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
《石门颂》刻于东汉永平九年,距今已近两千年之久,是古隶中最早的刻石。《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也叫《杨孟文碑》,与略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原刻于陕西褒城县古褒斜道的南端石门隧道的石壁上。此处古称褒斜栈道,是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1970和其它摩崖刻石一起凿出移至汉中博物馆。
石门景区
陕西褒城褒斜道仿古栈道
石门早在汉高祖刘邦时就开始开凿,一直没有完成。东汉明帝汉中太守鄐君最后完成了褒斜、石门的开通。后安帝初年遭战乱毁坏,石门阻塞不通。《石门颂》六百余字就是记载褒斜道遭到破坏,杨孟文多次上疏给东汉顺帝,奏请修复褒斜道。杨孟文在主持修复的过程中撸起柚子克服重重困难,再次疏通石门。东汉建和二年,汉中太守王升撰文对杨孟文进行悼念,由书佐王戎将这篇颂丹刻于摩崖之上。
石门颂 民国拓本 王升撰
全文:惟坤靈定位,川澤股躬,澤有所注,川有所通。余谷之川,其澤南隆。八方所達,益域為充。高祖受命,興於漢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示焉。後以子午,塗路歮難。更隨圍谷,復通堂光。凡此四道,垓鬲尤艱。至於永平,其有四年。詔書開余,鑿通石門。中遭元二,西夷虐殘。橋梁斷絕,子午復循。上則縣峻,屈曲深顛。下則人冥,傾寫輸淵。平阿泉泥,常蔭鮮晏。木石相距,利磨确磐。臨危槍碭,履尾心寒。空輿輕騎,滯碍弗前。惡蟲憋狩,蛇蛭毒蟃。未秋截霜,稼苗夭殘。終年不登,匱餧之患。卑者楚惡,尊者弗安。愁苦之難,焉可具言。於時明知故司隸校尉楗為武陽楊君,厥字孟文,深執忠伉,數上奏請。有司議駁,君遂執爭。百遼咸從,帝用是聽。廢子由斯,得其度經。功飭爾要,敞而晏平。清涼調和,烝烝艾寧。至建和二年,仲冬上旬。漢中大守楗為武陽王升,字稚紀,涉歷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知,美其仁賢。勒石頌德,以明厥勲。其辭曰:君德明明,炳煥彌光。刺過拾遺,厲清八荒。奉魁承杓,綏億衙彊。春宣聖恩,秋貶若霜。無偏蕩蕩,貞雅以方。寧靜烝庶,政與乾通。輔主匡君,循禮有常。咸曉地理,知世紀綱。言必忠義,匪石厥章。恢弘大節,讜而益明。揆往卓今,謀合朝情。釋艱即安,有勲有榮。禹鑿龍門,君其繼縱。上順斗極,下答坤皇。自南自北,四海攸通。君子安樂,庶土悅雍。商人咸憘,農夫永同。春秋記異,今而紀功。垂流億載,世世嘆誦。序曰:明哉仁知,豫識難易。原度天道,安危所歸。勤勤竭誠,榮名休麗五官掾南鄭趙邵字季南,屬褒中晁漢彊字產伯,書佐西成王戒字文寶主。王府君閔谷道危難,分置六部道橋。特遣行丞事西成韓朗字顯公,都督掾南鄭巍整字伯玉,後遣趙誦字公梁,案察中曹卓行,造作石積,萬世之基。或解高格,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焉。伯玉即日徙署行丞事守安陽長。
隶书大盛于汉代,但其发端是在战国末期。从战国末到西汉初,篆书仍为当时社会文化的正书,篆书书写复杂,行笔缓慢,战国末年民间已经开始给篆书增加了书写性,将其草化,向着简约和书写方便的方向迈进,以至于隶书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草化的篆书虽然字体结构仍是篆书,但字势已渐变得扁平开阔趋于横势。篆书的引线也逐步向具有波动感的笔势过渡。
从西汉到东汉的初期,隶书的蚕头雁尾、左右舒展的特征已经装饰得十分完备。尤其是汉简已与成熟期的字形结体基本相符。根据字形构造,跨越秦代和西汉早期的隶书是尚未成熟的古隶,而后来的八分书则是成熟的隶书。古隶字形无常,其笔画形态也不太固定,个别笔画或结构还保留着篆意。与八分书相比缺少成熟隶书的典型笔画——波挑与波磔。成熟的汉隶具字形大小扁平固定,笔画分布均匀,主次分明。到了东汉中后期,隶书的法度已经非常完备严谨,章法稳妥,至此隶书的发展达到了鼎盛。这一时期,隶书遗迹数量难以勘算,种类繁多,风格各异。
《石门颂》文末一段文字:“五官掾南鄭趙邵字季南,屬褒中晁漢彊字產伯,書佐西成王戎字文寶主”。这段文字言明了《石门颂》的书刻者的姓、名、字及其身分,但从历代史籍稽查王戎,该书者却查无此人。而《石门颂》的主要内容是记载当时修复石门道路的交通工程事件,可以说《石门颂》的建造、书刻该是一群人而不是个人。《石门颂》主旨在赞誉杨孟文,又言明了太守王升追怀先功之事,在文末才对工程的具体负责人陈述清楚并列出了书刻者。可以想见彼时的书刻者属于工匠之,身份并不高,他们的书写师承应与当时的民间有密切的联系。不像今日政府或者机关搞完什么工程,会请来一个书协的主席或者副主席像模像样地写上几个注定要上美术报的字,或者某个美院书法系一个非常正当教授穿上红袜子,挥动拖把在体育馆的地上浪费上好多宣纸。在这样的时代和这样的作者手中,所书写和镌刻出的自然也就不会是当时庙堂正统的书法作品,而只会是使用当时民间流行的书体和写法。
《居延都尉府奉例》局部:
这个垂笔,一个字形容:
够骚~~~~~~~~~~~~~~~
小老弟,怎么回事,你这几“年”下垂得有点厉害啊~
《石门颂》垂笔:
与石刻书迹相比,长垂现象在简牍上俯拾即是,《石门颂》中命、升、诵等字的竖笔垂得特别长,这在汉隶石刻中别说少见,几乎就没有。但在竹木简中却是滥到家的骚操作。
且守字宀部右侧在汉碑中多作短竖,而《石门颂》则用弧笔绕出,此碑之字有的结体可以说是放大了的简牍的结体,如为、帝、寒、废、守、厉、八、荒等。
《石门颂》中守字
汉简中守字
《石门颂》中宁字
汉简中的宪字
隶书标准《礼器碑》中的宀
两汉时期的碑刻隶书法度严谨,但每个碑刻特征又不尽相同,诚如清人王澍所说“一碑一奇”。《石门颂》在隶书法度严明的东汉真算是一个异类,其点画内核是简化了的民间简牍体,同时又混搭了八分书笔势、结构,篆书的笔线和篆籀,这样一个说得好听叫集“隶神、篆骨、草势”各书体之所长,其实就是四不像。不过这个四不像看起来还有一点点好看真是奇怪,让人有了心动的感觉。《石门颂》点画绝异于众汉碑,不像《礼器碑》《曹全碑》等提按及点画轻重变化。《石门颂》笔画饱有篆籀之气,与其它隶书相比没有更多的提按关系,反而更具篆书凝重的特质。且笔画虽粗细轻重统一,但是它不缺乏微妙的变化。而且与之并称的“汉三颂”的《西狭颂》《郙阁颂》粗厚雄壮的点画形态也是大相径庭。《石门颂》整体点画属于细劲一路,通体圆钝,无外露之锋棱,点线圆劲,无有雕饰,弱化了蚕头雁尾这种隶书最明显的特征,故而非常洒脱、质朴,具有很强的写意性。
近代金石文字学家杨守敬《平碑记》评赞: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石门颂》处于东汉中晚期,此时期隶书已经完全成熟,铭书石刻发展趋势是逐步走向程式化,即加强笔画头尾的蚕头燕尾装饰的倾向。而《石门颂》的点画形式却对此趋势的顶风作案。洗净繁冗,减弱蚕头燕尾,达成了一种对于东汉成熟隶书装饰化的返祖性的删减。严格来说,书佐王戎的这种写法和字体,并不是他对很成熟的隶书的减法,而是用他最擅长的民间常用简牍体,去尽力靠近官方标志的正体隶书的一种加法的产物。
但结果是《石门颂》笔画因少饰趋简而凝练,减形就势而飘逸,率意自然。结体也因细劲的笔画而显得清朗。具遒劲、凝练、动势满满。以至于康有为称其篆隶兼施,碑简并用,赞其为“隶中之草”。
清末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讲真,学个书法也不是拿到了字帖倒上墨汁就可以学了,没有一点胆魄没有多少笔力这么浪得出奇的字可能就无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