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跟所有的一切,乃至过去、现在、未来......在交互 -《精神健康讲记》连载36
摄于丽江
一个人的问题,其实也是每个人的问题。每个人一辈子会遇到的、要思考的、要处理的问题都差不多,只是时间点和节奏、强度不同。你10岁思考的问题,我可能到60岁才思考。我15岁开始做的事情,你可能到45岁还在犹豫,“等我辞职了、退休了再去做吧”。
从传统文化、人智学或华德福教育的观点来说,所有的一切信息都在虚空中,我们只是从里边获得一些感应,它影响着我们,决定了我们看似固化的命运,其中也蕴涵了可以修改的时空机缘。这些大的影响,决定了我们的某些长期志向或者理想、爱好和追求,也决定了时时刻刻的感受、情感、情绪、思想,以及思想的内容、方式和由此而来的行动和结果。
虽然鲁道夫·斯坦纳或者说华德福的体系来自西方,但它跟我们熟悉的对于这个有形和无形世界的认识是共通的,只是因为时间、地点、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可能会让我们在一开始接触的时候有些陌生。
我在2007年第一次阅读了鲁道夫·斯坦纳的书,是一本关于人类进化的书。它说,亚特兰蒂斯之前的世界“最开始像灵魂一样”——那段很优美,印象很深——“夜晚,灵魂飘荡在空中,跟月光、星光互相交织,到了白天,他们回到地面,进入混沌的沉睡状态......后来慢慢地,有了更重的形体,就这样一步一步,慢慢离开了灵魂可以自由飘荡的状态”。
在鲁道夫的观点中,一个孩子,从灵魂到胚胎,再从婴儿到成人的塑造过程叫“塑形”,是心智、理智的发展过程,也代表了整个生命的发展过程。他有着“万物一体”的观点,而万物一体也是东方的传统观点。
包括刚才谈到的“交互”,交互是现在通讯业和互联网常用的词,它也是最近二十年超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过去研究的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像一套程序,因为外界刺激,所以有条件反射。
现在大家发现,我们情绪的源头、内容、思想、情感,以及行为反应模式,这些不断在变化中的东西,和我们与周围的东西在交互有关。这个理解很重要,我们每个个体都不是孤立的,一切都交织在一起。我们交互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头脑、行为,更不是那些简单粗暴、横平竖直的规则。那些是人类社会的表象,是用来联系和固化社会生活的、经过设计和调试的纽带和黏合剂。
我们也不仅仅只能在房间里或够近的距离内才能交互,而是任何一个空间、任何一个瞬间、任何一个个体以及他们的情感、感受、念头、思想......或者说我们的以太体、星光体,或者心智体,或者中医所说的气与神,其实是所有的人在跟所有的一切,乃至跟过去、现在、未来......在交互。
想到这些,你有没有发现它跟佛法所讲述的某些观点也很像?在佛法的体系中,我们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第七意识末那识,也叫俱生我执,它使得我们停留在这里。通过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让我们跟这个现象世界交换,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身体感觉到、认识到,所有这些感受、情绪、情感与思想,一层层地反复刷新、缠绕,这些时时刻刻的刷新、缠绕使得“我”成为了更“实际存在的我”。
“意”还有点像无线上网,超越时间空间,可以想过去,想未来,想上海,想北京,想月亮,想火星,或者想我的7岁,想我妈妈的7岁......它扩大了我们跟无形世界更大范围的交互。
眼耳鼻舌身意,加上第七末那识,是我们生命存在的基础。佛法里还有第八识叫阿赖耶识,有点像无所不有的云储存,这样使得我们随时在跟一个更大的东西在交互。
所以,中医、人智医学或佛法等所讲述的,是关于这个世界和人类精神演化的背后的一些原理性的内容,不是教条,也并不只属于东方或西方。当我们了解的范围越深越广,会发现人的健康、心智的成熟、社会的演化,都可以从中找到很好的视角来观察和体验。
2017年我们去美国参观国立自然医学院,一天下午,校长邀请了人智医学和华德福的相关学者参加讨论。其中一位是波特兰的华德福联盟的负责人,一个长得像林中仙女的老太太,60岁左右,满头银发,散发着光彩,大家聊得很开心。
那天跟我们参加讨论的老师大都是跨界研究者,比如原来是西医,然后学针灸,同时又研究人智医学,也有的在用欧洲的草药,又学习心理学、静坐或者正骨。
跨界是一个大趋势。
鲁道夫·斯坦纳是近代西方第一个用现代人能够接受的、逻辑的、相对科学的语言,来讲古代神秘学者、隐修士和巫师们在精神和心灵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的经验。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层面现象界的范围,而东方的中医或西方的传统医学,研究的是能量和信息层面,比如人智医学、西方自然医学,包括神学,研究的是信息层面、精神层面与自然环境、能量的交互层面。注意,到了能量信息层面,那就超出了人类目前的“主流认识”所涉及的范围内了。
对精神世界与自然能量领域的探索将会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不仅会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看待生命与健康,也会提升我们对个体生活与整体社会建设的认识。
近代关于精神心理的各种知识体系,过于关注了人类心理生理活动的表象,并试图把复杂的人性、潜意识、冲动、欲望、情感、理性的纠缠,用简单可重复的物理化学反应来阐释。这样一种“物质化”思维的结果,就会把教育异化为“训练”和“模式”,把心理治疗简化为“阻断”和“改造”。
如果我们能慢慢意识到,这个世界既有物质层面的显化,可以命名、分类,在不同现象之间寻找相似和相关;也有隐秘而涌动的能量层面,时时刻刻化现为不同的现象与物质;更有微妙而有穿透力的信息层面,把各种能量吸引或排斥、混合或精炼,影响着现象界。
所以,在解剖学来看,人体可以分为头部、躯干、四肢,或者表皮、肌肉、内脏这样的物质存在;还可以从另一层面,分为形、气、神,或者物质、能量、信息,或者肉体、以太体、星光体、心智体。不同的分类角度,意味着我们对同一个世界的不同层次的理解和体验。
多一些角度来理解这个世界,我们就不至于太受限于自己所受的教育和已知的结论。去掉自我限制后,我们将慢慢体会到,这个世界有很多不同的层面,目前接收到的只是意识所及或主观意识愿意去接近的部分。
大自然蕴含一切,时空里涵育万有,每个个体在心智、情感、能量与肉体层面的不同,使得每个人只能接触到某个维度的部分呈现。
当我们听不同的音乐,看不同的画的时候,如果能以相对全观的感受和意识去体会,就能清楚地知道,有的作品只是在个体的情绪里宣泄,而意识不够清明;有的作品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所以博大;有的作品超越了感官、情绪与理智的围墙,带来了精神世界的平安与人心的释然。
伟大的作品都有同样的特点,其实是作品的主人接触到了高于情绪冲突、个人思绪等更高的层面,在合一或接近于合一的状态,意识与情感依然存在,是在高度的理性和广阔的心灵里和谐共存。
前两天我听一首巴赫的钢琴曲,音调非常简单,像是幼儿园儿歌的节奏,但是你能感觉到他表达了“上界”的东西。
今天早上有个朋友发给我一首现代音乐,里面有很多精巧的结构和设计。这个设计里充满人的思想,很好听,但是当人的思想太强了之后,会形成一种限制,会屏蔽掉更自然和更丰富的层面的东西,在华丽的背后有一种内心的紧缩感。
所以,找一些能扩容我们习惯观点的途径,比如接触传统文化、中医、华德福、人智医学,是非常好的开始,因为它是以大部分现代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传递关于这个世界被现代人忽略的一部分真相。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