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决策(2021.8.2):这样的肺结节要切肺段,还可能得切肺叶?楔切不香吗!

网络上有个问诊的病例,是位中年女性,检查发现右上叶磨玻璃结节,是在某城市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我们先来瞧瞧好的CT图像,是不是肺癌?要不要手术?若要手术,怎么做为好?

可见是右肺上叶淡磨玻璃结节,直径约1厘米,离胸膜很近,瘤肺边界较清,内部有丝丝条条的少许偏实性成分(血管穿行)。从影像上看应该是不典型增生可能性大,有时类似密度也会报浸润性腺癌,但即使是,也是贴壁生长型的。如果位置靠中央,肯定可继续随访,但因为在边上,也已经观察过,没有吸收好转,所以如果局部切除病检也可考虑的。我的意思是,反正在边上,已经随访过,如果思想上有压力就楔切送病理,但不论病理是什么都不需要进一步扩大切除范围;如果心态还好,就半年复查一次,没有进展就不处理。

结果患者说她本已经打算手术,但问了当地医院,居然说是要尖段切除,甚至可能尖段与前段都切除,如果切缘不够,也可能要整个肺叶切除!那可不划算!这么小的病灶,密度又低,切肺段虽然是很多大医院所谓的精准手术治疗方式,但在手术效果与楔切没有区别的情况下,真的切肺段是有必要的吗?多损失的肺组织、多用掉的切割缝合器钉匣、手术中转的风险、万一切缘不够或段间平面处理不理想进一步切叶的风险……,这些都值得的吗?她还做了三维重建,我们来看看:

上图示上叶三个段的位置关系,可见病灶确实在尖段,但靠另两个段比较近

上图更清楚显示病灶的立体位置,与前段或后段均较近,真若切尖段,如果段间平面处理不是十分准确,还真有可能没在切下的标本里,而进一步要切肺叶才行。可是为什么不考虑只做楔切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图像,病灶离肺表面多近呀!

上图示病灶距离肺表现的距离甚近

上图视角也是,病灶其实很贴牢肺表面的。

如果术前定个位,做个局部的楔形切除,只要切缘阴性,不是较肺段切除或肺叶切除损失更少的肺功能,也减少手术并发症的机会,更是恢复费用等都更具优势。可是患者说,他们那边所有医院都没有术前定位!不可想象呀!其实真要术前定位,有什么难的呢?即使没有定位,也能按解剖位置有个大概的判断。其实最主要还是观念与理念的问题,也因为指南说:早期肺癌的标准术式是解剖性肺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对于部分病例可以亚肺叶切除(包括楔切与肺段切除),而优先推荐肺段切除!所以肺段切除这么热门,再大的医院也是做的不亦悦乎,可有没有人真正静下心来想过,大多数时候肺段切除是个必需的手术方式吗?

比如上图示红色星形示病灶所在,是早期肺癌,没有任何播散或转移

选择上图的楔形切除

选择上图的肺段切除

或者选择上图的肺叶切除,其效果有区别吗?为什么不选择创伤小、恢复快、对肺功能影响小、费用更低的楔形切除,而要选择肺段切除呢?

我想不通,许多所谓大伽也在极力推崇肺段切除,只是因为指南与循证依据!好在今年日本的JCOG0802研究已经提示在2厘米以内的,实性成分小于50%的早期肺癌,肺段切除组与肺叶切除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4.3%与91.1%,而术后肺功能却肺段切除组优于肺叶切除。所以认为表于小于或等于2厘米、CTR大于0.5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段切除应作为标准的手术方式,而不是肺叶切除。这也许会改变下一版的肺癌治疗指南手术方式的推荐。但我觉得这还是不够!对于磨玻璃结节,临床没有碰到有转移的,为什么也一定要再做所谓的临床研究对照,让切肺段的与肺叶的来比较,那些被按老标准切除肺叶的不是亏了吗?如果像本文中的病例,楔切的极可能得到与肺段或肺叶切除的一样的效果,那为了所谓的循征学依据,所谓的科学的态度,难道仍也是要对照对比研究,一组切肺叶、一组楔形切除,经过5-10年的比较,再得出效果一样的结论,那么这些被切肺叶不是更亏了吗?

循证也是双刃剑!不规范时需要有循证依据得出科学结论用以指导临床;但过于拘泥循证,也可能太过死板,损失的是病人的利益,以科学之名!希望业内大伽们深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