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后期的致胜利器,彭德怀发现后如获至宝,下令全军进行推广
大家好,我们的思淼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朝鲜战场上的敌我阵地非常容易区分。那些寸草不生,弹坑累累,呈一片黄褐色,像被烈火焚烧过的,通常就是志愿军阵地。联合国军阵地遭炮火轰击少,一眼望去,几乎全都草深树茂,郁郁葱葱。
倚仗装备优势和强大炮火,英美军不断对志愿军阵地进行猛烈轰炸。志愿军的前沿阵地被翻起一米多厚的浮土,以致于从地上随便抓起一把,都很难分清里面是土石多还是铁屑多。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靠一般野战工事已经很难进行防御。志愿军自发地在山上挖了一些“猫耳洞”,后来他们又把这些“猫耳洞”挖深,并且每两个洞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马蹄“U”形小坑道。
(典型的“猫耳洞”)
一九五一年初夏,彭德怀在一个部队的报告中看到了这一经验介绍。他如获至宝,立即给予了很高评价,十月又发出指示,要求在全军进行推广。
早期的“猫耳洞”既浅又矮还短。因为基本都是在石层上面的风化土层中挖掘的,所以“浅”,积土只有三到五米厚,难以承受大口径重炮和炸弹的轰击。“矮”是指大多数地方都伸不起腰来,只能爬行。至于“短”,则是说“猫耳洞”长度有限,又大多互不连通,进去的人稍多就显得拥挤不堪,并且许多坑道口还是天窗井口式的,进口很不方便。
按照志司的指示,部队在小坑道的基础上,进行了向下扩挖和支撑加固,天窗井口式的出口也被改成平行洞口。从那时起,敌军在上面放炮,志愿军在下面放炮(指炸洞),整个防御区域内,从地上到地下,日日夜夜滚动着隆隆的爆炸声。
最初各军都是自设小铁匠炉,用搜集的各种废弹、弹片和废铁来制造施工工具和器材。比如第十二军就建了四十多个铁匠炉。随着坑道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办法已不能完全满足施工需要,于是志愿军工兵指挥所便在沈阳成立了器材处,统一负责工程作业器材的采购、加工和调拨。
(志愿军战士在坑道里自建的铁炉上制做构筑坑道用的工具)
一九五二年二月,志愿军大规模构筑坑道工事的情况终于被对手发觉。李奇微如此记述这一事件:“敌人正以东方人特有的顽强精神,奋力加固他们在山上的工事。”
李奇微知道有的坑道长达一千米,让他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的是,它们竟然全都是靠人力来完成的。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