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史20——回鹘(上)
安史之乱之后,漠北回鹘继突厥第二帝国而崛起,与唐、吐蕃争雄于中亚东部,成为影响中亚政治格局的一股决定性力量。作为最后一个将牙帐建立在于都斤山的突厥王廷,也作为最后一个试图统一突厥各部落的政治力量,其灭亡之后,不再有统一的突厥帝国。而继漠北回鹘而崛起的高昌回鹘王朝与喀喇汗王朝两股强大的政治势力,继续影响着中亚政治格局。此为上篇。
唐朝中、末期的政治格局。
漠北回鹘起于第二突厥帝国灭亡之时,灭亡于五代十国时期;其残部西迁,高昌回鹘继而崛起,经历数个世纪的发展,和平投降成吉思汗,最终并入蒙古帝国版图之内。可以说高昌回鹘从地理上联系了中亚与中国,从时间上联系了伊斯兰-波斯时代和蒙古人的时代,蒙古人横扫中亚,几乎抹去了上一个时代的所有印记,因此在本部分的最后,我们谈一谈它们的故事。
回鹘最早出现在汉文史料里,用的是回纥二字或者其他不同的汉字,指的是公元7世纪早期居住在娑陵水(Selenga river)并隶属于突厥的部落。汉文史料认为回鹘人是匈奴人的后裔,虽然这可能是历史事实,但却无法加以证实。更为可靠的说法是,回鹘隶属于突厥治下的部落联盟铁勒,突厥利用他们“以制北荒”。
柔然时期的铁勒(高车)。
公元630年前后,突厥势力衰微,回鹘人在其首领菩萨的领导下变得强大,其子吐迷度称可汗(Kaghan)。吐迷度于648年被杀,其子婆闰则逝世于661-663年,其妹接掌大权,但其军队为唐太宗所败,从历史舞台上暂时消失了。680-741年间的四任回鹘可汗留名史册,但其活动不见记载,在此期间可以确定的是,回鹘部众和他们所述的铁勒部落联盟一起生活在第二突厥帝国的疆域内。
突厥帝国时期的铁勒。
744年,葛罗禄、拔悉密和回鹘联手推翻了突厥人的统治。这一胜利者的联盟最初以拔悉密部贺毗伽(Alp Bilge)可汗为首领,但很快被葛罗禄和回鹘共同推翻。不久,葛罗禄为回鹘驱逐,但他们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一直与回鹘为敌。回鹘统治者最初自视为突厥传统的继承者,并将自己与第一突厥帝国的布民(Bumin)可汗联系起来,显示其统治的合法性。实际上突厥与回鹘之间仅仅存在纯政治性质的区别,各种碑铭显示,他们语言同一,采用同样的卢尼文字母,更生活在相同的地理区域,漠北回鹘政权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第三突厥帝国。
漠北回鹘的第一位可汗是骨咄禄毗伽阙可汗(Kutlugh Bilge Kul Kaghan,744-747年)和他的儿子也是继任者颉翳德密施毗伽可汗(El-Etmish Bilge Kaghan,747-759年),即磨延啜(BayanChur),重视与唐朝发展友好关系,757年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利用了回鹘军队,一年之后唐为了褒奖回鹘助拳之功,将肃宗之女宁国公主嫁给了磨延啜。磨延啜在汉族和粟特人的帮助下,在鄂尔浑河和八里里河(Baliklig)的交汇处和色楞格河畔修建了自己的都城,根据821年阿拉伯旅行者塔米姆.本.巴哈尔的记述,改城商人熙攘,周边可耕地重组,大多数城市居民是摩尼教徒。促使回鹘人建立城市的动机无法得知,但可汗本人仍愿意住帐篷,虽说“金帐”本身十分奢华。
大致疆域。
磨延啜与唐朝公主的儿子牟羽可汗(Bogu Kaghan,759-779年)遵循父亲的政策给与汉人大量帮助。762唐玄宗与肃宗相继去世,代宗即位,派遣使者请牟羽可汗帮助平定安史之乱余党史朝义的叛乱。史朝义则派出使臣劝诱牟羽可汗趁机劫掠唐帝国。同年8月牟羽可汗引兵南下,唐朝震惊,派遣药子昂劳军,又答应了牟羽可汗与自己的岳父,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见面的要求。见到怀恩的可汗大为高兴,立即率兵帮助唐朝平定了动乱,收复了东都洛阳。两年之后,仆固怀恩便叛变唐朝,与回鹘军队一同参加了吐蕃对唐朝的秋季掠夺,对唐朝子民的经济生活造成了不小的损害。
但牟羽可汗甚为骄纵,平定史朝义叛乱之前,雍王李适带使臣面见可汗,雍王不愿舞蹈,他责备雍王礼仪不周,击杀了两名使臣。在收复洛阳之后,牟羽可汗纵容军队劫掠了这座古城。此后,回鹘与唐朝结为甥舅之国、兄弟之邦,然而实际上回鹘人对中原王朝占有了实力上的上风,予取予求。这在此前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游牧政权而言是不可想象的。如果说唐朝能够应付内敌,也是因为他们可以依靠回鹘人。但牟羽可汗在洛阳期间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是他通过粟特人皈依了摩尼教。可汗改变信仰最棘手的就是粟特人在政治事务中取得了压倒性的影响,牟羽可汗被授予“摩尼之舌(zahan-I Mani)”的称号。牟羽可汗受到粟特人的影响,不论利于团结仍然信奉萨满教的突厥战士,而粟特人对于自身繁荣的关心胜于回鹘汗国的国事。
粟特人不自量力的怂恿牟羽可汗入侵中原,其叔父顿莫贺达干(Tun Bagha Tarkhan)劝谏,可汗不但无动于衷,还极尽迫害之能事。回鹘人和粟特人发展出一种共生关系,大多数情况下双方共同受益,条件是后者不把自己的寄生主盘剥致死。779年顿莫贺政变成功,粟特人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他们很快卷土重来,成为回鹘和汉人的中介,不过这些自封的外交使者首先代表的是自己的利益。不应忘记,粟特人有助于摩尼教在回鹘的传播,但他们的主要活动仍然是国际贸易。回鹘-粟特的这种共生关系直接继承于第一突厥帝国。
顿莫贺称合骨咄禄毗伽可汗(Alp Kutlugh Blige Kaghan,779-789年),他努力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这虽然并不容易,但在耐心周旋下,双方最终联姻,787年唐德宗将咸安公主嫁给顿莫贺。顿莫贺于789年去世,咸安公主留在了回鹘先后成为四位回鹘可汗的可敦(Khatun),直到808年去世。唐朝在和吐蕃永久性的冲突中需要回鹘人的帮助,唐德宗有充分理由对回鹘采取安抚姿态。顿莫贺的世系不信摩尼教,摩尼教也在这段时期内比较沉寂。
顿莫贺的两个继任者先后被暗杀,只有在阿啜(A-ch’o)统治时期才再次恢复了稳定。阿啜称骨咄禄毗伽可汗(Kutlugh BligeKaghan,790-795年),他登基时很可能尚未成年,也正因如此,这个时期回鹘政治史上出现了一名新贵,汉人称之为“大相”或“大将军”。他很可能是回鹘文献中的“颉于迦斯”(il ogasi,意为“国家之光”)。阿啜在位时,实际权力掌握在颉于迦斯手中。年轻的可汗方才去世,颉于迦斯登上汗位并采用了浮夸的称号爱登里罗羽禄没密施合骨咄禄毗伽怀信可汗(Ai tangrida ulug bolmish alp qutlugh ulugh bilge huai-hsin Kaghan,795-805年)。阿啜之死标志着自回鹘帝国建立以来的药逻葛(Yaghlakar)王朝的终结。怀信可汗属于阿跌氏(Adiz)。
回鹘时期的摩尼教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