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谋略家群像素描(六)

汉末三国的乱世,出了很多的英豪,而唐初在建立“贞观之治”的辉煌胜绩的过程中,也出了许多的英豪,李世民本人很有文韬武略,而他身边有不少文臣武将,都是很杰出的,在李世民的谋士中,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最杰出的,他们两人被史学家称为是“房谋杜断”。其所指的意思是:房玄龄善于谋划,而杜如晦则善于决断。房、杜两位在唐以后,常常被认为是史上贤相的典范。

房玄龄是李世民身边最为出色的谋士。李世民称房玄龄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之前,房玄龄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得皇位;贞观时期,房玄龄辅助唐太宗总领百司,掌理政务,编制典章,修订律令,选拔人才等等。

据说,年轻时的房玄龄就很有才识,善于分析,他很早就预见到隋朝必灭亡,有一次,字玄龄私下里对他的父亲说:“隋帝本无功德,只知诳惑百姓。而且他不为国家长久之计,诸子嫡庶不分,竟相淫侈,最终会互相诛夷倾轧。现在国家康平,但灭亡之日翘足可待。”(参看《新唐书·房玄龄传)他十八岁举为进士,获封羽骑尉,但当李世民领兵经过渭北时,他在军门投靠李世民。李世民与他一见如故,房玄龄被任命为记室参军。此后,房玄龄竭力为报李世民筹谋军政事务,李世民每攻下一方势力,军中绝大多数人都疯狂地搜抢珍宝异物,只有房玄龄四处访寻英杰人物,并把他们荐于给李世民。房玄龄长期为秦王府搜寻谋臣猛将,为李世民收拢人才。

房玄龄画像

房玄龄在秦王府中十多年时间一直为李世民掌管军谋大事,参赞军机,他很擅长于军书表奏,不用草稿,挥笔而就,文笔简练,论理周全。唐高祖李渊看出房玄龄的才干,极为赞赏,他对侍臣说:“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即李世民)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参看《新唐书·房玄龄传)当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矛盾尖锐化时,李建成很担心房玄龄为李世民出谋划策,于是,他奏请斥逐秦王府宫属,果然,房玄龄与杜如晦一并被逐于外就任。

房玄龄剧照

“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深知关键时刻离不开房玄龄、杜如晦,就密召二人化装成道士进入秦王府,让他们辅佐李世民秘密筹划争夺皇位的大计,后来,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取得了胜利。房玄龄和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候君集五人被李世民封为一等功臣,房玄龄官拜中书令。

对于房玄龄被封一等功臣,李世民的堂叔李神通很不服气,他认为:“义兵初起时,臣下率兵先至。现在房玄龄、杜如晦等刀笔之吏反而功居一等,臣心不服。”(同上)李世民当廷驳斥李神通说:“义旗初举时,各人各有心思。叔父您虽率兵前来,也是因为惧怕被诛连杀身,而且您从未亲自上阵打过仗。领兵与窦建德交战,您全军覆灭;后来刘黑闼起兵,您又望风败逃。如今论功行赏,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安定社稷,功劳堪与萧何相比,虽无汗马之劳,但能以大计谋居功一等。叔父您是皇室至亲,朕并不吝惜封赏,但不能因私情滥于封赏,不能让您与功臣同受奖励!”(同上)足见李世民非常重视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安定社稷”的谋略,把他们和汉初的丞相萧何相提并论。

房玄龄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首席谋士等,不仅是谋略家,而且是大才子、大学问家,而宋太祖赵匡胤的主要谋士赵普,却没有什么大的学问,可是,这个出身于小吏、没有大学问的赵普,却靠他的勤奋和谦恭,成为宋朝开国皇帝的首席谋士。赵匡胤从“陈桥兵变”中取得政权之后,直到平定南方,赵普一直是赵匡胤身边的主要谋士,赵匡胤事无大小,都跟赵普商量,赵普积极为赵匡胤出谋划策,他被赵匡胤拜为宰相。

赵普是小官员出身的,他的学问并不渊博,后来,赵普在赵匡胤身边当大官后,他听赵匡胤的劝告,勤奋读书,认真学习。据说,赵普每次散朝回家之后,总是关起门来,躲在房中,从书箱里取出书来阅读;第二天,赵普上朝处理政事,总能敏锐快捷,朝臣们明显感到,赵普他读书大有长进。后来,有朝臣从他的家人那里打听到,他的书箱里藏着的书只有一本,那就是孔子的《论语》,于是,朝臣们就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赵普画像

赵普在“陈桥兵变”时已经是赵匡胤的主要谋士,赵普和赵匡胤的胞弟赵光义,以及吕余庆、刘熙古、沈义伦、李处耘、王仁赡、楚昭辅等,组成了赵匡胤的智囊班子。这些智囊人员影响了赵匡胤的治国方略。宋朝没有像汉唐那样,以开国文武功臣以及他们的后代组成统治集团,而是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朝廷主要由文人出身的官僚来管理,文官治国成了宋朝的一大特点。

宋朝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策略,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皇室的安全,约束甚至限制武将理政,防止武将叛乱,赵匡胤本人是通过兵变掌权的,他当然害怕他手下的武将也会学他那么做,所以,宋朝,赵匡胤便对武将进行“杯酒释兵权”,用奖励来换取功臣武将的兵权;另一方面,文官系统治国方式的确立,与赵普等文臣重视以儒家学说来治国是有密切关系的。宋朝的统治策略有一方面是很成功的,那就是宋王朝确立后,成功地把武力夺天下快速转换成文官治理天下,宋朝并没有像汉刘邦、明朱元璋那样残酷地杀害功臣武将,而是以奖励换兵权,让功臣放弃权力,享受到名誉和利益,所以,宋朝最高统治者不会受到来自武将的威胁,而功臣们征战之后便“下马”,享福去了,管理国家由科举选拔上来的文官来负责。

赵匡胤虽然自己戎马一生,但在北宋王朝建立之后却远比刘邦更聪明,他深知可以在马上得天下,但却很难在马上治天下,所以,他不仅自己喜欢读书,手不释卷,而且也严格要求他身边的大臣要认真读书,以学问来治理天下。此外,赵匡胤在建国之后,便从武将手里收了兵权,只让将军们去带兵训练,无权调兵,而调兵权归于枢密院。国家遇到要征战时,要由皇帝亲自领兵,而管理国家由文官负责,所以,在北宋王朝的官僚体制中,从一开始就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政治风气。而这种风气形成,与宋初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儒家治国策略的推行是有密切关系的。

宋初非常重视以儒家学说来治国国家,赵匡胤作为大宋的开国皇帝,竭力褒扬孔子和儒学,他登基伊始,就下令增修国子监学舍,修饰儒家先圣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及先儒二十一人像,并亲自为孔子、颜渊撰写赞辞,赵匡胤还还命宰臣分撰余赞。显而易见,宋初以赵普为首的谋略家们所主张的儒家治国策略,对于宋王朝重视以文官治国,实施儒家仁政策略,限制武将掌权等,是由重要影响的。

(0)

相关推荐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几个重要问题析论

    在讨论宋史时,常被提到比较多的论题之一是关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事.常常传播的关于"杯酒释兵权"富有戏剧性,是比较精彩的故事,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一事件 ...

  • 宋朝《劝学诗》出现的意义何在?辅以《神童诗》,才能明白其真意

    宋朝第三任皇帝,宋真宗赵恒曾作<劝学诗>一首,一般都认为,这首诗的出现,是为了激励更多人读书做官,但实际上,宋真宗作这首诗不仅仅是为了拥有更多的读书人,而是另有深意. 在中国历史的政治生态 ...

  • 中国古代谋略家群像素描(八)

    [这是"谋略家群像素描"的最后一篇,此篇所论述的专题很值得注意,曾国藩用谋异常厉害,能于极大险境中急流勇退,成功避险而又继续掌权,史上能做到的人很少,值得深思.] 明之后,清王朝最 ...

  • 中国古代谋略家群像素描(七)

    前一篇,介绍了赵普出身于小吏而成宋开国皇帝的首席谋士的故事,而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首席谋士,则是一位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大智者.这位大智者在民间被传得神乎其神,他叫刘基,字伯温,他在二十三岁中进士,可是 ...

  • 中国古代谋略家群像素描(五)

    东吴的陆逊在蜀军大兵压境时帮助孙权解决了大危机,而北方曹魏阵营的谋士郭嘉,也在十分关键时候,帮了曹操的大忙. 郭嘉原来是在袁绍军中出谋划策的,后来,他发现袁绍思虑过多但不得要领,好用谋略但不善于决断, ...

  • 中国古代谋略家群像素描(四)

    在蜀国,诸葛亮.庞统辅助刘备复兴汉室,而在江东,鲁肃则辅助孙权维护东吴霸业,鲁肃是孙权的大谋士,他深谋远虑,富有远见卓识.鲁肃一直坚持为孙权谋划吴国的大计,深得孙权的器重.当时,周瑜把鲁肃推荐给孙权后 ...

  • 中国古代谋略家群像素描(三)

    三国时期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期,乱世出英雄,不仅出了很多的勇猛善战的虎将,如赵云.关羽.马超.姜维.夏侯惇.孙策.黄盖等,而且出了不少雄韬伟略的第一流谋士,如诸葛亮.司马懿.庞统.鲁肃.陆逊.郭嘉等,均 ...

  • 中国古代谋略家群像素描(二)

    秦国到秦二世主政时,已由一个强大的国家变成一个摇摇欲坠的没落王朝,刘邦和项羽成了反秦的两股最大的力量.项羽是骁勇善战的将军,但确实不善于听取谋略家建议的鲁莽统帅,他的众多谋士先后离他而去,连他的亚夫, ...

  • 中国古代谋略家群像素描(一)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中国历史的早期阶段,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的征战很激烈,战争很频繁,军事政治力量的较量很严酷,竞争异常激烈,所以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谋略理论成熟很早,从谋略文化的角度看,有很 ...

  • 中国古代神话考(六)--中国古代神话的生死观

    远古时代,华夏先祖尚无法通过手中简单的工具与强大的自然界抗衡. 风雨雷电的惊扰,虫蛇猛兽的袭击,大火洪水的伤害,春夏秋冬的变幻,种种无法解释的事件均使人们相信万物本有性灵,人只不过是万物生灵之一,从而 ...

  • 相思诗词 | 中国古代经典相思诗词六十三首

    相思诗词 | 中国古代经典相思诗词六十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