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之后,“六大名著”为何变“四大名著”,哪两部被删?
5000年的文明,给中国人留下了无数不朽篇章,但在浩如烟海的群书之中,普通人很难通读所有,于是古人就提出了一些必读经典,犹如今天的“30岁之前必读的10本书”意思。
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的叫王世贞,明朝万历年间的文学批评家,明代“后七子”的领袖人物,有人说他是《金瓶梅》的作者,他最先用“四大奇书”总结必读经典,迎合明朝中期之后的市井文化,即《史记》、《庄子》、《水浒传》、《西厢记》。
但,王世贞是文学评论家,挑选奇书的标准还是过于严肃,此后畅销书作者冯梦龙又提出一个“四大奇书”说法,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客观的说比王世贞更接地气。
这两人都是文坛大牛,区别一个严肃文学,一个通俗文学,他们提出的“四大奇书”意见不一,让明朝文坛和民间对“人生必须要读的四本奇书”一直争论不休。最终,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李渔一锤定音。
昔弇州先生(王世贞)有宇宙四大奇书之目,曰《史记》也,《南华》(即《庄子》)也,《水浒》与《西厢》也。冯犹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两人之论各异。愚谓书之奇当从其类。《水浒》在小说家,与经史不类;《西厢》系词曲,与小说又不类。今将从其类以配其奇,则冯说为近是。
李渔,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写下《肉蒲团》等书,堪称一代奇人,他认为:《史记》说的是历史,《庄子》讲的是哲学,《水浒传》是小说,《西厢记》是剧本,因此不能放在一起,冯梦龙的四大奇书都是长篇通俗小说,反映了共同的社会文化特点和普通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可以放在一起并称为“四大奇书”。经过李渔的肯定,冯梦龙所提“四大奇书”,则开始广为流传,并被世人所接受。
通过上述描述,我们知道古代就已经有“四大名著”之说,只是当时正式名称叫“四大奇书”,是对明朝诸多通俗小说的筛选。
但,时移世易古人需要与时俱进,清朝建立之后,在政治和文坛上出现了三大变化。
首先,《金瓶梅》被视为诲淫小说,从清顺治年间起,便先后颁布了十余次法令,在全国各地查禁销毁各种淫词小说,《金瓶梅》及后续小说就成了禁书,名声逐渐销声匿迹,“四大奇书”拐了一腿。
其次,文坛新势力崛起,留下了不少优秀作品,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尤其《红楼梦》就完全不输于传统“四大奇书”中任何一本。
第三,清朝大兴文字狱,如果说《金瓶梅》诲淫被禁还可以理解,但《红楼梦》描写了时代的黑暗,被列为禁书。所以,不仅《红楼梦》不可能进入“四大奇书”之列,且清朝明面上亦无“四大奇书”之说。
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清朝寿终正寝,民国粉墨登场,随着文化的解禁,加之出版商的推波助澜,在筛选明清诸多通俗小说时,提出了“人生必读的六本书”,即“六大名著”之说:《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将明朝的《金瓶梅》给去掉了,变成明朝三本,清朝三本。
或许,《金瓶梅》此书实在过于让人心神不宁吧。
“六大名著”一出,天下莫不膜拜,在文人黄金年代的民国,六大名著畅销全国,经久不衰。那么,为何如今却变成了“四大名著”,难道“四”比“六”更讨喜?
1949年之后,为了鼓励人民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弘扬中国文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国家决定发行一些高质量的经典作品,考虑到《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都是短篇小故事,没有完整的故事线,且过于封建和黑暗,不太适合推广,所以就去掉了这两本,从而形成了我们目前所知的“四大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