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大蓟
中药古今研究:大蓟
一、典籍摘要
1、《名医别录》:“根,主养精保血。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令人肥健。。”
2、《本草乘雅半偈》:“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令人肥健。”
3、《药性论》:“根,止崩中血下。”
4、《本草分经》:“甘苦凉,破血退热,治吐衄肠痈。”
5、《唐本草》:“根,疗痈肿。”
6、《本草新编》:“破血止血甚奇,消肿安崩亦效,去毒亦神,但用于初起之血症,大得奇功,而不能治久伤之血症也。”
7、《日华子本草》:“叶,治肠痈,腹脏瘀血。血晕、扑损,可生研,酒并小便任服;恶疮疥癣,盐研窨敷。”
8、《本经逢原》:“大蓟、小蓟皆能破血,大蓟根主女子赤白沃下,止吐血鼻衄,凉而能行,行而带补,兼疗痈肿。小蓟根专于破血,不能消肿,有破宿生新之功,吐血血崩之用,但其力微,只可退热,不似大蓟能破瘀散毒也。”
9、《滇南本草》:“消瘀血,生新血,止吐血、鼻血。治小儿尿血,妇人红崩下血,生补诸经之血,消疮毒,散瘰疬结核,疮痈久不收口者,生肌排脓。”
10、《得配本草》:“破血,退热,消痈。除沃漏崩中,去蜘蝎咬毒。得酒,治九窍出血。配小蓟,治崩中。”
11、《玉楸药解》:“回失红,行瘀血。大蓟亦行瘀血而敛新血,吐衄、崩漏、痈疽、跌打,及肠痈、血积、金疮、蛊毒、虫毒俱治。”
12、《饮片新参》:“去瘀消痈,化湿热,治血淋。”
13、《医林纂要》:“坚肾水,去血热,泄逆气。治肠风,肠痈。”
14、《本草经集注》:“主养精保血。大蓟主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衄鼻。”
15、《本草备要》:“破血下气,行而带补。治吐衄肠痈,女子赤白浊,安胎(凉血之功)。”
16、《药笼小品》 :“大小蓟皆能破血退热。治吐血、衄血、肠痈。小蓟只能破瘀生新,不如大蓟之消痈毒。”
17、《药性歌括四百味》:“大小蓟苦,消肿破血。吐衄咯唾,崩漏可啜。”
18、《福建民间草药》:“凉血止血,消炎退肿。治肺热咳血,热结血淋,疔疖疮癌,漆疮,汤火烫伤。”
19、《中药大辞典》:“凉血,止血,祛瘀,消痈肿。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血崩,带下,肠风,肠痈,痈疡肿毒,疔疮。”
20、《本草经疏》:“大蓟根最能凉血,血热解则诸证自愈也。”
21、《中华本草》:“凉血止血;行瘀消肿。主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妇女崩漏;外伤出血;疮疡肿痛;瘰疬;湿疹;肝炎;肾炎。”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柳穿鱼叶苷、蒲公英甾醇乙酸酯、豆甾醇,及挥发油、三萜类、长链炔醇类化合物。《中国药典》规定:含柳穿鱼叶苷不得少于0.20%。
2、作用:本品有缩短凝血时间、降低血压、对人型结核杆菌、疱疹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
大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