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原窦大夫祠
原计划游览平遥后坐高铁直接回京,没注意竟然一票难求,想不到躲过暑期旅游高峰,车票还是这么紧张,太原每天发往北京的高铁比较多,决定先到太原再换乘到北京的列车。在太原利用换车的时间差去一了趟位于太原西北的窦大夫祠。还是2012年来过太原,时隔六年,感到太原变化很大,从太原南站到太原西北方向的窦大夫祠一路看到楼没少盖桥没少修。只是时间有点紧走马观花,留下许多遗憾。
窦大夫祠又名英济祠、烈石神祠,是祀奉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犨的祠庙,窦犨因兴修水利给一方百姓带来福祉,后窦大夫被赵简子杀害,后人为纪念窦大夫修建了祠堂。
窦大夫祠位于太原二龙山下,汾河左侧,与中北大学一墙之隔,青山绿水风景显得十分优美。
窦大夫祠原建时间史书没有记载,据说窦大夫祠原建筑毁于水患,后重建于宋元丰八年(1085),又于元至元四年(1267)重修,明清两代都有修葺。沿中轴线依次由乐殿、南殿(即祠堂门) 献殿、后殿组成。乐殿不在祠堂内而在祠堂门对面,由抱厦式前台和硬山顶后台两部分组成,南殿即祠堂门现在大门紧闭,大门悬挂匾额“窦大夫祠”为郭沫若1959年书写。游人从东侧新开大门进入,从外看祠堂门面阔五间,而从内看则是三间,祠堂八景之一“明三暗五”,指的就是南殿,“明三暗五”柱网排列在元代常常采用,通过移柱与减柱相结合布列柱网使室内空间布局更加灵活。祠堂门左右各有两个琉璃团龙为元代遗物,檐下斗栱为双下昂五辅作。
匾额为郭沫若书写
献殿为元代遗构,面阔进深均为一间,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绿琉璃剪边,檐下斗栱五辅作双下昂计心造,前檐悬有清乾隆十九年“灵济汾源”匾额一款,木柱额枋用材硕大。后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琉璃剪边,檐下斗栱同献殿,前檐廊柱与献殿后柱重合、共用,勾连搭作法使两殿构成一座完整建筑。献殿内的藻井天花,则是一绝,藻井内二层以上八边形以下四边形,二层以上斗栱层层叠叠并于每面设有神龛,整个藻井浑然一体玲珑别致巧夺天工,是小木作中少见的珍品。
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