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哲学:“不饿不吃、饿了再吃”有什么好处?
作者:李泽尧
肚子还没有饿,你就又吃饭,你这个吃饭的问题就变成是一个负担,变成是一个责任,而并不是身体本身的一种迫切的、热切的需要。而且事实上,如果肚子还没有饿,然后你就不断的继续吃,基本上就有可能造成胃的负担、消化系统的负担,最后甚至会造成糖尿病。
反过来,就像小孩子一样,如果他肚子饿了吃饭,那么他会感激你,他心里面会觉得:哇,这个太重要了,这个太好了!
可是如果肚子还没有饿,你叫他吃饭——所以你就会看到很多家庭都在哄孩子吃饭。都在催促孩子吃饭。甚至我在上海交大去讲课的时候,助教告诉我他听了我讲的TBC企业驱动体系(目标到位、利益到位、检查到位)之后有感悟,比如“孩子认真吃饭给与奖励”等等等等。他没有饿,所以吃饭就是一个难过,一个应酬,一个应付、一个负担、一个讨厌的事情,因为他有更好玩的事情。这样的结果就是把吃饭都变得不好玩了,把吃饭都变得没有胃口了。把吃饭都变成不是最迫切、最热切、最身体需要的事情了。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对身体的糟蹋、对生命的破坏。
由这个地方展开出去,你就会知道穷人的孩子,他的生活可以是很甜蜜的,为什么?因为他的条件比较差,然后父母对他的照顾,他就很自然的就会感恩,因为是他非常需要的时候,父母,而且是勉为其难的,去给他、去满足这些需要。他这种感激、不是礼貌不是客气,而是发自生命本身的、发自生命的。
但是反过来看,家庭条件好的孩子,父母给他的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从来不缺少什么,从来不觉得他缺少什么——在从来不觉得他自己缺少什么的时候,父母已经就给到他了。这就有点像那个胃口一样,他根本还没有胃口,然后你又把东西给到他,又把东西塞给他。
其实道理很简单,在他没有欲望,在他没有需求的时候,你给她的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是多余的,甚至于成为一种令人反感的、令人讨厌的东西。所以你就会发现说,有些条件好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过度的呵护,过度的关心,其实不是好事,而是坏事。
我个人觉得,目前我所了解到的中国社会很多小孩子,年轻孩子,为什么会啃老?为什么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就可能是这种肚子饿了的最基本的,最基础的,这种生存的,这种最原始的、最本能的这种快乐,你都把它给干掉了,然后还要去追求所谓的诗和远方,还要去寻找生命更高的所谓的意义。真的有一点本末倒置。就是——
万丈高楼平地起,你的基础没有了。
因为我的理论就是:所有的生命都有两个主题,一个叫生存,然后叫发展。发展是什么?其实发展是对生存的一种保障,一种保险。比如说我们很多人之前都听说过美国人喜欢提前消费、喜欢贷款。然后我们中国人前些年就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因为我们怕接下来没有钱,所以那时我们不可能提前消费。那美国人为什么会提前消费呢?很多人把这说成是所谓的“文化不同”,那我告诉你:那是因为她们知道自己的养老、社会保障,各方面都很不错。所以他们敢于提前消费,而我们中国人以前是农耕文明。整个生活是有危机感的,是有一定压力的。养老啊,等等等等,有压力,我们哪里敢提前消费呢?
结果最后,美国搞出了所谓的次贷风波。
从这个地方我要告诉你:人们求发展,就相当于不但每个人要有饭吃,还要有一些存款。每天有饭吃,每个月的钱要够花,这是生存的需要,然后还要存款,还要有几套房子,这就是所谓的发展。
每一个人如果都是有了生存的压力,然后他才会有求发展的这种梦想,所以诗和远方其实往往是因为现实生活的压力,才会要去追求所谓的诗和远方。这也就是所谓的类似于自卑与超越。就是要超越现实的痛苦,超越现实的压力,超越现实的短缺。换句话说,没有生存的压力,发展也就是没有必要了,也就不需要了,如果每天有饭吃,存款也就没有必要了。
如果常年下去,感觉到每天吃饭不是问题,没有问题,还要求什么发展呢?所以你会发现有一些孩子,因为他们的家庭吃不完、要不完的样子,所以这样的家庭的孩子有可能怎么样?没有追求。
所以我一直强调说,节俭节约,然后勤劳是人生的一种修行,是人生最重要的一种德行,最重要的一种品质。
父母教孩子的时候,从小要告诉他,所谓的“粒粒皆辛苦”,然后珍惜劳动,然后不怕吃苦,甚至于热爱劳动。
当然如果没有追求目标,没有目标要追求,谁会热爱劳动呢?
为了满足吃饱穿暖,为了追求梦想,为了生存为了发展,然后每天的劳动就会指向我们的生存的压力,就会去解除我们生存的困扰,所以劳动就变得美好了。换句话说,看在目标的份上,手段也是甜蜜的。生活的意义也就在这里,为了目标,为了梦想,为了生存的压力,然后有发展的要求,然后我们努力去奋斗,努力去工作,这种奋斗,这种努力,这种工作都变成是一种甜蜜的、温馨的。因为它是指向我们心里面的梦想。他是解决我们心理面的一种困扰,我们心里面的一种欲望,心里面的一种需要的。甚至于是解决现实需要的。
简单说,没有现实的需要,诗和远方就是多余的。
小孩子肚子不饿,你就让他吃饭,这就变成一种负担,他就可能会不快乐,他就品尝不到快乐。
注意:这里说的是品尝不到快乐——所谓“品尝”,那是:苦中有甜、苦里带甜、回甜,这是需要一个人去慢慢品的,我们老一代人“挣钱快乐,而不是花钱快乐”道理也就在这里。
所以肚子饿了再吃饭,这才是最好的生命感悟、生命体验。肚子还没有饿,就又在吃饭,这就会把吃饭变成是一种负担,道理就这么简单!
生命是一条河流,如果还没有饿,你又吃饭,基本上就可能会造成堵塞。反过来讲,如果是饿了再吃,那基本上也就没有发生堵塞的机会,也就不存在堵塞的问题。那么从这个地方你是不是会发现说:什么糖尿病,什么降血糖,是不是变得就这么简单、这么自然、这么多理所当然,那就是:饿了再吃、不饿不吃!(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说的“饿了再吃、不饿不吃”做法,更主要是防范未然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预防糖尿病的方法,而真正有病已经是糖尿病患者的人,可能不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