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篇丨哲学:干瘪的思考与激情的生活
用知识改变阶层
写在前面
有些人对知识有种无所为而为的欲望,这不是什么下流的欲望。——威廉·毛姆
哲学分四个主要二级学科,分别是美学、逻辑学、宗教学、伦理学。除此之外还有不同专业方向和跨学科的交叉专业,比如政治哲学、管理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等等,按哲学派别可分为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逻辑学是一门以推理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主要揭示人类思维形式的规律。宗教学是以宗教和宗教发展史为研究对象的现代社会科学门类。伦理学是一门有关于人类道德问题的学科,是研究人如何与人相处,人如何追求自身幸福的学问。政治哲学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科学技术哲学可以算作哲学等最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自然界一般规律,尤其是为科学技术如何发现自然规律提供方法论。
从学习内容来看,大一需要学习英语、数学、体育等公共课以及哲学史、哲学导论等入门专业课程,大二开始学习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德国古典哲学,大三开始学习各个方向的分支课程。
详见:专业篇丨哲学:爱智之学
哲学院校第一梯队是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第二梯队是北师大、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其他知名强校还有清华大学、首师大,值得推荐的双非高校有山西大学和黑龙江大学。
总的来看,国内哲学教学资源呈现“马太效应”,顶级高校赢家通吃,地方高校师资力量与顶级高校差距很大。如果分数中等,又偏爱哲学,山西大学和黑龙江大学的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山西大学的科哲,以双非院校的平台,达到哲学细分方向的全国一流水准。
最后,我们的建议是,对于填报哲学专业,兴趣是第一位的。优先级可以这样划分:热爱大于分数、地理位置大于学术水平、国外大于国内。有条件的同学建议出国留学,选择接受更好的哲学教育。
对于一个哲学系学生而言,毕业生的路径有升学、参加就业、出国。
升学是哲学毕业生的首选,包括保研和考研两条路径。哲学系竞争压力不大,顶级哲学高校的报录比与211高校的经管类专业报录比基本一致,加上很多学生中途转专业,能坚持到升学就很有希望。
出国应该是哲学毕业生的最好选择,国外哲学专业地位较高,社会氛围对哲学友好,学术科研氛围浓厚,能够直接与当今哲学大家面对面接触。缺点是以哲学硕士身份归国依然没有竞争力,攻读哲学博士成本高昂,回国竞争压力依然不小。
就业大致可以分为国家机关、教育事业、新闻行业、央企国企。从专业方向来看,马哲就读人数最多,泛用性最强,就业面最广,西哲和中哲就业情况不如马哲。逻辑学和科哲对申请理工院校的科研辅助工作有帮助,宗教学适合宗教局这样的事业单位。
详见:就业篇丨哲学:无用之大用
关于哲学专业,我们曾写过多份文稿,但最终都弃置不用。对于“哲学是什么”、“我适不适合学习哲学”、“学不下去是坚持还是转专业”这些问题,我们没有选择以科班出身的过来人身份给出经验的回答,在有志于哲学的人面前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显得没什么意义。思来想去,我们决定为在哲学边缘徘徊的你,解释一个相对重要的问题,“一定要读哲学专业,才能学明白哲学吗?”。
在我们看来,哲学不是一门专业,不是一门学问(虽然事实上是),对于普通人而言,将哲学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是更好的选择。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就是选择思辨、怀疑、追问、批判,对问题得到自己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无人可以回答你,但以这种方式得到的答案,是充溢着理性的。你可能无法在辩论中胜过对手,但你的思想不再是人云亦云,不堪一击。
同时要承认的是,哲学是有门槛的。这门学问延续两千余年,每个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讨论主题,每个时代的哲学理论都是对理性、自由、幸福、道德、存在等超级概念的历史性的回答。这使得哲学的专业词汇不仅跟日常用法有区别,甚至在不同时代的著作中用法也不一致。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读哲学专业才能研究哲学。哲学是“爱智慧”,是思考,是“人们本质上无所取用,而婢女必予取笑的那样一种思”,而非答案。在一个充斥着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时代,每一门古老的技艺都要面对其存在意义的质疑,所以正确地认识哲学的日常作用,回归其最古老的功能——“思考爱智”,或许是哲学要想重新影响大众,所需要做出的必要改变。
不入哲学门而学习哲学是可行的。学习哲学的目的在于拨开思维的迷雾,让自己有能力去追问,而非“似是而非地谈论一些深奥的逻辑之类的问题”,“如果它不能改善你关于日常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思考。如果它不能使你在使用危险的语句时比任何一个记者都更为谨慎”,那便失去了哲学本身的意义。
柏拉图说“哲学始于惊奇”,但在今天,人类的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科学主义隐隐然有回答一切的气势。相比于柏拉图的时代,“惊奇”可能少了,但“当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已得到解答,人生问题也还完全未被触及”。在关于如何寻找幸福生活的领域内,人是自己的最高权威,而哲学成了人寻找幸福的工具。
这样,从非学术而更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为追求绝对理想放弃日常生活大可不必,而对哲学的日常热爱才是当今时代最契合普通人的选择。这绝非否认哲学专业的意义,但毕竟哲学自己都没有彻底回答关于人的问题,过于苛刻的生活对于热爱哲学的人或许会适得其反。普通人若感到困惑,历代哲学家们已提供了足够日常取用的种种解答,甚至不必走进大学课堂即可获取。
人生离开哲学是盲目的,哲学离开人生是空洞的。正如查拉图斯特拉说“智者乐其愚,穷者乐其富”,大众的土壤能让哲学更加枝繁叶茂,乃至重新树立对“思考”的尊重。“从不中止对异乎寻常之事去经验,去看,去听,去怀疑,去希望和梦想,这个人就是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