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我对你是“蒸”的『二十四节气』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1186期】 

大暑

大暑节气介绍

上次说到小暑的热是“烤”,而大暑在露天烧烤的同时,浑身上下还都是湿的。

谚语说:“大暑到,树气冒”。大暑,之所以能够称“大”,不仅在于气温,更在于闷热,所以说“大暑前后,衣衫湿透”。

大暑的物候为“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二候的土润溽暑,指的就是热烘烘的湿气盛行,就好像是从土地里冒出来的。而后的“大雨时行”,下的时间短反而会加重湿气。此时的热,由干热的“烧炽”到湿热的“蒸郁”,由火辣辣的热,变成了湿漉漉、汗津津、黏腻腻的热。

气候特点

在黄河流域地区,大暑节气体现着“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也就是天气最热,叠加雨水最多。这个时候,北方陆续进入雨季,降水量开始反超南方。“七下八上”是北方雨季的最集中的时间段,即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这短短三周承包了全年四分之一左右的降水量,非常容易致灾。

2012年北京的“7.21”暴雨,仍让人记忆犹新,仅7月21日那一天的降水量,就占到整个一年降水量的28%。这真真是整个雨季,甚至整个年份的降水量MVP。如此大的降水量在一天之内倾斜而下,这样捉急、凶猛,其恐怖程度可想而知,而“7.21”恰是那一年的大暑。

这次的郑州大雨就是发生在“七下八上”的时间段,郑州气象局对这次特大暴雨做了一个数据的梳理和总结:郑州20日16时至17时,一个小时的降雨量达到了201.9mm。 有杭州网友算了一下,这个数字相当于103个西湖倒进了郑州……“七下八上”的雨季经常让人心里七上八下。

天气特点

“大者,乃炎热之极也”。谚语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我国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稀松平常,40℃的酷热也不鲜见。长江沿线的几个著名“火炉”:南京、武汉、重庆、长沙等,也不约而同地在大暑前后燃起了最旺的炉火。

大暑期间的高温是正常的气候现象,此时如果没有充足的光照,喜温的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就会受到影响。但连续长时间的高温,对水稻等作物成长十分不利。长江中下游地区农谚说:“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烟”。南方地区在庞大的副热带高压笼罩下,高温少雨,伏旱容易盛行。

饮食习惯

由于酷热气候,在以大暑为代表的三伏天内,人们以安居静养为主。在古代尤为昌盛,有伏日颁冰之仪式,即伏日将头年腊月窖藏的寒冰取出,供人们消暑。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面食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因此,特别是在北方,流传下来的吃面的习俗,吃面条、饺子、鸡蛋等。北京俗语为“头伏饽饽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北京人还会做冰镇酸梅汤沿街叫卖。

在南方,吃米糟,米糟是将米饭拌和白米曲让它发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划成一块块,加些红糖煮食。据说的是可以“大补元气”。

台湾则有大暑吃凤梨之俗,乃是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以及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来过大暑,还有山东有喝羊汤的民俗。

注意事项

大暑节气期间暑气最为浓郁,湿热。很容易就会由于高温导致中暑,中暑是三伏天多发的突发性病症,轻症会感觉到头晕眼花,严重的还会造成昏厥甚至会失去生命。所以三伏天对于防暑是头等大事,不仅仅要合理地安排出行时间,而且日常的防暑措施也必不可少,像传统的防暑老三样虽然持续多年,但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防暑作用,防暑老三样分别指的是:风油精、清凉油和藿香正气水。

同时,大暑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对于那些冬季易发作的慢性疾病,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经历过小暑的“烤”验

面对大暑的“蒸”

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文字 | 张博鹏

海报设计 | 杨延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