃难的人热死在大路两旁。

《浮山县志》记载,该县许多前往京城做生意的人,目睹了行人热死在路上的惨状,越接近京师越惨,而其中的一部分生意人,也被热死在路上。

关于这一段极端酷热天气的记载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而作为政治中心的京城,也在这场极端天气中付出了惨重代价。

当时的法国传教士宋君荣在给家乡朋友的信中,如实描述了当时京城的惨状。他说:“当地人从未遇到过这样酷热的天气,短短几天的时间,在京城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热死的人,他们大都是一些贫穷的平民和手工业者。皇帝和大臣们为了应对这场灾难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仍有超过一万人丧生,而且这还不包括富人和政府工作人员,如果全部加起来的话,死亡人数可能会更多。”

这场极端酷热天气,几乎席卷了包括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在内的整个华北地区。虽然受当时条件所限,史料中没有记载确切的温度,但通过以上几个片段中的描述,足以令人对当时的温度之高,感到毛骨悚然。

本世纪初,我国学者根据史料及当时西方传教士留下的记录,对当时情况进行还原,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1734年的那场极端天气,造成了20多万人因酷热死亡,当时的平均温度超过了40摄氏度,峰值期竟然达到了惊人的44.4摄氏度,而这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出现过的最高气温。

二、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

每一次极端天气的出现,都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人们往往会将这样的自然现象,当成是上天给予的某种示警,轻则可能引发短暂的波动,重则会造成改朝换代的兵祸。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对出现的自然现象极为重视。

据《乾隆八年酷热天》记载,极端酷热席卷京城的时候,民间及朝堂一片哗然,各样说辞层出不穷,有人说是朝廷失政惹怒了上天,也有人归罪于前朝实施的新政,逼得乾隆皇帝广祭天地、下诏自省。即便如此,仍旧没能使舆论平息,气得乾隆大骂群臣“悖理上道”。

相对于舆情而言,酷热天气带来的连锁反应也不容小视。

这一场极端天气造成了多地河流干涸、水井枯竭,林木尽损、禾苗绝收,使京畿及周边各省出现了严重的旱灾。许多平民为了生存被迫远离家乡,成群结队涌入京城,不仅给地方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也给统治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为稍有不慎就会激化矛盾,把天灾演变为人祸,或者造成瘟疫大流行等新的灾难。

庆幸的是,乾隆在这次抗灾重建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代帝王应有的沉稳和老练,通过一系列救灾、疏导等措施,不仅将受灾损失降到了最低,而且仅使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使各地重新恢复了秩序。

三、抗灾重建工作带来的启示

据《乾隆八年京畿地区应急体系初探》记载,酷热席卷京师时,乾隆拨款给京城九门,在指定的地点搭建草棚,熬制解暑汤,把官窖中的冰块拿出来分发给百姓和灾民,并指派郎中和西方懂医药的传教士义诊、赠药。

此举不仅使平民百姓从中受益,就连监狱里的犯人也都在救助之列。

而在旱灾初起时,乾隆又紧急从江南调拨四十万石粮食,分发到受灾地区,命各府、县官员将受灾百姓一一登记造册,并根据严重程度进行赈济。

另外,他还下令在京城及周边地区广设粥厂,对涌入京城的灾民进行分流赈济和管理。期间为了防止瘟疫的滋生和流行,对各聚集点的灾民实施集中隔离,且有指派的郎中时时问诊。

此外,灾情的高峰期度过之后,仍有大批灾民滞留京城。为了妥善安置这部分人,乾隆与大臣们商议启动了官办工程,招募有能力的灾民参加建设,以“以工代赈”的模式减轻政府的压力。

在乾隆的领导下,清政府的抗灾重建工作有条不紊地全面推进。在地方赈灾工作全部就位后,他又采取劝返、借粮种、借牧费,减免灾区赋税,重拳整顿物价,严厉督导地方官员等措施,使各地灾民陆续返回家园,并逐步恢复生产,重新建立秩序。

这场极端天气至今已经过去两百八十多年,至今想来仍旧令人心有余悸。但当时清朝政府在抗灾重建工作中的表现,确实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启示:无论面对怎样的自然灾害,只要上下同心、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够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并最终战胜灾害带来的所有影响!

小结

如今的学者们,根据史料及方志记载,认为乾隆时期出现这种极端天气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滥伐林木造成的。清廷问鼎中原后,国内仍有大批揭竿而起的前明遗民。康熙为了不给这些人藏匿的环境,在一些重点地区砍伐林木,使原本绿林覆盖的青山变成了荒山。

而到了乾隆时期,他又醉心于恢弘的土木建筑,于是派出大量的伐木工人,将京城及周边地区的林木几乎砍伐干净。而这种滥伐林木的行为,直接造成了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化,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极端酷热天气。

虽然这一论断还没有得到史学界的普遍认可,但通过科学家们对近几年出现的极端天气进行的大量研究显示:人类肆意破坏环境的行为,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环境的改变。所以,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这也是乾隆八年极端酷热天气给我们留下来的警示。

(0)

相关推荐

  • 天气酷热

    酷热随日起, 蒸干大河竭. 流汉挥不尽, 登楼尽空调. 2019.07.30

  • 形容天气热的词语

    一.形容热的词语暍暍炎热炽热大暑火狱火火酷暑酷热南威热剌剌热暑秋扇埃郁热审燥热燠炎燠暑燠热热气炀旱炎飙焰焰炎燀炎邦炎辰炎景暄热炎陆炎晖炎峤炎旱炎疠炎方炎昏炎岭炎徼炎燠炎蒸炎陬炎丘炎昼炎烟炎洲炎日炎海炎 ...

  • 二十四节气 |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所以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 ...

  • 【医护提醒】极端天气频发生,这些口诀要牢记!

    雷暴天气有三避 避树避顶避墙体 远离积水和漩涡 电线金属要远离 不进地下和桥洞 高处呼救莫心急 大风台风宜警惕 减少外出收晾衣 远离危房广告牌 室内切忌近玻璃 食物手电饮用水 预防储备样样齐 冰雹冻雨 ...

  • 号称中国历史上的“最热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热到了啥程度?

    "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乾隆 每当夏天到来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直嚷"热死了",但由于现在人们有很多可以缓解暑气的科技产品,因此倒也 ...

  • 郑一嫂:号称中国历史上第一女海盗首领,她是民族英雄吗?

    作者:蓝色星雨 时光的滚滚车轮不停向前推进,身后的每一条车辙都是历史的痕迹,很多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载入史册,正义的.邪恶的.光明的.晦暗的,此起彼伏的组成不能忘记的曾经. 穿越岁月的栅栏,让我们回眸一幕 ...

  • 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彭祖,真的活了八百岁吗?他是怎么修炼的?

    彭祖姓籛名铿,是远古时代颛顼帝的玄孙,到殷代末年时,彭祖已经七百六十七岁了,但一点也不衰老.彭祖少年时就喜欢清静,对世上的事物没有兴趣,不追名逐利,不喜爱豪华的车马服饰,把修身养性看成头等大事.君王听 ...

  • 安东卫苏氏是日照历史上的望族,明代曾出过抗倭英雄

    日照市岚山区的安东卫街道,是一个在地图上非常好辨认的地点,因为它位于山东省陆地海岸线的最南端,与江苏省相接壤. 两省交界的沿海区域,显然是一处战略位置重要的地方,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明初为了加强 ...

  • 乾隆八年,12天热死11400人,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有多热?

    人类对温度的感知总是敏感的,所以炎热与寒冷往往也被大部分人视为天敌,伴随着全球变暖,我们经常对炎热的天气进行吐槽,热死了热死了,但你知道号称"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到底有多热吗? ...

  • 没温室效应也热死1万人,乾隆八年: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有多热?

    今年冬天特别冷,数年未见的寒潮黄色预警都来了,据气象台说今年的寒潮是温室效应造成的,尽管理解起来有些费劲,不过简单解释就是冷得更冷,热的更热,所以各位要小心了哦,今年夏天会特别热! 现在天气热,都是温 ...

  • 中国历史上的五次收藏热

    收藏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积累财富.积累知识的过程.我国历史上有过多次收藏热,统计起来大约有五次:第一次是北宋时期:第二次是晚明时期:第三次是大家熟知的康乾盛世:第四次是晚清到民国初期:第五次就是今天.  ...

  • 中国历史上,父子均为著名书画家的情况比比皆是,引人热议

    在中国历史上,父子均为著名书画家的情况比比皆是,不仅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同样也有唐代著名的画家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他们凭借自己过人的才情,创作出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给大家留下了宝贵的精 ...

  • 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温是多少?大热天里,说点“热”的事儿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锤说史"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友情提示 我们 "BT历史零售" 公众号正式更名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