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慢慢变老 ——83岁老中医谈四种常见老年病的治疗
常见四种老年性疾病的防治
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规律,若养生有道,寿命可延至120岁。《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王冰注引的《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特别是老年人,要慎饮食,要身心安详,喜怒哀乐要善于节制,人的升降出入的生理功能正常,就不会造成混乱。
老年人的生理状况和青年人不同。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王冰注曰:“阳气亦阳明之气也。”其引《灵枢经》说:“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故衰于上,则面焦发鬓白也。”
这就是说,人到50岁时,消化机能开始衰退,导致血液不足。头为诸阳之会,人的气血不足,先表现在头面上。面焦是缺少华泽,发白是血枯之渐,医者所以首先望诊。
《上古天真论》又说:“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王冰注曰:“肝气养筋,肝衰,故筋不能动。肾气养骨,肾衰,故形体疲极。天癸已竭,故精少也。”这就是说,肝为血府,肝者筋之所宗,血虚不能濡养筋络。老年人往往抽掣动风,谓之肝风,进而变为瘫痪。肝衰也由肾水不足,水不涵木也。
人可长寿,是肯定的。但有些人只活半个世纪或稍多一些就溘然长逝了。唐代杜甫只活到59岁,李白63岁,韩愈57岁,柳宗元不到50岁,李贺只活到27岁。这些文人为何不能长寿?
总的来说,不外三种原因,一是情绪关系,如李贺忧伤国事,韩愈性情急躁,柳宗元愤世嫉俗,他们既缺乏怡情养性,又失去冲和之道,气血缭乱,日复一日,疾病遂生。二是生活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三是不善于适应环境。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要善于适应四气,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适应得法,所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人体可以髓满骨坚,精神内守,疾病自然不生。
老年人的病比中青年多,其常见多发的,一是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感冒、流感、老年性肺气肿引起中毒性肺炎。二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包括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老年人所以易患感冒,因体质较虚,抵抗力差,风寒侵袭,病毒易感染。病态表现在头痛,鼻塞,痰多,流清涕,恶寒发热。从标证方面疏风宣肺,豁痰清热,是一般的治法,但必须注意的是,老年病人其标虽实,其本则用疏表清肺施治,往往效不著,必须标本兼顾,即柯韵伯托里固表之法。他在《伤寒来苏集》里说:“伤风不知固表托里之法,偏试风药以祛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留连,终无愈期”。
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里也说:“伤风之疾,由皮毛以入于肺,肺为娇脏,寒热皆所不宜。太寒则邪气凝而不出,太热则火铄金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太燥则耗津液,太泄则汗出而阳虚,太涩则气闭而邪结。并有视为微疾,不避风寒,不慎饮食,经年累月,病机日深,或成血证,或成肺痿,或成哮喘,或成怯弱,比比皆然,误治之害,不可胜数。”
谚云:伤风不醒便成劳。如何治之?①祛风,苏叶、荆芥之类;②消痰,半夏、象贝之类;③降气,苏子、前胡之类;④和营卫,桂枝、白芍之类;⑤润津液,蒌仁、玄参之类;⑥养血,当归、阿胶之类;⑦清火,黄芩、山栀之类;⑧理肺,桑皮、牛蒡子之类。八者随症状轻重而加减更以避风寒,戒辛辣,则庶几渐愈,否则必成大病。
我以为病毒性感冒,对老年人尤应重视。中医用药,如发表清热,涤痰下逐,皆是排除病毒的一种方法,但必须注意整体观念。气虚的人,气虚不足,邪不易出,要扶正,如参、芪之类,以固其本,以益其气,使气化功能加强,病邪自然撤除。
肺气肿是气管炎发展而来。中医认为肺气肿不仅在肺,且与脾肾两虚有联系。肺虚不能降气,脾虚不能运气,肾虚不能纳气,此内伤之病,常因外感而发作。有时身发低热,痰多,喘促,纳差。
这些外感内伤并发症,中医认为这是杂感,祛风,降气,清热,豁痰,和胃,必先照顾到肾气。祛风如麻黄、细辛、牛蒡,降气如苏子、葶苈,清热如黄芩、白芍,豁痰如象贝、半夏,和胃如茯苓、山药,益肾如黄芪、五味子等,标本兼顾,可以获效。
如因劳累过度,骤感风邪,突然发高热,气短喘促,痰多,甚感迷糊,险象丛生,西医往往认为是中毒性肺炎。
有时,患者高热不退,大汗淋漓,胃气呆顿,有时导致心衰,脉象或数或迟,肾功能亦呈衰退险象。凡此内伤之证,专用清热、泻火,治非其法,变化不测。此与外感风寒之证颇同而理异。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养之,皆补也。
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为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难经》云:“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东垣遇内伤不足之病,用甘温除热,大忌苦寒之药。我们在临床上遇此类病证数见不鲜,甘温除热,确有大效。
有些老年人患肺气肿兼中毒性肺炎较多,对此,西医常和我们合作,同意用补气益肾汤,佐以养心清肺化痰,往往退热很快,白血球也易降至正常范围,胃气醒复也快,心衰的症状也自然消失,热退后可照常服用多剂。这些炎症,用温补以消炎,生化试验,竟得正常,这是反佐疗法的妙用,很有科学意义。中西医都值得重视和研究。
我自制的补气益肾汤是:黄芪18克,人参9克,冬虫夏草9克,北沙参12克,淫羊藿18克,川贝母4.5克,橘皮络各3克,炙远志9克,丹参9克,生炒薏米各9克,煎汤代水。在肺气肿炎症发作时,遇见肺小泡形成肺大泡,痰声嘶吼,加射干、麻黄两味,散风热,消肿毒,有一定疗效。
脑动脉硬化症是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多发病之一。病人常有头痛眩晕,失眠,性情急躁。肾水内乏,风阳鸱张,中医称肝阳,亦名肝风。水不涵木,肝肾两亏,手肢发麻,就是快要中风的预兆。如果脉象发现两部弦大,硬化到了晚期,就有可能形成脑溢血而成中风瘫痪。谢利恒的《中国医学大辞典》说,凡肝风、肝阳、肝厥等证,其病机皆在于脑,故无有不兼眩晕者,治以疏肝清脑泄热为主。
如羚羊角、石决明、桑叶、滁菊、钩尖、刺蒺藜、天麻、珍珠母、瓦楞子、牡蛎、龟板、阿胶之属。切忌误作发散,治以辛燥劫阴,酿成它疾。我认为肝阳发作,未到危急程度,羚羊角可以不用。石决明、牡蛎的用量大些,可酌加首乌、杞子,柔肝熄风,滋肾壮水。久服之,控制高血压发展,则是可能的。
由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心脏病,在各种心脏病当中,比例要占到95%,从事紧张脑力劳动者,发病率较高。冠状动脉循环功能有障碍的人,或因感受寒凉,或因情绪紧张,或因劳累过度,或三者兼而有之,易成心绞痛。中医称心悸或怔忡。如果胸闷作痛,又称胸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有高血压症状,必须活血通瘀,柔和络脉,养心安神,豁痰开痹止痛。
活血如当归、红花;通瘀如丹参、桃仁;柔和络脉如首乌、杞子;养心安神如琥珀、柏子仁、朱茯苓、枣仁;豁痰如贝母、半夏;开痹止痛如薤白、蒌仁,亦可酌用桂枝。如有阳虚症状,服上药后血压不降,可用人参、附子,强心兴阳,血压自会下降。虽在暑天,在所不忌。亦可酌用稽豆衣一味,以解附子之毒。此种器质性病变,上药必须耐心久服,血管之硬化,自可扭转。如果一曝十寒,则无济于事。
上述两个系统的四种疾病,是可以预防的。老年人呼吸道病证常因肺气虚弱而来。肺气不足,往往由于肾虚所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肺肾两虚者,属于虚劳范畴,劳则成损。按《内经》治则,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劳损之体,抵抗力薄弱,病毒易纠缠。患者往往髓竭骨空,一遇劳累风寒,就易发病。这就需要主动预防,补气养血,填髓坚骨,强阳益阴。在冬令服药几十天,有助于增进健康。
拿我本人来说,今年已83岁。48岁时,在重庆得气管炎,后发展成肺气肿。65岁时戒烟,但经常有小感冒,未予重视。在78岁那年冬令,因感受风寒,又疲劳过度,肺气肿大发作,高热,气喘,不能平卧,痰多,纳呆,心慌,乃服自制祛风益肾汤3剂,热退身安。自制祛风益肾汤如下:麻黄3克,细辛2克,葶苈子4.5克,苏子9克,五味子4.5克,黄芪12克,冬虫夏草9克,当归4.5克,炒子芩2.5克,橘贝半夏曲9克。此外,我每年冬天服用膏滋一料,吃40天。至今已4年多未发,自觉髓满骨坚,体气康健逾昔。
我的自制膏方如下:炙黄芪120克,炒党参120克,冬虫夏草90克,活磁石90克,核桃肉120克,云茯苓60克,炒山药90克,补骨脂45克,鹿角片45克,制苍术24克,黑芝麻90克,川百合120克,枸杞子150克,酒炒怀牛膝45克,阿胶60克和冰糖1斤收膏。方中重在冬虫夏草一味,该药有滋肺阴补肾阳的作用,用于肺虚咳血,肾虚阳痿等症。冬虫夏草菌素,在试管内对链球菌、葡萄球菌、炭疽杆菌有抑制作用。用酒精浸剂,在1:100000浓度下,仍有抑制结核菌的作用。
据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引《四川通志》云:冬虫夏草,性温暖,补精益髓。又说:物之变化,必由阴阳相激而成。阴静阳动,至理也。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谓一阴一阳,互为其根,夏草冬虫乃感阴阳二气而生,夏至阴生,故静而为草,冬至阳生,故动而为虫。入药能治诸虚百损,以其得阴阳之气全也。
高血压、心脏病人,若血脂过高,体质丰腴肥胖,体重在178斤左右的,来我处就诊时,我经常于方剂中加用荷叶三钱,冬令可用干的。服数10剂后,体重可减轻十多斤,血脂高到六七百以上的,也能逐渐恢复正常。在夏令可用鲜荷叶煮粥食之,或用鲜荷叶代茶,皆有效。
据戴元礼《证治要诀》云:荷叶服之,令人瘦劣,单服可以消阳水浮腾之气。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论荷叶能升发阳气,散瘀血,留好血。冠状动脉硬化的人,也可常服首乌片,此药能降低血清胆固醇,一次5片,日服3次,连服半月至3个月。常能获效。首乌延寿丹,今改名复方首乌片,也是治疗这个病的佳药。
老年人的多发病,当然远不止这四种。此外如溃疡病、萎缩性胃炎、胃窦炎、糖尿病及各种肿瘤。近年来,中医临床方面,治癌药物已发现了不少苗头。而中医中药在防治老年性疾病方面,还有不少金光灿灿的宝藏等着我们到宝库里去一一挖掘,我只在此抛砖引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