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形式美用笔特点

作者:可一

编辑整理:宣琪 《欢喜书法禅》四期学员

以下三点是关于篆书的形式美在用笔上的特点,这个是楚默先生在他的《书法形式美》中提出来的,我把这个分享给大家。

一、用笔圆稳,笔力沉雄,这样的线条才有骨,圆实凝重。

二、用笔忌轻滑,不宜过快,要通。

用笔驰,即是软缓,软则无筋,缓则失通,过于简单直过。

三、运笔力度均匀、速度保持一致,这样就能“力弇气长”。

这就讲究中锋用笔,笔力集中、聚拢,中含内敛,笔力藏于画中。徐缓运笔,纤余委婉,所谓“藏头护尾,力在字中”,这样才气韵悠长。

总之,大篆相较于其它书体的笔法,它的用笔特点属于婉通之美,把线条的转曲、圆旋写得中规入矩,合乎用笔的规范,线条形态相对保持对称、精整匀一。

西周初期的《大盂鼎》雄奇诡谲,但笔法上还未达这种婉通之美。《大盂鼎》的用笔,笔锋尖锐,交杂方笔,这就破坏了线条的匀称精致;而肥笔又很多,装饰性较强,显然不自然;横竖转角处也多方折,不能婉通,故不是规范的典型之作。

而恭王时期的《墙盘》、《颂壶》等,则是凝重茂密、婉通遒美的书风,代表了大篆的一切之美。

为什么要给大家介绍篆书形式美的变化,就是希望我们在第一季的课程结束之后,让大家更广泛地了解篆书。线上课程的结束并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刚刚开始,我们对于篆才刚有了一点体验。

我们学习来楚生的千字文的同时,也有给大家许多参考字形,这其中有邓石如的、莫友芝的、赵之谦、吴昌硕的字都可以去临摹参考。而像今天提到的西周金文,我们都可以直接去看,多看多写,如果能沿着这个源头去走,将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创造力。

中国书法审美里有一个最值钱的东西叫高古,而高古一定不是华丽的,反而是广武将军碑,六朝造像,那些写得很傻很萌的书体。

侯马盟书

白谦慎先生在《与古为徒与娟娟发屋》这本书里也提到了,我们去看当代人写的什么娟娟发屋,摩托车修理,厕所向右拐,工地禁入等等,他说有很多字也写得很棒,但是这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活着的现在的总是会被我们忽略的。

我们为什么说当代人有可能比清朝人写得更好?因为墙盘是在1976年出土的,清朝人压根没见过。所以我们一定要追溯到源头去学习,很有幸我们今天能看到了大量的先秦墨迹,这古人根本见不到的。

钟鼎金文大篆、装饰性金文大篆都是刻铸在器皿上的大篆。

手写的大篆一部分保留在《侯马盟书》上,一部分则保留在楚竹简上。这些手写大篆实际上是简化的书写性大篆,其中不时夹杂一些隶变的信息。

郭店楚简

最著名的如《郭店楚简》以及上海博物馆藏的楚竹简,它们是草体大篆的作品,用笔、结体都与金文大篆不同。

《郭店楚简》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属战国中晚期,字体为规范的篆书,抄写十六种先秦道家、儒家典籍,多人抄写,风格并不统一。

但特殊的载体形成了特殊的手写大篆风格,其形式美主要有如下几点:

1. 用笔中锋、侧锋并用,蝌蚪文笔法是主调

西周金文大篆线条圆润凝重,是中锋用笔。而郭店、上博楚简则是日常书写通用篆书,且以蝌蚪文笔法为主。

这种笔法流行于侯马盟书、子弹库帛等载体,上半部分粗重,收尾尖细,且向右下方倾斜。这是由于竹简的面小,下笔按下去就是这种头粗尾细的形态,字势的倾斜也与书写姿势有关。

所以当我们见到了手写大篆的时候,它其实是中锋侧锋并用,你只有学完了简,你的篆隶才是活的,而学完了简,你的篆力再向行草书过渡是容易的,否则你写的是铸造文字,还是古代印刷体。

2. 结体奇诡。

由于载体的限制,楚竹简的字形不能很张扬,结体都安稳有致。横向不能多伸展,纵向的屈伸变化就多,竖画都有不同程度的夸张,笔势圆融,正欹疏密变化空灵有致。

3.楚简以纵行为单位,每一行都是独立的,每一简一条都是独立单位,所以它在整体的章法上并没有太多的考虑。由于它材质的限制,造成了竹简字它横向不能张扬,所以在纵向上的变化特别灵动。在这个主线位上写出来的这些字,它很多横画是断笔,它是写出竹片外去的。

但是你去观察竹简在横向上的张力又非常大,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是局部,它写出去,它外面有延伸,这也给我们后期创作带来了很多的可以吸取的营养。

从大篆、小篆、玉箸篆这条线路看,篆书的基本笔法是中锋平铺运行和绞转两种,这是保证“婉而通”的笔法条件,两千余年不变。至邓石如以多种笔法入篆,篆书面貌为之一新。

张守祥《篆隶篇》谈及篆风沿革时说

篆之用笔,至邓石如而一变,起笔收笔及转折处,皆使人有形迹可寻,此实创千古未有之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盖邓氏用笔,已有顿挫起讫之处,之所以大异于他人也。

从邓石如开始,篆书有了笔墨味,所以我们今天在写篆书时还要有简味!就是要有金石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