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峄县“褚氏三杰”之一代师表褚庆芝
褚庆芝,字仲英,原峄县朱庙村人(现属微山县韩庄镇),与兄庆芬弟庆兰被乡人誉称“褚氏三杰”,系清末秀才。1908年就读于老同盟会员渠有润创办的滕县尤楼公学,其间学习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等。1910年11月经渠介绍加入同盟会,其后爱国热情高涨,积极开展反清反封建的宣传,参加了剪辫子运动。1912年(民国元年)在峄县高等小学教授国文,后去韩庄镇立高等小学(由乡人李德厚出资创办)担任校长。同年秋,由于峄县反动势力取消同盟会,大肆镇压革命党人,他在峄县时的学生、同盟会员张捷三(解放初期创办枣庄师范,是名昭鲁南的教育家)奔他而来,他让张在韩小带课,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以便解决生活问题。不久,张仍返回峄县高等小学就读。九年后的1921年,尽管张捷三取得了山东省最高师范学府的文凭,但由于家穷,却仍进不了峄县高小。幸而褚庆芝约他到韩庄小学任教,方免失业之虞。这一年,经张捷三提议,褚庆芝将周营镇王楼村进步青年王道化招聘到韩小当教师。王道化后来弃教从医,因医术高明,多有建树,遂成为一方名医。1922年,褚庆芝以其在教育界的威望,曾以中间人的身份调停了省议员刘少彭遭殴打之大案。刘少彭是张捷三的姨表兄,省政法学堂毕业后,当过“帮审”(相当于现在的助理审判员),教过私塾,1921年当选为“山东省第三届省议会”议员,之后解雇了峄县高小校长王元珍,让“穷书派”宋东甫(张捷三的同窗好友)接任。原掌握峄县教育实权的“恒兴派”(以封建势力王家为首)受挫,极力反对,一面煸动学生赶宋校长下台,一面召开全县士绅会议,围攻、重殴刘少彭,省议会出面干预。县长把全县士绅控告为刑事犯,一张传票把所有参与殴打议员者都传到县府过堂。最后县长请来了褚庆芝出面调停,所有的士绅赔礼道歉,维持学生安心学习,终于压制了“恒兴派”的嚣张气焰。
孙伯龙
褚庆芝担任韩小校长期间,学生学习很努力,把学校办得很好。1922年的毕业生中,有两名到济南报考师范,都被录取了。平时他还注意对学生进行进步的思想教育,学生中秘密加入国民党的人不少,到1928年国民党在峄县公开活动时,韩庄区党部的人员都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还有黄埔步科生、时任峄县党部常务委员,后来成为我八路军运河支队支队长、鲁南军区副司令的孙伯龙。毕业生中还有共产党员田厚起(田慕寒),1931年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牺牲于济南“模范”监狱;共产党员邵震(周营镇邵楼人),解放后曾任解放军武汉海军工程学院政委。其中有一名学生叫刘安祺, 1914年入韩小读书,喜欢看小说、听评书,自幼勤奋,在韩小四年间,他受益匪浅,特别是与褚庆芝老师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后来成为台湾国民党陆军司令、一级上将。这些人都受到了褚庆芝校长和张捷三等教员政治思想的影响。这所学校为峄县西南地区培养了很多人才,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峄西南学校的教员多数都是当年褚庆芝校长的学生。褚庆芝长期致力于旧峄县教育工作,不仅学问深厚,且工于书法。据《韩庄文史志稿》记载,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峄县周营籍传奇将军李德厚(1873—1928)及其父亲李凤宜(1924年病故)、母亲陈氏(1925年病故)的碑文,分别由褚庆芝和褚庆兰兄弟撰文并书丹。又据《枣庄市志》记载:清廪生褚怀清(即褚庆芬),清秀才褚仲英(褚庆芝)等人的书法,清末至民国时期在枣庄地区享有盛誉。
刘安祺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褚庆芝曾在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任教,是由时任校长赵太侔聘请的。当时山大云集了许多知名学者,褚庆芝讲授明史,成为一代名师。
1948年秋,峄县中学师生在校长宋东甫带领下南迁湖南郴县,老师褚庆芝也一路前往,于11月30日到达郴县,峄中师生在湘停留整整半年时间。在此期间褚庆芝突患重病,宋东甫等一时无措,连忙联系远在青岛的任国军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官兼行政长官的刘安祺,被刘接纳,只因褚先生年事已高,病重不治,后于青岛离世。从始至终,学生刘安祺关爱备至,褚师驾鹤西去,他送师入土为安,让峄县尊师之美再添佳话。
褚庆芝有三子,长子衍沂,一生务农。次子衍浩,曾是南京大学附中教师。三子是供销社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