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马,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一种畸形行业……

【札记】你一定搞不懂的“瘦马”

当我们一次次念着马致远的名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是“瘦马”不是“肥马”?这“瘦马”又是什么呢?

把简单问题搞复杂,或者把复杂问题搞简单,那才叫有水平!且听我讲一下对“瘦马”问题的新发现,算是读书的收获吧。

近日,淘得一本好书《菊花新曲破——胡忌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9月版)。虽然我不是专攻戏剧史的,但是多年前读过的一本《昆剧发展史》(胡忌、刘致中著,中华书局2012年8月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见了胡忌先生的著作,我就要买下一读。

胡忌(1931—2005),我国著名的戏曲史家,词曲学家。浙江奉化人。1956年后,历任中山大学助教,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辽宁省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昆剧院编剧,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中国昆剧研究会理事。著有《宋金杂剧考》、《古代戏曲选注》、《昆剧发展史》等。

在《菊花新曲破——胡忌学术论文集》一书中,有一篇很长的论文《扬州瘦马考述》吸引了我。我很奇怪,一个戏剧名家,还转而研究马吗?何况,我还没有听说江苏扬州产什么好马的!带着疑问读下去,原来文中的“瘦马”不是马,是女人。不信,你网上百度一下:

瘦马,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一种畸形行业。先出资把贫苦家庭中面貌姣好的女孩买回后调习,教她们歌舞、琴棋书画,长成后卖与富人作妾或入烟花柳巷,以此从中牟利。因贫女多瘦弱,瘦马之名由此而来。

初买童女时不过十几贯钱,待其出嫁时,可赚达千五百两。一般百姓见有利可图,竞相效法,蔚为风气。明代扬州盐商垄断全国的盐运业,腰缠万贯、富甲天下,故扬州“养瘦马”之风最盛。瘦马的出现,完全是用来满足盐商畸形变态心里需要。

挑选瘦马有着一套极为严格的鉴定程序,而其中最为客商看重的就是对于瘦马的小脚的评判。鉴定这“三寸金莲”也有着一套极详细的办法,并且人们还为此制定出了“瘦、小、尖、弯、香、软、正”等七条标准。

清代丁耀亢在《续金瓶梅》一书中对“瘦马”也有描述。

一等资质的女孩,将被教授“弹琴吹箫,吟诗写字,画画围棋,打双陆,抹骨牌,百般淫巧”,以及精细的化妆技巧和形体训练。

二等资质的女孩,也能识些字、弹点曲,但主要则是被培养成财会人才,懂得记账管事,以便辅助商人,成为一个好助理。

三等资质的女孩则不让识字,只是习些女红、裁剪,或是“油炸蒸酥,做炉食、摆果品、各有手艺”,被培养成合格的主妇。

另据胡忌先生考证,“我看到了为人作妾的瘦马,其渊源居然远在唐代。”他引述了温端政主编的《中国俗语大辞典》收录的“养瘦马”条,释文摘录如下:

古时有人家收养幼女,教习歌舞,待长大后,卖与富人作妾,称“养瘦马”。唐朝白居易《有感》诗:“莫养瘦马驹,莫教小妓女。”……旧俗将女性比作“马”,扬州方言称娶妻为“娶马马”。

胡忌先生还考证了“驸马”一词的含义:“御马之副谓之驸马”,驸马等于副马,等于瘦马,等于“第二”马(视为姬妾也)。所以,过去的“驸马爷”地位并不高,远没有今天看到的戏曲作品中的那般风光,毕竟属于皇族的异姓之人!

总之,胡忌先生认为,唐宋时期确有以瘦马、肥马比喻妓女之说,只是“养瘦马”这一特殊的职业名称带了明代中叶方始出现并普遍流行开来。

话说马致远是元代戏剧家,他不可能不懂“瘦马”的多种含义吧。那么,在他的笔下, “瘦马”到底是马,还是人?还是指马先生“欲断肠”的梦中情人呢?希望我这篇偶得的文字,让你今后遇见了“瘦马”一词有更多的联想……

         (配图书法均为李建先生新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