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可阅读】梧桐掩映的乌鲁木齐南路上,有幢充满人文情怀的小楼
春风秋雨,在梧桐枝叶之间留下了细密的岁月注脚;日光月华,又将梧桐秀挺身姿投影在贮满人文故事的小屋上。在梧桐掩映的乌鲁木齐南路上,一座英国式风格花园住宅里,曾经居住着一位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就是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夏衍。
建筑本身:砖木结构的英式花园住宅
夏衍旧居位于乌鲁木齐南路178号2号楼,建于1932年,主体建筑占地面积19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屋前附带花园面积638平方米。为假三层砖木结构的英式花园住宅,红瓦屋面较为陡峭,南北面皆设有棚式老虎窗,西侧和北侧设有大烟囱。
主建筑南面是一片开阔的花园,深棕色的装饰木架、简洁几何装饰的腰线元素,都体现了英式建筑风格;入口尖券门洞、绿色釉面漏窗、高耸的烟囱,则融合了西班牙风格元素。楼内一层建有连续券型走道装饰,非常精美。2014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修缮:打造区域文化艺术高地
2018年7月,徐汇区对这幢小楼开始了建筑修复施工。此次修缮的设计理念,一是以夏衍居住时期的历史风貌为重要依据,力求恢复夏衍居住时期的外立面及室内空间的建筑风貌;二是着力于打造不限于参观,亦可体验、使用的故居新模式,将夏衍旧居建设为可观影、交流、创作、学习的区域文化艺术高地。
修复前后
外立面和内部修缮秉承修旧如旧原则。外立面的外墙、门窗、屋瓦、木件均按原样修复,并以日常防护要求,加涂防水、防紫外线等功能涂料;外部连屋土壤及相关木件进行防白蚁处理。屋内原有的门窗、壁炉、墙裙、木质楼梯等悉数保留;地坪、天花等按原样修复;所有木构件进行原样修复并脱底后重新油漆,同时进行防腐防火处理。
修复前后
2018年12月,建筑修复施工完成,夏衍旧居进入布展阶段,45本夏衍著作、《救亡日报》孤本等珍贵文献展品,陆续进入展厅。项目团队从北京分装运来夏衍先生曾使用过的木质家具,并逐渐让其适应上海气候。
纪录片《魅力衡复纪录片之夏衍旧居》
有故事的“上海屋檐下”,生长着一株“坚韧的草”
“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了斗争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
夏衍旧居的入口处,天顶的这段文字来自于夏衍的作品《野草》。在这座建筑里,不但可以阅读他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也可以重温他在上海工作与生活的温情点滴。
夏衍的一生有近三十年的光阴在上海度过,1949年上海解放后,时任上海军管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的夏衍,迁居安亭路41弄19号(今乌鲁木齐南路178号2号楼),一直到1955年夏衍离开上海前往北京,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这里是他在上海的最后一处寓所。
如今,经过精心修复、策展后向公众开放的夏衍旧居,在夏衍家属及相关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下,恢复当初的居住形态,并通过旧居展陈,揭示夏衍主要在上海的文艺创作活动轨迹及其革命战斗生涯。在保持建筑原始主体结构、平面布局的基础上,通过实物、照片,让大家走近夏衍、认识夏衍、记住夏衍。
建筑打卡点
“夏衍与上海”主题陈列
建筑一层为主题陈列,以“夏衍与上海”为主题,梳理夏衍在上海的足迹,回顾他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工作;筹建左联,创刊《救亡日报》,参与我党隐蔽战线工作;翻译《妇女与社会主义》《母亲》等著作,创办左翼剧社,创作话剧《上海屋檐下》、电影《风云儿女》,筹办《光明》刊物,发表报告文学《包身工》等历程。
夏衍旧居原貌陈列
建筑二层以原状陈列为主,通过家属口述与时代考证,恢复夏衍居住时期的历史风貌与空间布局,再现夏衍在此居住时的生活原貌,为游客开启了一扇了解夏衍人生经历、艺术追求、精神世界和生活面貌的门扉。
夏衍手植大树
紧靠屋前的一棵香樟树,是夏衍去北京工作前和儿子一起种下的,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
开放信息
地址:乌鲁木齐南路178号2号楼
开放时间:周三至周六10:00-16:30(16:00停止入馆)
门票价格:免费(需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