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和之孝经图

孝子图像的产生与其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治功用离不开。经历先秦、两汉、魏晋并且在不同时期孝道思想的内涵也各不相同,在孝道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孝子图像”也随之产生了。为了起到维护统治者专制地位的目的,汉代把事君的“忠”与孝道中事父的“孝”混淆了起来。由于统治阶层对孝道的大力倡导,使其内涵和功用得以拓展。宋室南渡,局势动乱,皇室为了维护统治秩序,以正天下纲常伦理,便大力提倡“冠晃百行莫大于孝,范防百为莫大于义”。

《女孝经》为唐朝莫陈邈(复姓“侯莫陈”名“邈”)之妻郑氏,因侄女策封为永王妃,恐其未熟悉诗礼,作此经以献之,藉以诫告其为妇之道。全文仿《孝经》形制所写,全文藉著曹大家的名义,阐述孝道的意义和各种女性礼仪规范。

绍兴二年,宋高宗书《孝经》曰:“朕瞻仰古圣王之治,以为规戒。”宋高宗赵构曾手书《九经》立石置之临安太学,它面对众多的士子既宣扬了“圣教”,又说明了圣上尊孔、尊经的“圣德”。

孝经图 绢本设色 26.4cmx70.3cm 台北故宫藏

史载赵构“每书《毛诗》三百篇,令马和之图写”。此卷《女孝经图》,传为为南宋高宗、孝宗时人马和之所作。但此卷决非马和之手笔,仅为托名而已。且本卷楷书定名为高宗所写,书体实亦接近宋理宗。观马和之信作如《赤壁赋图卷》、《唐风图》等可知,马和之最为标志性的蚂蝗描法在画中丝毫未见,倒是画上充斥着马远父子一路的笔法画意,从人物勾线、树木、石头画法可见一斑。尤其是马远标志性的竹子,但此画中竹叶、松针、石头勾斫用笔肥糯臃肿,仅仅是取马远之形,功力远甚。

画中大部分场景直接摘抄自南宋佚名画作《女孝经图》(藏于故宫博物院),画中部分景物略加改动。反观故宫本的《女孝经图》,用线劲力挺拔,人物造型典雅丰满,设色华丽而不失淡雅,画风与《韩熙载夜宴图》极为相近,勾线、设色之法承叙《捣练图》一脉,而画功稍逊于《夜宴图》、《捣练图》,画功精湛,相当了得,确是南宋画手所作。

故宫本《女孝经图》局部:

↑ 庭院后取法自马远的竹子,软糯无力。

故宫本《女孝经图》局部:

故宫本《女孝经图》局部:

故宫本《女孝经图》局部:

↑ 肥糯的用笔

故宫本《女孝经图》局部:

↑ 背后明显的马远风格的梅花,相较马远的精简遒劲,此梅花稍繁,枝干不及马远劲挺。

故宫本《女孝经图》局部:

刘松年仕女:

捣练图仕女:

此卷仍依《女孝经》的文意所绘,《女孝经》原文共十八章,而此卷同故宫本的《女孝经图》一样,仅有九章。一文一图,左图右史。画上多以庭院场景为主,园中的树石、回廊、敞轩成为每一段画面的边框,部份人物穿插其间。总体来说画中人物、仕女之法有明显的刘松年风格,人物形象极似,在原作故宫本的《女孝经图》中更为明显。与北宋宣和时期的人物形象稍远,设色倒是取宣和画法。画虽无宋人笔意,但树木线条仍不失挺健,盘根虬曲,园石以大斧劈兼用淡墨染擦,皆取法自马远、夏圭。故此画成图年代在南宋之后,或为明代仿宋好手所摹。

在公众号对话框,或者留言处输入关键字 孝经图 即可获取此画的下载链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