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小东西可真别致,仅重2.6公斤,日本大正十年式掷弹筒解析
之前狗子一直在和大家介绍二战时期各国用作排级支援火力的轻型迫击炮,但多数国家的产品偏重,而且展开起来不方便。而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二战时期最优秀的轻型曲射支援武器就是日本的掷弹筒,但日本掷弹筒分为十年式和八九式两种,这篇狗子先和大家聊较早出生的十年式。
这玩意诞生于1921年,恰好那年是大正十年,因此得名,不过正式列装已经是1925年。相对欧洲那堆国家普遍到30年代才开始琢磨轻迫而言,日本在这方面走的确实比较快。我寻思这是得益于日本早在日俄战争时期就认识到曲射火力对步兵的重要性,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观察国的视角对步兵战看的或许更透彻。
大正十年式非常轻,仅2.6公斤,而且支架可以从座板和炮筒上卸下来,然后固定在炮筒内携带,非常紧凑且方便。
打包携行状态下的大正十年式↑,这茄子一样的外形估摸能让英军狂喜。
炮身管长249mm,展开全长525mm,口径50mm,最大射程220米,确实这个射程不算远,但考虑到这货在20年代无非就是个另类的枪榴弹发射器,因此这个数据就当是而言已经很优秀了。
晒个动图,估摸能更直观一点↑
和后来的八九式掷弹筒一样,大正十年式也呈45°角瞄准,但我没在这门炮上看到任何泡泡水准器,而且查阅资料的时候日文里的解释也是十年式掷弹筒没有配备这玩意,纯粹靠士兵的手感...这,好了不管他,反正后来的八九式掷弹筒是有配发水准器的
作为一门炮管子只有249mm小炮,十年式掷弹筒也不是固定击针的迫发,而是用击发,炮支架上有个拉杆用来带动击针,我直接截动图比较直观。
十年式掷弹筒打的炮弹就是十年式手榴弹和九一式手榴弹(这两差不多,重量也接近,九一式装药量比十年式略高),当然,得在手雷的屁股后边拧上一个带底火和发射药的底座,注意这发射底座上的孔是斜着开的,换言之这雷被抛出去的时候会因为斜开孔而在膛内自旋起来。
以九一为例,全重530克,装药65克,破片有效杀伤半径20米,拔掉安全销子之后不会引爆,因为它的引信击针和惯性体还有个软弹簧顶着,当发射时,击针会被忽然收冲击的惯性体带动,这会儿软弹簧就顶不住,然后击针点燃延迟发火引信。
这也是为啥日本人在用手丢雷时还需要在帽子上敲一下的原因...他们不是脑壳痒,而是这种手雷本身考虑到掷弹筒发射,所以有个惯性保险。
另外不管是十年式手榴弹还是九一式手榴弹,延时引信都长7-8秒,这是为了能让掷弹筒发射后有足够的滞空时间。当然,这对掷弹筒是利好的,常规步兵就不怎么喜欢这设定了,丢出去之后敌军都有足够的时间能丢回来。当然,他们也能握在手机等几秒再说,不过当时这批引信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引信会早炸,这时就很尴尬了。
它的炮筒底部还有这么个刻度表,可以旋转调节,这时用来确定射程的。因为这货的另一面有个泄气阀,通过旋转刻度表可以调节泄气阀的开启大小,开口越大,射程越近。
刻度上每个数字代表10米,最大射程就是220米,最小为60米,另外还有个小刻度盘,虽然射程也是60-220米,但很显然它的范围在开口较小的区域,或许是用于发射较重的弹种(它还有照明弹、烟雾弹等,但我没查到具体参数)
另外也就没啥了,十年式掷弹筒产量并不算大,从1925年到1937年总共大约11000门左右,后来日本就把产能投入到能发射更猛更远的专用榴弹,且还带膛线的八九式掷弹筒上去了,不过八九式我下篇再聊。
最后顺便再一提编制,日军的掷弹筒并不是下发到普通步兵班的,而是排下属有个13人的掷弹筒班,每个班三门。而且鬼子打仗也确实很鸡贼,我在美军回忆录里看到个例子
“日本的膝盖迫击炮(没错,他们就这么称呼掷弹筒)往往会和我们的支援火炮同步开火,当炮弹在人群里炸响时,陆战队员们往往会以为是自己人的火炮误伤。而火炮弹幕一般都是徐进的,如果此时再往前冲,还会继续挨炸,所以陆战队员以为是友军火力误伤时一般都会就地找掩体掩护或者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