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神话篇)
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随着中国的崛起,在世界范围内这些字眼都不再陌生。甚至于有些国家的政客一天不念叨就像错过了整个时代一样。
对他们而言,关于中国的一切都是明确的。不管是好还是坏,他们总是指的在亚欧大陆东部,那个国土面积世界第三,人口世界第一的国家。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关于“中国”的问题,却异常的复杂。
早在19世纪,从西方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开始,这个问题就横在每一代知识分子心头。像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东学为体西学为用”,后来五四运动时期的“德先生,赛先生”等都标志着那个时代,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中西方之间的强烈冲突。甚至于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口号的变化,察觉到这种冲突从具体的技术和物料逐渐上升为抽象的制度和文化。以今天的眼光看,不论从哪个层面,西方文化都有着绝对的优势,并且在东西的博弈中也长期处于强势地位。
时间来到21世纪。这种冲突并没有因为西方文化长期占据优势而告终,反而随着中国的复兴再次尖锐起来。尤其因为世界范围内的“西方化”程度的加深,一些国际问题和社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新关注中国文化,中国特色。而近些年更是提出“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口号。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讨论东方文化崛起的可能性。我相信且很乐意看到,在不远的将来,东西方文化的问题将从中国内部的问题变成世界的问题。当然,在此之前,中国文化必先走向世界。
要想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必先流行于国内,而要流行于国内,则国人必须明确中国文化是什么。若是国人自己都模棱两可,谈何文化?谈何自信?从当前国内的舆论看来,情况并不乐观。
中国文化是什么?或者文化是什么?文化的根本又是什么?
关于文化是什么的问题,百科里有一段,它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和传播的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由此可见文化范围之广,涉及领域之多,定义之困难。
文化的定义尚且难以把握,那又该如何去找寻文化的根本呢?
中国现代思想家马一浮先生曾说过:“国家生命所系,实系于文化,而文化的根本则在思想。”我以为这句话是不错的。这一点从历史的进程上可见一斑。就我们东方文化(指中国文化,下同)而言,先秦时代的诸多思想家对后来数千年的文明发展,有着极强的导向作用。同样的,在西方文明中,希腊时代的诸多哲学家也深深地影响后世。更有文艺复兴的出现,一开始也表现为人们思想的转变。在漫长的人类活动中,一些东西逐渐固化下来成为文化,然后又经过许多人的提炼而成为思想。故思想实为文化之精,它形成于人类的活动,又反过来指导人类的活动。因此,要研究一种文化,从其思想处着手应该算得一条捷径。
另外一方面,正如前面所说,中国文化是在中西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才产生的概念。换言之,两相比较之下才能言说特色,没有比较也就无所谓东方西方。因此,想探究中国文化之根本,必从东西方的差异入手。其实很多大家在作此研究的时候,也大致是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的。比如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说点题外话,《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本身就是为解决上述文化问题而著作的。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对于了解东西文化,尤其是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相当有启发性。但是正如梁漱溟先生自己所说,这本书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这本书的很多内容必须辩证的看待。这本书与梁先生的另一著作《人心与人生》是姊妹关系,两书可以参照着阅读。
至此,有一个问题是既然已经有相当的人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我还要多此一举?
这就不得不说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别人的问题。不管是什么人,在看待一个问题的时候,总是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就比如梁漱溟先生就更多的侧重儒家和佛家。虽然他的思想中有很多道家的影子,但是他本人对道家的印象,仍停留在道教的炼体上。当然了,多参看几家总能得到一个大体整全的印象。不过带来的一个新问题就是学派对立,且读者很容易被误导而失去中正的态度。
二、自己的问题。虽然说不管是在知识水平还是知识的丰富程度上,我均不能与这些学者并论。但别人的终究是别人的,即便参看别人的论述再多,若是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看再多也没有用。做自己的思考,本质上就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也就是古人说的“修身”。这一点让我想到了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叫“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这种人只是听而未懂罢了。
三、我的想法。前面讲到,在知识储备上我远远不及专业的学者,所以在对文化做对比时,我并不能做很细致的比较,只能从宏观上把握一点皮毛。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并非是要拿东西文化问题做什么研究,而是想在比较中获得一点启发,以此加深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或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寻求平衡(思想自洽)。
以上就是我所关注的问题,无外乎中西文化而已。
中西比较之神话传说
神话时代或传说时代,其内容主要是神话传说。虽然神话传说多是虚构的内容,但是却能够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或国家的先民,在面对大自然时整体的世界观与民族精神。
对比的对象,西方文化主要以希腊神话为主。而在中国,因为众部落民族融合的原因,神话体系异常复杂,主要采用上古神话与主流神话为主。
相同
比对的对象主要是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首先是一些相同的地方:
1. 双方神话都是多神论的。
比如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母盖亚,天空之神乌拉诺斯,太阳神阿波罗等。东方神话中的火神祝融,水神共工,日神羲和等。
2. 人格神。
不管是在希腊神话还是中国神话中,故事中的神明都普遍具有人格人性。他们都有七情六欲,都会争权夺利。比如希腊神话中贪色的宙斯,爱嫉妒的赫拉。中国神话中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等表现出的互相征伐等。
3. 造人的神话。
中国有女娲造人。希腊有普罗米修斯造人,后来基督教也有上帝造人。而且巧合的是,他们造人用的材料都是泥土。
4. 天地的概念。
希腊神话中大地之母盖亚与天空之神交合诞生出十二泰坦,为希腊神话的主线。中国神话中虽然存在昊天上帝与后土地祇,但二者并没有夫妻关系。不过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也认为万物是天地交合而诞生的。并且一般认为,天是男性的,地是女性的。
从以上四点,我们能够看出,在上古时期人类对于世界的整体认知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这或许跟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甚至同一个半球,以及自然环境的一致性有关。
相异
中希神话的差异:
1. 神话结构不同。
从神话体系上看,希腊神话篇幅较长,神话主线以诸神之间的血缘关系展开,神话事件联系紧密。中国神话则往往篇幅较短,神话主线以帝序展开,神话事件相对独立。
值得一提的是,在相关的一些期刊或者论文中,很多人常常把血缘和分工,作为一种评判标准。我认为这是有问题的,不管其人再怎么强调其论文出发点的客观性,在两方比较中,把其中一方的特质作为标准,这种行为本身就已经不客观了。另一方面,因为一些历史因素,论文作者往往会带入一种“先天”标准,最常见的就是马克思的“正常儿童”和“早熟儿童”的论断,我认为这种论断和其他人不加分辨的带入也是有问题的,此处就暂且不作思考了。
2. 世界观的不同。
神话虽是虚构,但神话的创作也是基于一定的历史事件的。如果说,神话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蓝本。那么,希腊神话中,人们在历史之外又单独创造了一个神界,形成了人神二元世界。中国神话的处理方式则与之不同,从历史事件中选取代表人物,赋予其“超能力”和“超精神”形成了一个人神共存的一元世界(天宫出现后有所改变,但天宫出现时中国人的整体信仰已经有所变动)。
3. 人神关系不同。
因为在神话世界的世界观上存在的不同,中希神话中人神关系也不一样。在希腊神话或者后来的基督教神话中,神与人都是有一定距离的。有两点表现:其一,人神的界限是鲜明的,人就是人,神就是神,二者不能互转;其二,人是被神绝对支配的,人是神操纵和玩弄的对象。而在中国神话中则不同,人神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人神的身份是不明确的,比如黄帝炎帝等神,他们既是神也是人,人神是可以互转的。甚至于中国人认为包括草木山石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修炼而成神(仙、妖)。中国神话人神不分,也就不存在人被神支配的事情,反而因为“超精神”的存在,相当多的神都是“神格崇高”的,他们与人是共处的,常常也是人王。
4. 人性与神性的表现不同。
前面说过,不管是希腊神话还是中国神话,众神都表现出一定的人性。但是人性的表现方式却有所不同。希腊神话侧重于神的个性和情绪描写。中国神话侧重于神(人)的道德刻画。所谓神性,这里是指神之为神的特性。在希腊神话中,人与神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神的“超能力”上。而中国神话中,人与神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超精神”上。或者说希腊神话中的神是有“超能力”的人,中国神话中的神是有“超精神”的人。
5. 命运与天命。
希腊神话中,命运是一种不可违抗的东西,即便是神也不行。比如俄狄浦斯、赫拉克勒斯的故事,还有宙斯推翻自己的父亲以及会被自己的儿子推翻的预言。而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很少有命运的影子,反而多有些“不认命”的故事,比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不过在中国亦有“天命”和“算命”的说法,只是天命不像希腊神话的命运一般强制,甚至对于一些既定的命运,还有专门的破解之法。
6. 其他一些不同。
①神的诞生。不论是中国还是希腊,原初的神都是无中生有的,比如希腊神话的盖亚、卡俄斯等,中国神话中的混沌、盘古等。这一种方式我称为创生。之后希腊神话多采用“孕生”的方式诞生新神,而中国神话中则兼有“孕生”与“化生”两种方式。所谓“孕生”是指通过孕育的方式产生新神,“化生”则是旧神消亡后转化为其他事物或神的方式。
②神的形象。许多论文常常从神的形象来研究中希神话的不同。常常会说希腊神话多“人神同形同性”,形指的是外形,性指的是性格,中国神话则“半人半兽”。在这一点上,我猜测可能跟该神话所处的文明的原生性有关,它体现了原生文明对自然物崇拜的过程。比如古埃及神话中,半人半兽神也是很常见的存在。这倒不是说希腊文明不是原生的,而是他可能受到了较多的两河流域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的影响,自然崇拜时期的神话保留较少。
分析与总结
在神话体系中,双方文明的一些特质已经表现出来,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①西方注重个人,中国注重集体。因为注重个人而强调个人的权利自由;因为注重集体而强调集体的精神道德。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倾向呢?
②在描述神话世界观的时候,中国人和希腊人对于神话世界的构建方式是不一样的。我尝听说神话世界是古代人类对世界的理想化。希腊人将这种理想“对象化”,想象成游离于人类世界之外的神界。中国人则把这种理想“精神化”,将其作为人类的特质加以发挥。这种处理方式的不同,也体现了西方的“分别观”与中国的“整体观”倾向。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对象化”或“精神化”的处理方式的不同呢?
③希腊神话中,神人关系的二元对立,实际上产生了一个支配与被支配,压迫与被压迫的阶级对立。而在神界,尤其是十二主神的关系又体现了一定的德谟克拉西精神。而中国的一元世界观则体现了浓厚的民本思想。
在有的论文中,作者常常因为西方的神话中所谓的“更像人”或者“像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而把西方神话归为“人本思想”,同时又为了体现一种比较关系,而把中国神话归为“民本思想”。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错误的。在神话系统中,与“人本思想”对称的是“神本思想”。当这样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西方更加接近“神本思想”,中国才是“人本思想”。从另外的角度说中国神话“民本思想”,但是“民本思想”是与“官本思想”对称的,放在这里也不合适。
因为神话是人类理想化的世界,从一种客观的角度看,西方与中国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二者有着不小的差别,或者说他们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西方的人本思想体现在个人本位,中国的人本思想体现在集体本位。个人的人本主义好理解,用今天的话解释就是基本人权。但是集体的人本思想该怎么理解呢?集体是人的集体,集体以个人为单位,集体存在的价值就是为集体内的成员而服务的,否则集体没有存在的根据和必要。在中国,“崇高的精神和道德”,“不患寡而患不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就是集体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简单的说就是以“民本思想”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