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强调一下,车辆的强度和安全性,绝对不是由钢板的薄厚所决定

如今,消费者购车越来越在乎汽车的安全性,从安全配置,到车身结构,再到钢板用料都进行了一番研究。

或许你也能听到这样的评价:你看这车钢板这么薄,万一发生碰撞时肯定不牢。

这或许是很多消费者对于车身强度的第一印象:钢板要厚,才能保护好车内乘员。

看似这个逻辑没有太大问题,甚至于形成了消费者心中的一个评价标准,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今天我们就要来好好探讨一下,是不是钢板越厚,车身强度就越高,车辆就越安全?

其实,单纯对钢板进行加料加厚是一种最原始的简单粗暴的办法。

但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对车身强度和碰撞安全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善。

因为车身是一个成体系的整体结构,由成千上万的零件组成,因此并不是简单的零件加料就变得更安全了。

在车身设计领域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the Right material at the Right Place in the right amout,翻译过来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合适的材料合适地被安装在合适的位置,这才是完美的车身设计。

首先,车身的安全性的确和强度息息相关,但加厚钢板则不一定强度就越高。

有些热成型钢强度在1千MPa以上,最新的强度甚至能做到1750MPa,像这种热成型钢并不厚,强度也越大,重量也越轻。

这就是合适的材料。

其二,合适的位置设计合适的材料,才能性能最强化。

如何能将这些不同强度的钢材在车身的各个位置各司其职,在发生碰撞时发挥出更大的保护作用呢,那么系统化的结构设计就非常重要了。

在车身的结构设计中,应该根据车辆发生碰撞时的逻辑来进行区域的加强,门板内和A柱内的加强结构以防止进一步的形变,来让舱内不受到挤压就是很好的例子。

通过车身结构,如何让冲击力在分散化解,以减少对舱内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对此,吸能模块的设计和布置就很重要了。

其三,对于一体成型的零件,强度自然是可靠的,而零件和零件的连接往往至关重要。

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当能量冲击从前方来,而连接处提供的反作用力在侧面,那就彻底失效了。

当然,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会预判冲击力的方向,并且留有足够的余量来承受。

不要小看零件和零件的连接,TA决定了车身结构的强度是否经得起考验的关键。

要保证车辆的强度和安全,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计算机进行反复的碰撞模拟和实验。

从中可以知道,在车身结构中冲击力对车身的影响,哪些地方承受的能量最大,哪些地方需要更进一步的加强。

可见,对于整体车身结构而言,只是一味的加强钢板厚度,不仅强度无法增加,对于车辆性能而言反而会适得其反,首当其冲的就是重量的增加。

这对于车辆的操控和油耗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当下纯电动车型为续航里程的增加绞尽脑汁,一旦重量增加,势必对其非常不利。

再者,重量的增加,如果让车辆的轴荷处于临界时,那么只能减配来降低重量了。

因此,车身强度和安全,并不是钢板厚就很好的。

在购车时,要确认这款车型的安全性能,建议可以参考国内外权威的官方碰撞报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