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中国历史上的“最热夏天”,曾出现在乾隆八年,热到了啥程度?
近几年来,一个令人不安的词汇频繁出现,那就是“极端天气”。根据术语解释,它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区,出现了历史同期极为罕见的极端气候变化,其中包括酷热、极寒、干旱、洪涝等自然现象。
时值炎炎夏日,提及夏天出现的极端酷热,令人印象最深的当数本世纪席卷全球的热浪风暴。据相关资讯显示,2013年全球多地气温直逼40摄氏度,而当时美国的部分地区,更是飙升至53.3摄氏度的极限高温。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国在两百多年前就曾出现过极端酷热天气,且至今仍是我国气温的最高纪录,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那么,当时究竟热到什么程度了呢?
一、超过20万人死于极端酷热
公元1734年,乾隆皇帝执政的第八个年头,以京畿为中心的周边多省出现了极端酷热天气,造成大量平民丧生,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这一段极端气候虽然在《清史稿》中鲜有提及,但却被如实的记入了地方县志中。
据《天津县志》记载,该地区五月出现了酷热天气,土石被热气烤焦,高处的金属出现熔化迹象,很多人都因酷热脱水而死。
《高邑县志》记载,从五月底到六月初,该地区被连续八天的酷热笼罩,屋里屋外及阴凉处都像在火中炙烤一般,尤其是中午的时候,铅锡器具都被炙烤变形,许多人在干渴中死去。
《高青县志》记载,酷热的天气造成千里旱灾,大部分林木被热浪烤死,就连屋里的生活器具都摸着烫手,很多被迫逃难的人热死在大路两旁。
《浮山县志》记载,该县许多前往京城做生意的人,目睹了行人热死在路上的惨状,越接近京师越惨,而其中的一部分生意人,也被热死在路上。
关于这一段极端酷热天气的记载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而作为政治中心的京城,也在这场极端天气中付出了惨重代价。
当时的法国传教士宋君荣在给家乡朋友的信中,如实描述了当时京城的惨状。他说:“当地人从未遇到过这样酷热的天气,短短几天的时间,在京城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热死的人,他们大都是一些贫穷的平民和手工业者。皇帝和大臣们为了应对这场灾难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仍有超过一万人丧生,而且这还不包括富人和政府工作人员,如果全部加起来的话,死亡人数可能会更多。”
这场极端酷热天气,几乎席卷了包括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在内的整个华北地区。虽然受当时条件所限,史料中没有记载确切的温度,但通过以上几个片段中的描述,足以令人对当时的温度之高,感到毛骨悚然。
本世纪初,我国学者根据史料及当时西方传教士留下的记录,对当时情况进行还原,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1734年的那场极端天气,造成了20多万人因酷热死亡,当时的平均温度超过了40摄氏度,峰值期竟然达到了惊人的44.4摄氏度,而这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出现过的最高气温。
二、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
每一次极端天气的出现,都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人们往往会将这样的自然现象,当成是上天给予的某种示警,轻则可能引发短暂的波动,重则会造成改朝换代的兵祸。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对出现的自然现象极为重视。
据《乾隆八年酷热天》记载,极端酷热席卷京城的时候,民间及朝堂一片哗然,各样说辞层出不穷,有人说是朝廷失政惹怒了上天,也有人归罪于前朝实施的新政,逼得乾隆皇帝广祭天地、下诏自省。即便如此,仍旧没能使舆论平息,气得乾隆大骂群臣“悖理上道”。
相对于舆情而言,酷热天气带来的连锁反应也不容小视。
这一场极端天气造成了多地河流干涸、水井枯竭,林木尽损、禾苗绝收,使京畿及周边各省出现了严重的旱灾。许多平民为了生存被迫远离家乡,成群结队涌入京城,不仅给地方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也给统治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为稍有不慎就会激化矛盾,把天灾演变为人祸,或者造成瘟疫大流行等新的灾难。
庆幸的是,乾隆在这次抗灾重建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代帝王应有的沉稳和老练,通过一系列救灾、疏导等措施,不仅将受灾损失降到了最低,而且仅使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使各地重新恢复了秩序。
三、抗灾重建工作带来的启示
据《乾隆八年京畿地区应急体系初探》记载,酷热席卷京师时,乾隆拨款给京城九门,在指定的地点搭建草棚,熬制解暑汤,把官窖中的冰块拿出来分发给百姓和灾民,并指派郎中和西方懂医药的传教士义诊、赠药。
此举不仅使平民百姓从中受益,就连监狱里的犯人也都在救助之列。
而在旱灾初起时,乾隆又紧急从江南调拨四十万石粮食,分发到受灾地区,命各府、县官员将受灾百姓一一登记造册,并根据严重程度进行赈济。
另外,他还下令在京城及周边地区广设粥厂,对涌入京城的灾民进行分流赈济和管理。期间为了防止瘟疫的滋生和流行,对各聚集点的灾民实施集中隔离,且有指派的郎中时时问诊。
此外,灾情的高峰期度过之后,仍有大批灾民滞留京城。为了妥善安置这部分人,乾隆与大臣们商议启动了官办工程,招募有能力的灾民参加建设,以“以工代赈”的模式减轻政府的压力。
在乾隆的领导下,清政府的抗灾重建工作有条不紊地全面推进。在地方赈灾工作全部就位后,他又采取劝返、借粮种、借牧费,减免灾区赋税,重拳整顿物价,严厉督导地方官员等措施,使各地灾民陆续返回家园,并逐步恢复生产,重新建立秩序。
这场极端天气至今已经过去两百八十多年,至今想来仍旧令人心有余悸。但当时清朝政府在抗灾重建工作中的表现,确实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启示:无论面对怎样的自然灾害,只要上下同心、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够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并最终战胜灾害带来的所有影响!
小结
如今的学者们,根据史料及方志记载,认为乾隆时期出现这种极端天气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滥伐林木造成的。清廷问鼎中原后,国内仍有大批揭竿而起的前明遗民。康熙为了不给这些人藏匿的环境,在一些重点地区砍伐林木,使原本绿林覆盖的青山变成了荒山。
而到了乾隆时期,他又醉心于恢弘的土木建筑,于是派出大量的伐木工人,将京城及周边地区的林木几乎砍伐干净。而这种滥伐林木的行为,直接造成了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化,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极端酷热天气。
虽然这一论断还没有得到史学界的普遍认可,但通过科学家们对近几年出现的极端天气进行的大量研究显示:人类肆意破坏环境的行为,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环境的改变。所以,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这也是乾隆八年极端酷热天气给我们留下来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