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魔咒背后的因素思考
声明:玉名只有两个公众号,一是“涨价信息监测”用于应用创立的“价格显露会暴涨实战系统”;二是“解套课堂”,提供解套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没有任何Q群或微信群,倡导独立思考,永远别想不劳而获,投资只能靠自己,
好运由此开启
过去几年,A股一个最大的改变,就是机构重仓股的牛市,而大多数个股的熊市现象,甚至有股民说,机构扎堆股涨出来了其余个股的股灾现象。2019-2020年是两个基金的大年,2021年1月这一波更是让权重股刷新了历史估值,有了泡沫的味道,而其背后依托的就是大量基金,尤其是爆款基金的“弹药”,而对股民来说,这种基金大发行背后的规律和相关影响值得研究,并且这种大资金对热点切换模式,也有诸多规律。
爆款基金的两个“魔咒”
2021年1月两个因素是需要被投资者重视的。第一,公募基金发行火爆,甚至易方达一只基金日发行接近2400亿元(而其规模上限只有150亿元,如此超配追逐,刷新了市场认知)。第二,南下资金炒港股越来越火爆,大量港股方面的龙头被追捧,甚至超过了北向资金。但这些背后都揭示的是市场资金的情绪因素。
数据显示,证券型私募管理规模从2019年的2.45万亿元增至2020年11月底的3.74万亿元;权益类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从2019年的2.36万亿元增至2020年的4.12万亿元。截至2020年12月底,公募基金规模首次超过20万亿元。2020年四季度,不少绩优老基金获青睐,规模大幅增加。而这里面很关键的一个因素是,有大量银行理财资金,货币基金中资金通过基金转战股市,从2020年开始,因为利润较低,而向权益资产转移。
2021年1月以来,吸金规模超过百亿的新基金,多达22只;一日售罄的新基金,多达29只;共有近5000亿资金准备“借基”入市。不过A股有一个爆款基金“魔咒”,主要指两个方面:第一,当基金好卖时,往往不好做。因为其发行时,往往是其相关标的高位周期,价格高,随后导致的基金净值增幅难度很大。第二,A股情绪过热后往往会有阶段性顶部因素。尤其是2009年以来,公募偏股型基金单月发行超500亿元的情形共有11次。其中,有6次随后出现了大级别(半年以上)拐点,3次随后出现了小级别(月度或季度)调整。
魔咒背后的因素思考:
为何往往年初容易出现爆款基金?包括2021年1月几个超级爆款?实际上,很多本来是要2月份发售的,但都抢先发售,赶在年初,投资者还没反应过来,就大干快上。而且多只2020年成立的爆款基金遭遇大规模赎回,有爆款基金从成立到年底净赎回率达到70%,业绩自然也较差。比这个更典型的,还是市场新股民激增的阶段,2020年7月是典型,很多人甚至是听到《新闻联播》报道,A股大涨了,牛市来了,然后纷纷开户入市,初期必然是赚钱的,因为大量这样的人来股市买股,随后大部分人必然是亏损的,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股市,也不懂得相关生存模式。
2020年公募基金新发了3.1万亿元左右,2020年全年权益基金平均收益率达到54%,有89只基金全年收益甚至翻番。很关键的因素是采取以了扎堆抱团股的策略。比如说贵州-茅台为首白酒行业,基金扎堆形成业绩,然后通过高收益率来吸引新的基民,让同一个基金经理发行新基金,这样有了后续资金继续扎堆白酒行业,这样很容易将股价进一步抬高,基金收益也上去了,向市场表态,基金业绩不错。结果2021年初,基金继续爆款。但问题是在于,这里面是有极限的。
季报预计和年报预告等因素显示,很多白酒股盈利年增幅基本上都是百分之十几,有些甚至更低,但他们单年股价涨幅是翻倍的,如果说最初20-30倍,包括给予大消费板块一些高估值,40-50倍都是合理的,但如今行业估值从几十倍到百倍了,基本上都是科技股的估值水平了,这背后的泡沫就非常明显了。除了白酒板块本身权重价值之外,其行业吸引力必然是下降的,那么爆款基金依然延续之前路径,结果可想而知。这就是为何,一些基金选择南下,开发很多港股产品的原因。那么,顺着这个思路,继续分析市场中,热点切换的思路,也有很多启示,尤其是2021年的业绩周期有很强的时间周期,值得我们思考。
以上各行业涨价信息,仅供参考,只分析到行业,从行业到个股,个股到操作,还有很多功课研究要做。因此,并不构成投资建议,郑重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