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搜神记(3)道教南五祖白玉蟾

白玉蟾这位仙人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现在在柯洋山的万寿宫的偏殿有他的神位。就连闽清柯洋山的仙公殿的供奉的徐、赵、薛三人特意从江苏徐州不远万里入闽寻白玉蟾,久寻不见,便在闽清柯洋山顶久居。

据闽清历史记载相传南宋时期,闽清六都平原(今天的坂东镇)遭遇旱灾,百姓邀请回乡偶居的道教南五祖白玉蟾 原名葛长庚,祖籍闽清县奉政乡宣政里葛陂村,今闽清县城附近 祈雨救灾。白玉蟾遂带领弟子在六都平原最高处的柯洋山众峰之巅,筑坛祈雨,由于法术高明,祈雨成功。

据史料记载白玉蟾(1194 - 1290),南宋时人,内丹理论家。

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

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定居福建闽清。

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

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他曾云游罗浮、武夷、天台、庐山,阁皂等地,寻师访友,学道修炼,经历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辛岁月。他在云游途中,先后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为徒。据称'四方学者,来如牛毛',影响日益扩大,自此打破自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的单传历史。旋即复归武夷止止庵传道授法,正式创立金丹派南宗。

作为南宗道教的实际创始人,白玉蟾到底诞生于哪一年?他又是在哪一年辞别人世的?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历史文献在这个问题上的记载就有出入。根据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的说法,白玉蟾诞生于宋绍熙甲寅(公元1194年)三月十五日,这是可以确定的可靠记载。至于白玉蟾去世的年份,许多人以他在绍定己丑冬“解化于旴江”为据而断定其卒年是公元1229年,一生仅仅36岁,但这个说法是很有问题的,因为彭耜紧接着还说“逾年,人皆见于陇蜀,又未当有死,竟莫知所终”。既然如此,白玉蟾就不应在1229年去世。白玉蟾有《水调歌头》词自述人生经历,言及“今已九旬来地”却“未下飞升诏”。据此,则白玉蟾至少到公元1284年依然在世。

白玉蟾的文化贡献是巨大的。他除了实现南宗道教组织化的历史使命之外,还在教理教义方面有独到建树。另外,白玉蟾一生留下了数量众多的诗文作品,他的书法绘画、琴棋鉴赏等领域也留下了宝贵遗产。从某种意义上说,白玉蟾堪称“道教宗师第一文笔”。南宗道教祖师,白真人玉蟾先生,南宋著名道士、道法奇人。祖籍福建闽清,出生于琼州(今海南省),原姓葛,后来因其祖父、父亲相继去逝,母亲改适于白家,玉蟾乃随继父姓。南宋以来,各种史籍传记一般称之为白玉蟾。其字号甚多,或称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等等。他既是南宗道教的实际创始人,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书法家、养生家、思想家。由于其杰出的文化贡献,玉蟾祖师颇受后人推崇。元明以来,白玉蟾不仅在道教中具有很高地位,而且在民间社会也有很大影响。

应梦而生,幼年聪慧

作为一位传奇性很强的道门高士,白玉蟾到底出生于那一年?至今没有一致说法,但根据白玉蟾嫡传弟子彭耜所撰《海琼玉蟾先生事实》的记载,玉蟾祖师生于宋绍熙甲寅(公元1194年)三月十五日,笔者以为这个记载是可靠的。

种种资料显示,白玉蟾的名字乃是因梦而起。《海琼玉蟾先生事实》谓其母亲怀孕时,梦见一物如蟾蜍,生下来之后,就取名“玉蟾”。另外《神仙通鉴》等书则谓:父振业“梦道者以玉蟾蜍授之,是夕产子,母即以玉蟾名之,以应梦。稍长,又名长庚。”这两种说法,前者为母亲做梦,后者为父亲做梦,但都表明玉蟾祖师的名字的确因梦中的蟾蜍而起。这个梦实际上暗示:玉蟾祖师乃是蟾蜍化身。当然,这“蟾蜍”并非一般,它或许与上古时期嫦娥奔月化身为蟾蜍有关,因为嫦娥化身蟾蜍,意味着长生不老、与天同寿,而白玉蟾“又名长庚”也是长寿的意思。

白玉蟾禀性聪慧,少年时即熟悉《诗》《书》《礼》《易》《春秋》《道德经》《阴符经》等古代经典,能诗赋,擅长书画。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谓之“七岁能诗赋,背诵九经”,唐胄修纂的《琼台志》称其“年十二应童子科”。《神仙通鉴》之《白真人事迹三条》说白玉蟾“天资聪敏绝伦,龆龄时背诵九经,十岁自海西来广城应童子科,主司命赋织机诗,应声咏曰:'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主司意其狂,弗录,遂拂袖归”。这篇记述关于“应童子科”的年岁与《琼台志》的描述略有出入,但都显示了少年的白玉蟾横溢的才华和飘逸的个性追求。

师从高士,游历四方

白玉蟾是怎样走上学道之路的?向来有许多不同说法。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谓其“师翠虚陈泥丸先生而学道焉”,这说明白玉蟾是由于陈泥丸先生的接引而步入道门的。陈泥丸即陈楠,金丹派南宗尊为第四代祖师。由于白玉蟾天资聪颖,且有诚笃之心,陈泥丸看重了这个徒弟。于是,白玉蟾“得太乙刀圭之妙,九鼎金丹之书,长生久视之术,紫霄啸命风霆之文,出有入无飞升隐显之法”。

白玉蟾是在什么时候跟随陈泥丸学道的呢?他自己写的《毕竟凭地歌》透露了信息:“开禧元年中秋夜,焚香跪地口相传。”诗句中的“开禧元年”即白玉蟾。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谓:“嘉定癸酉,翠虚假水解于临漳,复出于武夷,悉受诸玄秘。先生尽得其旨,乃披发佯狂,走诸名山,足迹几遍。人有疾苦,或草或木,或土或炭,随所得予之,饵者辄愈。”文中的“嘉定癸酉”,即公元1213年。这一年,陈楠先生在河北省的临漳县以“水解”的方式“升仙”而去,但不久后却又出现在武夷山。就是在武夷山的时候,白玉蟾得到了陈楠先生的真传。从此,白玉蟾披头散发,像个疯子似的,游历四方。

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记载,壬午(1222年)孟夏,白玉蟾上书朝廷,分析天下局势,但奏章却不能直达天听。白玉蟾感到有些沮丧,遂喝酒解闷,却不料被官府抓捕,关押了一个晚上才放出来。时有臣僚上奏天子,控告白玉蟾“左道惑众”,但白玉蟾临危不惧,依然是神仙气派。那一年十月,白玉蟾到了临江军慧月寺之江月亭。饮酒正酣,袖中露出一首诗,与诸从游叙谈。“未及展玩,已跃身江流中,诸从游疾呼舟人援溺。”这时候,白玉蟾冒出水面,摇手制止舟人的举动,而后沉入水中。可是没过多久,有人又看见白玉蟾出现在融州的老君洞。像这种神奇故事在其他书里还有不少。

从嘉定癸酉(1213年)到嘉定壬午(1222年),共计九年时间,这是白玉蟾修道体道时期。他用了九年时间苦修,终于脱胎换骨。对此,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有个简短的评论:“按尹子曰:十年死者,十年得道,是得道之速也;百年死者,历久得道,是得道之晚也。”在彭耜看来,白玉蟾用了九年修炼就得道,这是特别有悟性,也是很有道缘的。他用了九年时间就得道,比起尹子说的“十年得道”还早一年,难怪后人对其刮目相看。

白玉蟾之所以在道教中具有很高地位,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确立了金丹派南宗,使其道法发扬光大。

艺文弘道,率情任真

作为南宗道教的领袖,白玉蟾的文化贡献是多方面的。伴随着他的修道、传教的生涯,是数量众多的诗文作品的问世和流布。

据《全宋诗》的不完全统计,白玉蟾现存诗歌有1000多首,其内容十分丰富,而形式上更是四言、六言、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众体兼备。至于白玉蟾的词,唐圭璋所编的《全宋词》共收有135首。《白真人集》则收有142首。如果剔除掉唐圭璋认定的属于后人托名的《山坡羊》4首和韩元吉词《水龙吟》,尚有137首。另外,他的那些叙说雷法、丹道的经典以及师徒论道的语录也保留了不少诗词作品。

白玉蟾不仅善于诗词写作,而且在散文方面也是卓有成就的。考《全宋文》,其中收有白玉蟾的散文作品凡145篇。比对《白真人集》,发现其中尚有《仙槎序》《翠麓夜饮序》《黎怡庵诗集序》等20篇未收入《全宋文》。这些文章体裁多样,既有赋、书、序、题、跋、道场榜,又有碑、铭、论、记、章、传、表、奏、疏、赞、颂、偈以及青词、法公元1205年,这一年白玉蟾11岁,恰是学习好年华,白玉蟾入于陈楠门下。有趣的是,从《毕竟凭地歌》开头描述的“我生不信有神仙,亦不知有大罗天,那堪见人说蓬莱,掩面却笑渠风颠”四句来看,白玉蟾本来不相信神仙存在,而且对于“大罗天”等天上仙境也一无所知。他之所以拜陈楠为师,是因为“翠虚真人与我言,他所见识大不然”,陈楠先生给少年白玉蟾讲了很多道理,白玉蟾终于明白修道的重要性,于是决心追随陈楠学道修道。按照《海琼玉蟾先生事实》的陈述,白玉蟾是在得到陈泥丸祖师传授之后,“始弃家,从师游海上,号海琼子,至雷州”。可见,白玉蟾拜了师父,就跟随陈楠出游了。

白玉蟾跟随陈楠先生学道,在开头并没有得其秘授诀窍,而是学习一些普通的道教知识。经过了好多个年头,陈楠先生才将其平生所得道要传授给语等,说明白玉蟾对于古代各种文体是颇为熟悉的。堪称“道教宗师第一文笔”。

由于家学的熏陶,白玉蟾自小就显露了非常的才华。成年之后,他依旧孜孜不倦、博览群书,深厚的文化素养使他可以不拘一格地进行创作。潘牥在《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原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在一次朋友宴饮中,白玉蟾“饮半酣,见其掀髯抵掌,伸纸运墨如风,中心疑焉。旁适有纸数百幅,因取穷之,随叩随响,愈探愈深,犹河决昆仑注之海,昼夜汹涌有声。童子隅坐研墨,腕几脱,顷刻数千万言”。另外,姚鹿卿在《庐山集序》里也记载白玉蟾诗文创作的逸闻趣事。他说:白玉蟾“噫笑涕唾,皆为文章,下笔辄数千言,不假思索。如元气浑沦,太虚中随物赋春,无一点剪刻痕,而曲尽其妙,则所养者可知矣。”姚鹿卿这篇序言除了指出白玉蟾的才思敏捷之外,还让我们看到了白玉蟾诗文不加雕琢、合于自然的特色。

作为南宗道教领袖,白玉蟾的诗文作品颇具仙道内涵,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他不同寻常的云游修道经历,也可以感受到他以道为乐的风骨。试读他的以供奉陈抟的道堂为对象的《希夷堂》,不难感受到他超凡脱俗的飘逸风格:

道人久矣泯耳目,萧然自如脱羁束。

朝随扶桑日头起,暮趁昆仑云脚伏。

青牛过关今几年,此道分明在目前。

昨夜琴心三叠后,一堂风冷月娟娟。

其实,白玉蟾何止是在诗文方面留下了众多成果,他在琴棋书画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他的草书更是为时人所推重。曾经当过福州太守的杨长儒在《华文杨郎中札子》中写道:嘉定壬午(1222年)腊月,玉蟾先生自临川笔架山托程富“惠以书宜寄之诗,又以草圣千文示之”,杨长孺在文中记载了当时看到白玉蟾草书之后的情况,他惊喜下拜,感觉那字有“如从天而下”,故而“不胜叹服,珍而藏之”。此后,杨长孺还写了《奉谢琼山白逸人惠草书千字文》一诗,赞赏白玉蟾的草书:“草圣龙蛇字满千,真仙游戏笔清圆。”作为太守的杨长儒,可谓位高权重,他不仅高度赞赏白玉蟾的书法,而且以收藏白玉蟾的墨宝为幸事,足见白玉蟾的草书在当时身价非同一般。

除了书法之外,白玉蟾的绘画笔力也是很深的。彭耜在《海琼玉蟾先生事实》中称白玉蟾“尤妙梅竹”。此外,白玉蟾还喜欢画石头与流水。他的《题三清殿后壁》诗反映了自己的作画情趣:

些儿顽石些儿水,画工撑眸几睥睨。

忽然心孔开一窍,呼吸掇来归幅纸。

这首诗描写了白玉蟾作画的过程:面对顽石和流淌着的水,他先是侧目而视,忽然间内心开窍,他激动得呼吸都急促起来,连忙铺开纸张,挥笔疾写,其状态洒脱,仙风道骨跃然纸上!

白玉蟾还喜欢自我画像。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谓白玉蟾于闲时“自写其容”,白玉蟾的诗文也表明这一点。其《自赞》之二云:

神府雷霆吏,琼山白玉蟾。

本来真面目,水墨写湘缣。

所谓“缣”是一种丝织品,即双丝的细绢,因其色白,又称作绢素;而浅黄色者则称缣缃。由于其质地柔软又利于保存,古人多用于书写绘画。“水墨写湘缣”一句透露了白玉蟾给自己写真容的情景。他给自己画像并不加以修饰,而是要呈现一幅本来面目,依然体现了“率情任真”的道家审美情趣。

白玉蟾到底有多少书法、绘画作品?向来尚无准确的统计数字。从其弟子、友人留下的资料以及诸多方志等文献看,白玉蟾的书法作品主要有《足轩铭》、《仙庐峰六咏卷》、《天朗气清诗》等,其中《足轩铭》为草书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于绘画作品,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三十二记载的有:《竹实来禽图》《修篁映水图》《云山草堂图》《墨梅图》《西崦梅石图》以及《紫府真人图》《展上公像》《纯阳子像》《醉道士图》《醉仙图》《欧阳楚翁》等。这些绘画作品,一部分是以山水、梅竹为题材,另一部分则是以神仙人物为题材;但不论是什么题材,在白玉蟾笔下都成为修道心境的映衬和借镜,他随手拈来,不假雕琢,体现的正是道法自然的精神。

行踪难测,莫知所终

关于白玉蟾的年寿,一直是个谜。向来有“道不言寿”的说法,所以不少道人的在世之年往往是模糊的,白玉蟾也是如此。

白玉蟾何时告别俗世?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说“绍定己丑冬,或传先生解化于旴江”,接着又引其诗“待我年当三十六,青云白鹤是归期”,而后推断:“以岁计之,似若相符。”查历史年表,可知“绍定己丑”即公元1229年,许多学者据此而定白玉蟾在世36岁,并得出白玉蟾“夭折”的结论,这看起来似乎合于情理,但《海琼玉蟾先生事实》接着又讲:“逾年,人皆见于陇蜀,又未当有死,竟莫知所终。”

另考白玉蟾所作词有《水调歌头》自述十首,其第三首云:“好因缘,传口诀,炼金丹。街头巷尾,无言暗地自生欢。虽是蓬头垢面,今已九旬来地,尚且是童颜。未下飞升诏,且受这清闲。”虽然是到了“九旬”的高龄,但依旧还是“童颜”,可见白玉蟾是很懂得养生之道的。“未下飞升诏”表明到了九十岁了,白玉蟾还没有上升于天上的神仙胜境,言外之意是暗示了他依然出没于人间,只是超越世俗,而过着隐修生活。

白玉蟾最后到哪里去了呢?彭耜以“莫知所终”四字标示。作为白玉蟾的嫡传弟子,彭耜尚且不知道白玉蟾的最后归宿,此后的种种推断也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因此,我们也只能延续彭耜的说法:“莫知所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