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诊脉何为针灸

为什么讲述诊脉与针灸的关系呢?因为《内经》大部分内容是讲针灸,而大部分讲针灸的都会讲诊脉。那为什么我会选择《始终》篇的内容来说事呢?首先让听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会教你如何读懂内经,请你仔细阅读:

有一个农夫有一筐苹果,当苹果开始出现个别溃烂时,有人建议他把烂苹果扔掉,但是农民舍不得把这些自己亲手种出来的苹果扔掉,就每次都先挑烂苹果吃,即把烂苹果的腐败部分削去后只吃剩余的未腐败部分。而最终的结果是,他不但天天在忙着削烂苹果和吃烂苹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筐苹果全都烂光了,再也不能吃了。

怎样才能让一筐苹果保持新鲜呢?第一步就必须提前把好苹果与烂苹果分开来;第二步我会选择先吃一筐中最好的苹果。因为这样子就能天天吃到筐里最新鲜的苹果了。第三步,至于“烂苹果”我会把它削好,用瓶子装好,把它泡成苹果醋,以后用来减小肚腩,呵呵。这叫物尽其用。

很多人都说看《内经》一看就想睡觉,越看越发蒙,实际上都是“烂苹果效应”在潜移默化地发挥魔力,让你发蒙。因为你一开始就啃“烂苹果”,所以你越啃越想吐,更不用说消化了。看了这个故事你应该会怎么看内经了吧。

当然要很显然的,隔离“好苹果”与“坏苹果”是读懂《内经》的核心主旨。既然“九针之玄,要在始终”,所以我拿它来说事,给你一个最好的“苹果”。

2.诊脉可以决定针灸的经脉与补泻,以及间隔时间

《终始》:“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人迎一盛,泄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泄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以上内容很明显的详解了“人迎寸口对比诊脉法”。根据不同的脉象来区分哪一条经脉的问题与补泻的方法以及间隔时间。

3.诊脉可以检验针灸的效果

《始终》:“凡刺之道,气调而止。。。。。。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

什么叫“气至而有效”?这里解析得很清楚,“气至而有效”就是针刺后患者的脉象趋于正常,即脉坚实之实证,经过针刺后脉象趋于缓和,否则即使针刺当时患者自觉轻松,脉象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病还是没有祛除,也就是说针刺补泻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之,虚证也是这样的道理。

然而,现在却有很多人所谓的“气至而有效”却不是这样,而是把针扎得患者“酸麻胀”,又或者用电针灸机,电得人一跳一跳;更有甚之,拿大针直捅患者,患者大呼胀爆了,到脚趾头了,医者言“气至而有效”。呜呼,奇哉怪也,怪也奇哉!

4.诊脉可以决定深刺或浅刺

《始终》:“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很明显诊脉可以决定深刺或浅刺。

5.诊脉可以指导选用刺法

《始终》:“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大概意思:凡是,大凡针刺法则,必定要诊察患者的形气。如果形肉不显消瘦,气短,出现了躁动而快的脉象,就应当采用“缪刺法”,使真气可以收住,积聚的邪气可以散去。

内经的缪刺法是什么?现在流行的“八字疗法”,“平衡针法”,“人体X形平衡治疗法”。这些疗法都是出自内经的缪刺法,这样一说你就容易理解了。如“网球肘”,我们就会选取患处的对侧下肢阳陵泉针刺,效果可谓如神。可是,有时候却不尽人意,为什么?《始终》说得很清楚:“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你一概而论“左取右,右取左”,只要懂得诊脉那就会做到有的放矢,而你不懂诊脉就会容易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过错。

6.诊脉可以判断针刺的禁忌

《始终》“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泆,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大概意思:凡是这十二种禁刺的患者都会出现脉象紊乱,真气耗散,营卫运行失常,经脉气血不足,如草率的针刺,就会阴阳颠倒了,病邪就要滋生了,“粗工”(二B的医生)因为他不去体察这些脉象,禁忌,他是在损伤患者的身体,致使患者形体酸痛无力,骨髓耗损,津液不输布,失去了饮食五味的精微,从而导致真气消亡,是谓“罪过”啊。

因此,针灸并非适用于各种症候,内经就强调要根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针灸的禁忌。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振振有辞,内经里《素问·长刺节论》篇中不是有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的吗?而历代医家及目前的针灸书籍多将其解释为“不必待诊”或“不必诊脉”。纵观《黄帝内经》全书,无时不刻都在强调诊脉的重要性,如果解释成“不必诊脉”,不都反了吗?实际上,“不”字除了表示相反、禁止、不是等含以外,还用作语助,无实际含义。如:《诗·大雅·文王》曰:“帝命不时。”郑玄笺:“不时,时也。”在我们目前的口语中还保留着这种用法,如“好不热闹”、“好不痛快”等等。此外,“不”字还通“丕”,其意为大,如《诗·周颂·清庙》:“不显不承。”所以说,“刺家不诊”也就是“刺家诊”的意思。

诊与不诊?针与不针?真与不真?自个琢磨去。。。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原作者供稿或专业医生推荐,一切解释归原着者所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