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诸葛亮日进三升米,司马懿为何敢说“亮命不久矣!”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与司马懿对於渭南,并约吴国共同发兵。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

《晋书.宣帝纪》载:“亮使至,帝(司马懿)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己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司马懿曾向蜀汉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

为什么司马懿只问诸葛亮的饭量就能料到其命不久矣呢?

司马懿当然不是神仙,因为打仗不仅看兵将的多寡,更要看后勤保障的能力和水平,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一次诸葛亮的北伐,带兵10万,几乎是倾国而出,而且吸取了上次李严运粮失误的教训,大军在斜谷修建了“邸阁”屯粮,粮草也很充足。诸葛亮出斜谷道后,往西屯兵五丈原,在武功水畔扎营,魏国司马懿从郿县渡渭河,跟诸葛亮遥遥相望。

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后人多认为太保守了,没有进取心。司马懿也曾说:“孔明若出武功,依山而动,我等皆危矣;若出渭南,西止五丈原,方无事也。”但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分兵屯田,主要想在魏国境内与魏国百姓共同种粮自给自足,长期驻扎下去,但诸葛亮却因过于操劳而病重了。

在五丈原,蜀军与魏军对峙了100余天,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诸葛亮就把妇女使用的头巾、发饰和衣服送给司马懿,司马懿恼羞成怒,上表请求出战。曹睿派遣卫尉辛毗执持符节为军师来节制司马懿的行动。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持符节来到,贼军不会再出战了。"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无心作战,所以一定要请求出战,是向部众表示敢于用武而已。将领在军中,君主的命令可以不接受,如果他能制胜我军,难道还要远隔千里而请求作战吗?"

果然,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心急如焚,所以坚决故意闭门不出,高挂免战牌。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在与蜀国使者的闲聊之中,探听到了诸葛亮“夙兴夜寐,凡军杖二十以上必亲览,食不过三四升米”的情况。

"升"作为容积单位,古今标准是不一样的。比如秦汉时期一升米约等于今天的2.4两。诸葛亮每天三四升也就是一天不到一斤,一天三顿饭,每顿就更少了。

有人要说了:“我们现在一天也吃不了多少饭呀!难道吃一斤就能死人吗?”殊不知,现代人虽然主食吃的少,但每天鸡鸭鱼肉、鸡蛋牛奶、蔬菜水果都不会少,而古代三国时期,军队食物主要是小米,配少量“酱汁”,部分腌菜。

在这种缺乏辅食的情况下,人体需要的能量全部由主食提供,吃的主食就非常多。

诸葛亮为什么吃的少呢?主要还是心情不佳的原因。

从北原,阳遂两战失败后,诸葛亮想再有动作是非常困难的,好在蜀军这次背靠斜谷道,有粮食补给,不至于仓促退军。但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决定困守诸葛亮,两军长期对峙,前后长达百日。

诸葛亮选五丈原扎营自然是有深意,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司马懿要是想不开来主动进攻,肯定有去无回。诸葛亮在对峙中心情焦虑,工作繁重,结果还有一个消息让他备受打击,那就是东吴孙权北伐再次失败。

正当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之际,魏明帝曹睿御驾亲征,在合肥新城击破吴军,群臣以为司马懿正在同诸葛亮相持不解,曹睿可以向西临幸长安。曹睿说:"孙权已经退走,诸葛亮必然破胆,大军足以制胜,我没有忧虑了。"于是进军到寿春,检录各将领的功劳,封官授爵赏赐嘉奖各有不同。

果不其然,积劳成疾的诸葛亮在七月底得到了吴国兵败的消息,本来就因为进退两难的他更加焦虑烦闷。最后在八月,诸葛亮突然病死在五丈原的军中,蜀汉军队秘不发丧,开始慢慢撤军。

(0)

相关推荐