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重型小儿腹泻

中医书友会第1817期

I导读:何先生的这5则小儿腹泻治验,字里行间能体会到一位功力深厚的中医大家风采。治疗记录,详略得当,用药经方且加减有度,特别是案后的按语,对思路及用药进行了解析,读后很受启发。

经方治疗重型小儿腹泻

作者/何炎燊

腹泻乃婴幼儿常见病之一,轻者易治。然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易寒易热,易实易虚,疾病传变迅速,万密斋喻之为“水面之泡,草头之露”,若方治稍乖,则轻者转重,险象迭起,或致迁延日久,酿成疳臌虚赢之疾。多年来,笔者运用经方治疗重型婴幼儿腹泻,略有肤浅体会。现举数例,略陈一得之愚。

  • 例一:热盛暴注

1947年10月,新基乡张某之子,三岁,始发热,继而泄泻,医用升散、温燥、止涩等药治之,经旬而病益甚。

至延余就诊之日,已形肉尽脱,暴注下迫,利下色青黄臭秽,腹中热痛,四肢拘急,时欲作痉,唇焦目赤,大渴引饮,昼日尚明了,日哺以后则烦躁谵妄不宁,小溲短赤不畅,舌质红赤、苔黄燥而焦,脉弦洪数疾。

此系暑湿内伏,至冬而发,复经误治,悉从火化,是阳明热炽,肝火鸱张之候。处方以白虎汤为主,合葛根芩连与白头翁汤加味治之:

石膏30克,知母、葛根,黄芩、黄柏、秦皮各9克,白头翁、银花各12克,滑石15克,甘草3克,黄连6克。

次日,神识略佳,烦渴稍减,而泻未止。或疑余年少孟浪。余曰:“药轻犹不胜病也”。石膏加至60克,三黄亦加至12~15克,果然泻减八九,三剂而热象悉退,继进清养而安。

按:《伤寒论》无白虎汤治下利之文。昔年同道阅余此案,曾有“若不用白虎,方中葛根芩连与白头翁汤已足胜任”之议。其实不然。运用经方,贵乎辨证切当,不能胶柱鼓瑟。仲景示人误用桂枝汤发汗,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用白虎加人参汤救之,与此病之误用升散温燥致变相似,况加舌黄苔燥,日哺烦躁谵语,皆阳明热炽之据,非大剂白虎不为功。

王孟英治石涌羲暑热耳聋泄泻危症,三疏白虎,病家畏其寒凉而不敢服,王氏解释泄泻用白虎之理云:“肺移热于大肠,则为肠澼,皆白虎之专司”。其言至为精当。故《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列白虎汤为暑热吐泻之主方,深得《内经》“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之旨。余治此例,盖即受王氏启发也。

  • 例二:湿胜濡泄

1959年余在莞城卫生院工作,九月初,某领导之子,甫十月,患腹泻三日,入院治疗。先由西医诊治,其时医院成立伊始,设备及技术力量均感不足,未能进行静脉输液,只用生理盐水大腿内侧皮下注射,并用止泻,抗菌消炎药物,治疗一天半,病不减,而大腿内侧由于注射多次,液体已渐不能吸收,乃改请中医治疗。

患儿发热(39.7℃),烦躁渴饮,水饮入胃不久,即腹满肠鸣,随即下利淡黄如水样,泻后腹满减,又烦渴不已,如是反复,日夜泻下十余次,而小便不利。患儿神气疲惫,肌肉松驰,舌质正红、苔薄白不燥,脉浮数而濡,此即《内经》所谓“湿胜则濡泄”也,用五苓散加味治之:

桂枝6克,猪苓、泽泻、白术各12克,葛根9克,茯苓10克,陈皮3克,砂仁4.5克。煎成,乘热少少与之,分多次服完。

此药入胃,腹中竟不鸣响。两小时后,微汗出,热降(38.2℃),是夜只泻一次,量减,而小便量增。翌晨,热续降(37.4℃),渴大减,前方加黄芪15克,下午服完,小便畅通,热除泻止,再进健脾去湿而安。

按:五苓散本治太阳蓄水证,《伤寒论》第74条云:“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此言气化不行,水气停潴,津不上承,故口渴;而饮入之水,又不能输化,故上逆而吐。

此倒亦是湿邪阻气,输布无权,液不升而口渴;然水饮入胃,并不上逆为吐,而下注为泻,证虽稍异而理有可通者。况病孩脉浮发热,小便不利,亦五苓散之适应证。仲景治霍乱吐泻,亦有“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之法。故巩之以为主方,佐陈皮、砂仁理气健脾而去其所恶之湿,并用葛根升发清阳而振其敷布之权。诸药合用,相得益彰,故投剂即效。

  • 例三:阴阳两伤

1948年7月,东莞中学卢某之侄女,一岁半,先感暑邪。服香薷饮一剂,即发高热。随进苦寒杂以消导两剂,热稍缓。反泻下黄白溏便多次,口渴,神倦,昏沉嗜睡。易医谓暑入心营,进牛黄丸,清营汤。

下午病情陡变:面色苍白如死灰,目露睛瞀,颈软无力,俯仰皆倒,时似半昏半醒,时而烦躁不宁,见水不论甘苦恣饮如狂。自晨至午,水泻八次,色淡黄味腥,腹满脐突,按之尚软,叩之如鼓,鼻扇,息微而促,四肢厥冷,脉细如丝、数疾无伦,已延中西医两人,皆辞不治。

余诊之,勉进附子理中汤合生脉散加熟地:人参(另炖)、炒麦冬、熟附片各9克,五味子4.5克,干姜6克,炙甘草3克,天生术12克,炒松熟地15克。

参汤药汁合成一大碗,频频与服。下半夜得安睡半宵,仅泻一次,有小便一茶杯。翌晨视之,颈柱不倒,面色转好,脉至数减,仍烦渴不止,除再进前方一剂外,另用:洋参、天生术各9克,淮山30克,炒粳米一撮,熬成稠饮,渴则与之。

第三日泻止,渴减七八,小便通利,继进健脾益气而痊。

按:此病初因暑邪耗气伤津,复经误治重伤其阳,遂倏然转变为阴阳两伤之危证。三阴下利多有口渴见证,尤以幼儿为然;且渴甚者不论冷水热汤皆喜恣饮,故不能据此以辨寒热。盖此证之口渴乃津液下夺使然,与阳邪燥渴病机遇异,必待泻止脾健,津液上输,口渴自止。故仲景治霍乱用理中汤加减法曰:“渴欲得水者,加术,足煎成四两半”,即是此义。

余宗其法,重用附子理中汤以振其脾肾之阳,辅以生脉散复其耗散之津气。用熟地者,乃仿景岳胃关煎之法,且用米炒松,与姜附同用,既无腻滞之弊,而有阴阳相济之妙也。

  • 例四:气虚滑脱

李某,男,2岁,1970年5月起患夏季热迁延百日。九月中旬,继患泄泻,门诊治疗五天后,入某院留医。用西药治之,一周末效。遂转我院治疗。

患儿面色㿠白,双目无神,形体羸瘦,肌肉松弛,气怯声低,身有微热(37.8℃),口渴唇干,腹满而软,大便水样、色黄白相兼、夹有食物残渣,昼夜十次以上,小便黄短,舌质暗红不华、苔薄白而干,脉浮大虚数。

即用补中益气汤:人参6克,黄芪、白术、当归各9克,炙甘草、升麻、陈皮各3克,柴胡4.5克,大枣2枚。

次日,热降至(37.3℃),泻不减,余恙依然。前方去当归之滑肠,加乌梅酸涩,砂仁辛运。

第三日,泻仍未减。乃细察之,患儿胃纳尚可,然食后逾时,即肠鸣而泻,泻时全无所苦,始恍然:此病不仅中气下陷,且大肠亦滑脱失禁矣。遂用仲景赤石脂禹余粮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赤石脂、禹余粮各15克,人参、炮姜各6克,炒淮山30克,煨葛根、黄芪、白术各9克,砂仁4.5克,升麻、炙甘草各3克。

一剂即泻减一半,三剂大便糊状,诸恙递减,调理旬日而安。

按:过去余治小儿腹泻多日不止,身有微热,脉浮大而虚者,多宗《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之旨,用补中益气汤辄效。今治此例,未曾细究,即依样画葫芦,及至两进不效,始憬然审察,知病已及下焦。《伤寒论》(159条):“……利不止,医以理中汤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正为此证而设。

个人临床体会,认为与桃花汤合用更佳,不必拘泥于少阴便脓血而后用也。方中干姜炮黑取其守,用淮山代粳米者,乃张锡纯法也。两方相合,药仅四味,而效果殊佳。或随证加味,如煨葛根之升清,参、术之守补,砂仁之健运等,更可增强疗效。

  • 例五:寒热错杂

彭某,男,2岁。1975年3月患泄泻,其母惑于“千金难买春头泻”之谬说,不以为意,服消导药经旬,病重时始入某院治疗,诊断为“中毒性消化不良”。一星期后病情好转,惟泄泻未止耳,竟自动出院,辗转就医于各门诊中西医之间,甚至日易一医,迄无起色。四月初来我院就诊时,病已三十八天。

据云:现一昼夜仍泻十次左右,泻时肠鸣漉漉,先下稀水,完谷不化,继则里急后重,努责频频,又滞下黄色粘液少许,或带鲜血(检视之乃肛门红肿破损所致),口渴思饮,多饮则吐,知饥而不欲食,强食则呕逆,小便黄短而浑。

视其人,肌肉尽削,神气极疲,昏睡露睛,时而惊惕搐搦,时而烦躁呼叫,咬牙抓衣,息微而促,四肢厥冷而后脑发热(体温38.2℃),腹满如鼓,青筋暴露,遍布灯火焠痕无数(曾经社会医生用灯火焠法),舌质暗晦、尖边起红刺、苔黄燥,脉弦细数、重按则涩弱似散,余日:“此病甚重,刻下不特火衰土败,痉厥已作,且加肝木偏旺,疏泄太过,寒热虚实错杂,处方用药,实费周折。”

乃仿仲景乌梅丸法加减:乌梅肉、黄连、肉豆蔻、丁香、全蝎、钩藤各4.5克,附子、白术各9克,炮姜6克,党参18克,五味子、炙甘草各3克。每日另用洋参6克,粳米一撮,熬饮代茶。

一剂夜睡稍安,烦渴减,搐搦缓。二剂四肢温,后脑热退。三剂搐搦全止,泄泻减。从第四剂始,去钩藤、全蝎,加破故纸9克。服至第七剂,大便每日四行、成糊状,无里急后重感,进食不呕,乃去黄连、丁香,加黄芪、茯苓各15克,服至十五剂,诸恶候悉退。又半月大便始成形,续进大补脾肾之剂,遂日渐康复。

按:此即幼科所谓“慢脾风”之病,实由误治酿成。初来诊时,其母出示前方一叠,乃知医者多为假象所惑:有见其舌刺燥渴,作热邪烁津治者,不知乃津液下夺,阴不上承之故,有见其腹满绷急,作胃肠积滞治者,不知乃脾虚气滞,运化无权之故,有见其小便浑短,作湿热困阻治者,不知乃下泉枯竭,阳不流布之故,有见其惊厥神迷,作心肝积热治者,不知乃元气匮乏,心神失守之故;遂致迁延日久,恶候蜂起矣。

审其病机,颇类厥阴病之乌梅丸证。章虚谷论乌梅丸云:“木邪肆横,中土必困,故以辛热甘温温助脾胃之阳,而重用酸以平肝,佐若寒泻火。”余师其意立方,但患儿兼见风动神衰危象,故参入《谢映庐医案》之大回生汤法,化裁成方。谨守病机,药随证转,因而获效。

  • 总结

上述五例,虽病情各异,而皆用经方为主治愈。昔人有谓“占方不能治今病”“伤寒方不能治温病”“伤寒之法只宜于北方,不适用于南人”“《伤寒》、《金匮》未论及幼科”等等,皆一偏之见。

仲景创立六经,不离脏腑经络,辨证制方,无不贯串八纲。经方精妙,实在于此,举一反三、则能运用自如。当然后贤之经验,亦应俱收并蓄,以补其不足。故柯琴氏谓“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者,即是此义,非教人泥执死方以治活病也。

(0)

相关推荐

  • 明明白白学中医|中医药如何治疗小儿腹泻

    中国医药报 2021/06/25 20:36 01 疾病介绍 小儿腹泻,是指由多病原和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小儿消化道综合征. 小儿腹泻临床表现除了大便次数增多.稀便 ...

  • 快速调理宝宝腹泻大全

    泄泻是小儿常见脾胃病证之一,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甚至如水样为特征,尤以2岁以内的婴幼儿更为多见. 特别是夏秋之季,是小儿腹泻发作的高峰期,轻则伤身,重则伤脾. 那么,该如何调理泄泻呢? 腹泻原因 ...

  • 小儿消化不良腹泻..止泻2号..清利湿热..何世英

    31.婴幼儿消化不良止泻2号 葛根3克,川黄连1.5克,黄芩4.5克,六一散6克.水煎,每日4次分服.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苦寒清热,淡渗利湿.主治肠炎性消化不良(湿热泄泻,热重于湿者).本方由葛根芩 ...

  • 葛根汤——外感下利,腹痛腹泻,大便下血

    21外感下利--陈宝田医案 曹某,男,37岁.1976年7月24日初诊.自述当日中午12时突然恶寒发热.身痛关节痛.无汗头痛,继而出现频频下利,呈水样便.检查:体温38.9℃,舌苔薄白,脉浮,触之海底 ...

  • 经方治疗重型小儿腹泻 – 经方派

    作者:何炎燊 腹泻乃婴幼儿常见病之一,轻者易治.然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易寒易热,易实易虚,疾病传变迅速,万密斋喻之为"水面之泡,草头之露",若方治稍乖,则轻者转重,险象迭起,或致迁延 ...

  • 何炎燊:经方治疗重型小儿腹泻

    "昔人有谓'古方不能治今病','伤寒方不能治温病','伤寒之法只宜于北方,不适用于南人','<伤寒>.<金匮>未论及幼科'等等,皆一偏之见.仲景创立六经,不离脏腑经络 ...

  • 马老用经方治疗妊娠腹痛腹泻 -- 马氏妇科

    刘某,女,35岁.初诊:2013.4.13.孕50天,脐腹疼痛3天,大便软3-5次,矢气:外感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则:解肌清湿热.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10g  炒黄芩10g  蜜甘草5 ...

  • 【新提醒】经方治疗小儿腹泻案二则

    葛根汤治疗小儿发热腹泻案 赵某,女,1岁1个月,2019年5月1日就诊.其母亲代诉:昨天下午开始发热,体温38.5℃,并腹泻(大便如水样)4次,人民医院血常规示:白细胞11.33:C反应蛋白32.12 ...

  • 经方治疗小儿发热腹泻两则

    赵某,女,1岁1个月,2019年5月1日就诊.其母亲代诉:昨天下午开始发热,体温38.5℃,并腹泻(大便如水样)4次,人民医院血常规示:白细胞11.33:C反应蛋白32.12.予以布洛芬退热处理,蒙脱 ...

  • 经方治疗小儿腹泻案二则 – 经方派

    葛根汤治疗小儿发热腹泻案 赵某,女,1岁1个月,2019年5月1日就诊.其母亲代诉:昨天下午开始发热,体温38.5℃,并腹泻(大便如水样)4次,人民医院血常规示:白细胞11.33:C反应蛋白32.12 ...

  • 经方治疗小儿呕吐腹泻案

    作者:冯春 朋友的患儿, 1岁余,刻症见:发热,体温39℃,呕吐,饮水即吐,已有两天.头一天伴有腹泻,拉出来的都是不消化的食物,没有粘液脓血样便.头天晚上拉稀一次后未见再解大便.无鼻塞.流涕,无咳嗽, ...

  • 经方五苓散加减治疗顽固性小儿生理性腹泻医案

    患者性别:女 患者年龄:3月 简要病史:顽固性水样腹泻3月. 体格检查:臀部皮肤有破溃.糜烂.其余无异常. 辅助检查:大便常规.培养,轮状病毒抗原.血常规正常 临床诊断: 治疗经过: 经方五苓散加减治 ...

  • 经方治疗小儿腹泻的经验

    按:小儿腹泻,颇为常见,因为西医抗炎输液等治疗,以致于中医的范围大为缩减,凡见急性者,很少求治于中医,而慢性之迁延不愈者,谓之"坏病",西医束手无策,中医治疗见效极慢,如此,我辈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