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无奈错字何

“腹有读书气自华”,读书的好处,据说能养气。“一样米养百样人”,读书跟吃饭一样,养成的“气”也各有不同,有人养成儒雅之气,有人养成傲气,但也有人养成了“酸腐”气。酸腐的表现是“掉书袋”和吹毛求疵,动不动就抖搂书里的东西,以此显示自己博学或真理在手。但书袋也不是想“掉”就掉的,除了要多读书,还得记性好。人性的一个弱点就是努力表现得高人一头,未必爱读书的人也像文人一样喜欢“吹毛求疵”。

比如看到或听到某个知名人士写了或念了个错字,就如获至宝,他们像是一直“守株待兔”等着别人出洋相。广东话把这种行为叫“捉黄脚鸡”。我作诛心之论,喜欢捉人“黄脚鸡”的,大都是为了寻找平衡,觉得这个社会“赢者通吃”,名人活得太潇洒,挑一挑他们的“刺”,精神上可以“高”人一头。其实这不过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变种。有个官员因为在众目睽睽下念了个白字,在网上居然几乎成了一场风波。

我猜想他之所以念错那个字,不一定是因为不懂。认定是“不懂”,又引伸到不学无术。这种推理其实没有必然的逻辑。念错字除了不懂,还有许多种可能,比如讲稿印错了,或者一时看花了眼。在台上讲过话的人都知道,那种情形下大都是照本宣科不过脑子的,也很难过脑子,念错了一般也就将就了,因为一琢磨或者一改口,就变成了“卡壳”,万人瞩目,“卡壳”比念错字出的洋相还大。看成什么念什么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的确肚里墨水少些,认不得;另一种是太忙,出席仪式就是出来撑个场子,说些场面话,说什么不说什么都没啥要紧。不得已出席这种开竣工的剪彩,却并不愿在这些形式主义上花工夫。

我不是要为谁作辩解,只是觉得现在对于官员的关注点有些走偏,人们应更关心他们会不会做事、是不是清廉,念错个音、写错个字,对这些鸡毛蒜皮的差池,不必上纲上线。现在的官员基本都有大中专甚至硕士、博士学历,早已不是那个荒唐时代以“大老粗”自荣,“知识化”不是“识字化”,不认得某个字没啥大不了。现在很多人呼吁要有“容错机制”,其实比容错机制更重要是要有“容错精神”,台上念错个字都变成一场谴责道德、质疑能力的全民狂欢,变成狂踩猛踹的情绪发泄,还怎么让他们敢于作为、有所作为呢?

但话说两头,念错字固然不是什么大事,但有个好态度却是应该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了就坦诚认个错,甚至道个歉,不仅无损形象,相反还能为自己加分。想起念小学时的一件往事:有一次村头的代销店门口,贴出一张法院布告,印着“XXX罪大恶极,藐视法律,民愤极大,决定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云云——这些话相信不少人一定熟悉。有个村民一板一眼把“藐视”念成了“貌视”,在场的一个小学生说应该念“秒”,村民回过头叱责:“我吃盐多过你吃米,你懂个屁!”

小孩分辩说:“就是念'秒’,不信查字典。”

大人说:“查你个头!猫叫才喵喵喵。你上次偷了我家的黄瓜我没说你!”

小孩气得眼泪飙出来。大人却不依不饶:“你哭,你哭也白哭,哭你也偷了我家的黄瓜!”

我一直记得那个场景。黑格尔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个人买鱼时说老太婆的鱼臭,老太婆说是你嘴巴臭,他分辨说我嘴不臭。老太婆说,你嘴巴不臭,但你妈妈跟外国人相好。生活中不少人习惯于老太婆这样的逻辑。其实这样做一点也不聪明,只会把小事闹大,由自己知识的盲点演变成别人对人品的质疑。念错字可能本身不算笑话,但念错了还强词夺理一定会变成笑话,何苦来呢!

(文章均为原创,公账或报刊如欲转载,敬请加微信lsq19650206联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