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当年参军时【郝陆山】
拜读了战友郝米拴《五十年前去参军》的作品后,勾起我参军时的难忘记忆。时光荏苒,不知不觉47年过去,那感人肺腑的场面,浓浓的乡情,仍清晰地呈现在脑海里。
我思念逝世的亲友,怀念逝世的战友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更难忘那曾经的激情岁月。
(本人新兵照片)
当兵离家的时候
当兵离家的时候
想喝家乡的小米粥
娘包水饺逼我吃个够
在家总是长不大啊 !
娘叮嘱了N多遍
仍有N多担忧
离家时才理解
儿行千里母担忧
临行握着娘的手
仿佛回到小时候
正是这双粗糙的手
耐心教儿学会走
眼酸不敢直面瞧
感觉到娘的手颤抖
一双裹满沧桑的脚(1)
黄土地里播汗水
人间苦涩全尝够
粗茶淡饭养大我
本该在娘身边留(2)
养育之恩未报答
翅膀少硬要飞走
姑姑一旁抹眼泪
亲友依我左右不肯走
亲昵的话儿聊不够
路途遥远是我选
追梦军营不言愁
男儿就当带吴钩
亲人啊!
不必为我操心为我忧
队伍出发行路急(3)
猛发现,娘和亲友
十里相送
早已守在叉路口
霎时脑子一片白
高高扬起僵硬的手
万般情丝想表达
话到嘴边哽咽了喉
强忍眼泪暗发誓
昨晚的许诺记心头
注:(1)旧社会裹小了的一双脚
(2)父亲去世早,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靠母亲一双裹小的双脚,支撑着这个家。哥哥姐姐先后工作、离开了家。
(3)因接新兵的车尚未赶到,部队领导决定让我们徒步行军赶路。林州市临淇镇、姚村镇共150名新兵,提前尝试了军人的野营拉练。我们穿一套崭新棉军服,背着背包,带着行囊,从林州最南端出发,沿林州至新乡的山区公路,向河南新乡市徒步行军。
乡亲父老
寒冬卯时睡朦胧
参军悄悄赶路程
走前吃过百家饭
临行恐惊众乡邻
忽闻村头锣鼓响
父老乡亲全出动
一街两行聚满人
挂红花 送鞋垫
提着马灯照我行
像欢送当年的解放军
几多期许 几多叮咛
声声嘱咐情意浓
千里路刚迈第一步
有人问我啥时能返程?
沉睡的寨脑渐苏醒
淇河淌着浓浓的情
空气弥漫泥土香
山村小路串乡音
贫瘠的土地有我流过的汗水
沟壑田埂留下我纯真的脚印
我彳亍漫步频回眸呀
心里如打翻了五味瓶
身在其中不感觉呀
惜别倍感真情浓
再见了!乡亲父老
放心吧!父老乡亲
“到了部队好好干
早把喜报寄家中”
到了部队好好干
早把喜报寄家中
太行山谷荡回声
……
(注:以上是1974年11 月26日清晨,参军离开家乡时的真情再现。)
我的家乡河南林州市临淇镇下峪口村,曾有三位为新中国捐躯的烈士,多人负伤。每年征兵曾是村里一件大事。1974年冬季,这个只有一百多户的小山村一下要走秦旺喜、郝勤生和我三个兵,全村沸腾了。定兵后,村里统一安排到贫下中农和村干部家里吃派饭。
当兵走的那天,我们天不亮要徒步前往临淇镇集合。试装后,即开始徒步行军。
原本说好不再惊动父老乡亲呢,可当到我走出胡同时,才发现全村父老和学生已在村头等候送行。从大队部到大石桥南头挤满了送行的乡亲。那时象手电筒这样的“电器”还比较稀罕。条件好点的提着马灯,大部分提着的是纸糊灯罩用墨水瓶制作的简易煤油灯。
平日里感受不深刻,当自己要离开生我养我的家乡时,乡情陡然在自己脑海里迅速升华。有的送鞋垫、手绢,有的煮熟了自己家里珍贵的、靠它换油盐的鸡蛋,让我们带路上吃。声声问候暖心田,句句叮咛感人肺腑。相送的场面催人泪下,我第一次着实深沉了,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淳朴、善良、浓浓的乡情。送行的场面深深印刻在我心里,它始终鞭策着我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试军衣
第一次试穿军衣
瘦弱的身板难把戎装架撑起
镜子里的脸颊显得稚嫩
眉梢间绽放着温情笑意
憨厚的微笑充满甜蜜
军帽尚未缀五星
衣领没有挂红旗
步伐走不好“一二一”
遐想踏足了油门
战车已在祖国辽阔疆域上奔驰
我兴奋地抬头、挺胸、举起右手
请祖国先接受一个不标准的军礼!
(第一次试穿军衣时间:1974年11月26日早晨。地点:临淇公社武装部)
(第一排左起:秦旺喜、牛玉增、张斗金\
第二排左起:郝陆山、王保福)
【作者简介】:郝陆山,笔名山路、鲁山。河南林州临淇镇人,1974年入伍,1988年转中原油田保卫部门,从事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新闻爱好者,90年代初,先后被河南交通安全报、中国交通安全报、法制日报等新闻媒体聘为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