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要发挥好汉学家作用
作者: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宜学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需要沟通的桥梁。事实证明:由外国人用本民族所能接受的方法和形式向世界客观介绍中国,更容易为外国人所接受和理解,这是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世界汉学的一种基本功能。
世界汉学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中文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史和中国形象的塑造史。如何借助汉学家的积极作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并且建立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任务。
随着世界上一些著名汉学家离世或渐趋年高,这些不可再生的珍贵史料正逐渐消失,必须集中国内外力量进行抢救性发掘、保存、分析和研究。这项工作不仅可以还原汉学家本人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的原始图景和路径,而且还能广泛汇聚世界汉学家的中文学习经验、中文教育思想、中文学术成果、中华文化观的形成经验,为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最直接、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并充分发挥汉学家的双语优势、在地优势和中外文化融合载体功能,构建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世界网络和动态谱系,以中国智慧惠泽世界人文交流,从而更便捷、直接、高效地推动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汉学家作为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口述史可以助力客观、系统地梳理中文与中华文化在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和接受规律,科学分析世界不同国家“中国观”的形成史和实质,以及对新时代中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的主观和客观认知形成的原因,从而在世界语言文化共同体谱系中更好地阐释中文与中华文化所承载的中国智慧和世界意义,为进一步打造融通中外的中国新概念、新范畴、新故事储备详实的文献,提供科学的资料。
汉学家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的动机以及因此获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可以影响其所在国政府的民意基础和对华政策制定。因此,通过系统整理研究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的内容,可以立体分析、科学解决新时代中文与中华文化世界化所面临的一些重大命题,如中文与中华文化世界传播范式如何更加脚踏实地,中文与中华文化世界化发展模式如何融入未来全球治理体系,中国与世界如何借助语言文化交流携手迈进新时代,新时代中国道路如何得到世界更广泛的理解和借鉴,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如何与世界实际需求有机衔接等等,从而使中文与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国落地更准、扎根更深、成长更稳、影响更大、功能更强。
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客观上可以反映汉学家不同视角下的中文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助力理解不同国家的语言生态、文化习俗、宗教和社会文化多样性及相关治理经验等,为中文与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对象国(地区)的多元化原始数据,促进中文与中华文化和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化交流会通,最终实现在世界不同语言文化语境下更有效地传播中文与中华文化,全面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以史为鉴,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是不可再生性历史文献,可以提供历史经验和施策方略,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推动中文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而且能以中国智慧铺路搭桥、通渠浚河,实现中外文化的和谐发展,推动世界共建和平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